羅穎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文化;精準扶貧
摘 要:公共圖書館是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公眾獲取信息和知識資源的重要場所,在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有關部門越來越關注文化精準扶貧,公共圖書館的文化精準扶貧工作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隨著時代和科技水平的快速發展,公共圖書館亟須創新文化精準扶貧策略,以期提升文化精準扶貧工作的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258.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21)03-0036-02
我國的精準扶貧工作不能僅局限于物質、經濟等層面,應解放思想,使脫貧攻堅工作向“扶志”和“扶智”轉變,通過文化扶貧提升貧困地區人口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覺悟,進而使其轉變落后的思想觀念,在提升他們文化素養的同時,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文化精準扶貧能夠顯著提高扶貧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公共圖書館具有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的職能,可以為文化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提供有力保障。公共圖書館開展文化精準扶貧工作,既要發揮文化的積極作用,也要遵循精準原則,針對不同地區的貧困人口制訂具有針對性的文化精準扶貧策略。同時,公共圖書館更要注意規避“大水漫灌”式的粗放型文化扶貧方式,根據幫扶對象在文化程度、思想政治素質、學習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異,開展更加高效的文化精準扶貧工作,以更好地實現文化精準扶貧工作目標。
1 公共圖書館開展文化精準扶貧的重要意義
1.1 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
公共圖書館是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機構,具有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的職能,是傳播文化知識的重要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持續推動著我國的文化發展。因此,公共圖書館在我國文化精準扶貧工作中擔任著重要的角色。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迅速,以公共圖書館為載體進行文化資源的有效傳播,能夠使社會公眾享受到具有針對性的知識和信息資源服務,在優化文化資源配置的同時,極大地促進了社會公眾文化素養的提升。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對象是全體公民,其可為讀者提供優質的信息資源和文化服務。對于貧困地區人口,公共圖書館可充分履行其教育職能,通過開展文化精準扶貧,為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提供基本的知識、文化、信息服務,提升他們的文化水平,幫助他們快速脫貧。因此,公共圖書館開展文化精準扶貧是其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
1.2 體現公共文化服務的公益性和平等性
公共圖書館為全體公民提供無償的公共文化服務,具有公益性和平等性的顯著特征。貧困地區人口的知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發展經濟的能力也相對有限,迫切需要公共圖書館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以提高自身知識文化水平。因此,在文化精準扶貧背景下,公共圖書館應主動開展文化精準扶貧工作,履行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積極為貧困地區人口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及時普及先進的思想文化,樹立現代經濟發展理念,公平地利用社會文化資源提升他們的知識文化水平和發展經濟的能力。因此,公共圖書館開展文化精準扶貧體現了公共文化服務的公益性和平等性。
1.3 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的客觀要求
發展公共圖書館事業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關鍵,公共圖書館作為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的機構,應成為我國文化惠民工作的中堅力量。2017年,黨的十九大對于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共圖書館開展文化精準扶貧在一定程度上落實了我國的文化惠民政策。目前,在以政府為主導、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扶貧工作中,公共圖書館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不僅針對貧困地區人口提供了教育培訓、知識講座等具有針對性的公共文化服務,還建設了流動書屋、農家書屋等文化設施,為貧困地區人口獲取文化知識信息資源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真正達到了文化惠民的目的。因此,公共圖書館開展文化精準扶貧是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的客觀要求。
1.4 提升自身社會影響力的內在需要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公共圖書館為實現持續深入發展,亟須加強數字化建設。目前,越來越多的人通過互聯網獲取信息,通過手機App學習知識,公共圖書館的讀者數量銳減,開始出現邊緣化的發展趨勢。在這樣的環境下,公共圖書館要積極開展文化精準扶貧工作,充分利用館藏資源,發揮自身價值。因此,公共圖書館開展文化精準扶貧既是履行自身公共文化服務職能和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的客觀要求,也是提升自身社會影響力的內在需要。
2 公共圖書館開展文化精準扶貧的工作思路
2.1 前期調研
前期調研工作是開展文化精準扶貧工作的基礎。公共圖書館在開展文化精準扶貧之前應廣泛收集扶貧地區的地理環境、服務設施、文化資源等信息,全面了解該地區貧困人口的文化水平、年齡結構等情況,精準識別幫扶對象;在此基礎上制訂針對該地區人口的文化精準扶貧方案,規劃相關的幫扶項目。前期調研工作能夠提升公共圖書館文化精準扶貧的實效性,保障文化精準扶貧工作的成效。
2.2 對象選擇
選擇幫扶對象是公共圖書館開展文化精準扶貧的關鍵環節。在前期調研工作結束后,公共圖書館應根據調研數據制訂科學合理的文化精準扶貧策略,明確幫扶對象,以體現文化精準扶貧的精準性。公共圖書館的人力、物力相對有限,難以采用“普遍施惠”的扶貧方式開展文化精準扶貧,其應重點選擇脫貧意愿強烈、學習接受能力較強的貧困地區人口作為幫扶對象,在幫助他們擺脫貧困后,宣傳他們的學習、創業事跡,以增強其他貧困地區人口的脫貧信心。
2.3 資源匹配
資源匹配是公共圖書館開展文化精準扶貧的重要內容。公共圖書館豐富的館藏資源是其開展文化精準扶貧的優勢之一,資源匹配工作主要包括館藏資源匹配、應用技術匹配及服務人員匹配。公共圖書館可利用豐富的館藏資源和先進的信息技術為貧困地區人口提供信息資源服務,館員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記錄貧困地區人口的情況及相關數據,為建設數字資源數據庫和信息交流平臺奠定基礎,為文化精準扶貧工作的持續開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3 公共圖書館文化精準扶貧的創新策略
3.1 構建文化精準扶貧信息化平臺
我國早期的文化扶貧工作存在文化服務與貧困地區人口需求不符的問題,扶貧工作效果往往差強人意。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逐漸實現了“萬物互聯”,公共圖書館應有效利用互聯網及大數據技術對文化精準扶貧資源進行科學的優化與整合,根據貧困地區人口的實際情況搭建文化精準扶貧信息化平臺,開展數字化的文化精準扶貧工作,有效解決文化服務與貧困地區人口需求不符的問題,利用信息化手段創新文化精準扶貧策略,推動文化精準扶貧工作的有效開展。
3.2 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
公共圖書館早期采用的宣傳教育、送書下鄉等文化扶貧方式的精準性不高,文化扶貧效果不理想。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公共圖書館應樹立“互聯網+扶貧”的理念,借助互聯網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充分發揮自身在文化精準扶貧中的優勢,提高文化精準扶貧工作的實效性。目前,公共圖書館正借助微信、QQ等網絡平臺為貧困地區人口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在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的同時,進一步拓展了文化精準扶貧路徑。
3.3 創新公共圖書館文化精準扶貧模式
開展文化精準扶貧是公共圖書館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其應積極開拓思路,創新文化精準扶貧模式,確保新時期文化精準扶貧工作的實效性,使貧困地區人口逐步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意識培養工作是文化精準扶貧工作順利開展的關鍵,公共圖書館應加強對貧困地區人口的意識培養工作,使他們轉變傳統守舊的思想觀念,通過采用“一對一幫扶”“資源幫扶”“技術幫扶”等扶貧模式,確保扶貧工作的成效。
4 結語
公共圖書館開展文化精準扶貧應以精準識別為前提,以精準幫扶為核心,不斷健全反饋評估機制,履行自身的公共文化服務職能,遵循因人而異、因地制宜的原則,根據貧困地區人口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文化精準扶貧策略,靈活采用文化精準扶貧模式開展相關工作,提升新時期文化精準扶貧工作的實效性,以更好地幫助貧困地區人口脫貧致富。
參考文獻:
[1] 夏睿.基于精準脫貧戰略的公共圖書館扶貧路徑研究[J].圖書館學刊,2017(7):77-80.
[2] 龍景霞.公共圖書館參與文化精準扶貧的創新機制研究[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8(10):31-33.
[3] 沈娟斐.精準扶貧戰略下公共圖書館文化扶貧研究[J].圖書館界,2019(2):87-90.
(編校:馮 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