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積華 陳淑萍 李中圣 曾慶 趙一瑾 李祥萍 詹曉佳 李榮東
【關鍵詞】多模式運動干預;認知心理干預;慢性腰痛;認知能力
慢性腰背痛(chronic low back pain,CLBP)為脊柱疼痛癥候群,具有高復發性、高患病率、高致殘率的特點,多數患者無法擺脫疼痛困擾,且長期忍受病痛折磨,因此給予患者適當的耐受疼痛認知和運動訓練作為輔助治療手段顯得十分重要[1]。通常腰部疼痛時間超過3個月則診斷為CLBP,其病因復雜,臨床按照癥狀大致分為腰痛位于腰的4、5椎水平處,常在勞累后疼痛加劇;另一種為腰痛晨起時加重,為椎間盤源性疼痛等情況造成[2]。CLBP導致脊柱核心穩定肌肉功能失活,造成在日常生活中無法對腰椎關節加以保護,降低患者生活質量[3-4]。為了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本研究在CLBP康復中實施了多模式運動干預和認知心理干預,現將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在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CLBP患者80例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分別40例。對照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39~71(54.23±4.51)歲;其中小學文化程度11例,中學文化程度10例,大專以上文化程度19例。觀察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38~72(54.27±4.53)歲,其中大學文化程度10例,中學文化程度12例,大專及其以上文化程度18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1)入選患者均為CLBP患者;(2)患者具有研究知情權、同時自愿簽訂知情協議書。
排除標準:(1)嚴重身體損傷導致的CLBP病癥;(2)合并骨軟化、嚴重性骨質疏松、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3)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4)患者因結石、盆腔等所造成的其他疼痛;(5)馬尾神經壓迫或者肌力下降。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患者臨床干預康復治療,取患者的側臥位,使用按、滾、揉、點血等基本推拿法對于患者的腰椎痛點實施放松,主要位置集中在任督脈和膀胱經穴位和阿是穴。治療反饋標準以患者主訴反饋感覺輕松為主,指導患者適當的休息,臥床休息時采用硬板床,在治療期間避免提重物以及過度的運動勞累。
觀察組給予患者實施多模式運動干預結合認知心理干預。多模式運動干預如下。(1)上卷腹,平躺位置,雙膝彎曲90°,腳平放在地面與肩同寬,雙手保持交叉、放在胸前,上半身保持抬高離地面45°,保持上半身抬起時呼氣平躺時吸氣,上半身抬起后恢復即為完整的一次上卷腹運動。(2)俯臥背身,患者平趴在地面上,向前伸雙手,雙下肢合攏并以腹部作為支點將下肢向上抬離地面。上半身和下半身抬離地面30°,抬起時呼氣,放下吸氣,上下為一次。(3)側橋,身體側身躺在治療床上,左腳在前,右腳在后,身體保持同一個矢狀平面上,用手肘小臂支撐地面把身體撐起,身體和水平面成15°夾角,另一只手臂叉腰位于側腹部,抬起放下后計為一次。(4)懸吊運動療法,使用懸吊治療系統,保持設定好的姿勢。①仰臥、側臥單腿,直腿懸掛保持平衡的狀態;②仰臥單腿、雙腿屈膝、懸掛提髖;③俯臥雙腿、懸掛提髖,實施無痛狀態下的閉鏈運動訓練,結合患者的實際運動能力設置負荷,設置多次重復訓練。認知心理干預:講解慢性腰疼的基本知識,使用止痛藥物的常見副作用;實施心理配合認知行為治療,改善患者認知缺陷,學會從正確思維方式及客觀的角度認識疾病。此外增加日常生活技能訓練,包括日常個人清潔衛生、生活社交、唱歌游戲、讀書看報、演講等,期間加強與患者的交流,改善患者負面情緒,糾正消極行為及病態心理,若患者積極完成,則給予物質獎勵和鼓勵。幫助患者建立認知行為干預目標,其中近期目標包括通過降低患者對于疼痛情緒的行為反應來改善睡眠質量,長期的目標包括患者接納慢性腰痛可能帶來的生活質量降低問題,增強患者社會適應能力,提高疼痛耐受程度,輔以心理疏導與教育,通過實施放松訓練,做一些力所能的技能訓練,提升患者控制疼痛的信心。
1.3 觀察指標
使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記錄所有患者在干預前后的疼痛程度,其中0分為無痛,10分為劇烈疼痛且難以忍受,評分越高代表患者的疼痛程度越明顯。使用Roland-Morris腰痛失能問卷(RMQ)評分對患者的活動能力進行評分,即分值在0~24分,0分代表活動能力正常,24分代表活動能力嚴重性失能。使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記錄患者的負面情緒,得分越低代表患者的心理狀態越健康。使用疼痛自我效能量表(PSEQ)進行患者疼痛評定。
1.4 統計學方法
分析數據使用SPSS 23.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x—±s)來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當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VAS疼痛評分和PSEQ評分變化
入選患者干預前評分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的PSEQ評分整體高于對照組,并且觀察組VAS評分較低于對照組,組間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HAMD和HAMA評分變化
據統計,兩組患者在干預前的焦慮、抑郁評分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的HAMD與HAMA評分均低于對照組,組間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的RMQ變化情況
干預前組間對比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RMQ評分低于對照組,組間患者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認知心理療法干預,主要是通過隨訪和觀察患者對疼痛的認知及應對態度方式獲取基本資料并評估,通過健康宣教、心理疏導、認知訓練、行為干預等方式讓患者可以客觀的評價當前身心狀態并采取正確的自我治療策略[5-6],讓患者逐漸意識到,疼痛是一種可以被解決的問題,而不是決定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給予患者樂觀積極的身心支持、減輕心理反應、緩解抑郁焦慮情緒,提高患者對自身和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重塑患者康復信心。
在眾多對于慢性腰痛的治療中,運動功能鍛煉為極少可以讓患者感受到疼痛且較為安全的一種治療方式[7]。腰痛患者肌肉反射長期受到抑制,關節活動受限、肌肉靜態耐受性不足,長期發展肌肉可能會存在不同程度的廢用性萎縮,延伸為全身軀干核心穩定病理性變化,加劇脊柱關節不穩的現象。多模式運動的干預強調了人體核心穩定性訓練,強化核心肌肉力量及募集程度,以此達到提升軀干穩定性以及肌肉力量的效果,增加關節活動度,從而改善患者的腰部不適[8]。此外多模式運動療法結合病人具體情況,采用肢體活動和肌肉訓練來緩解疼痛,恢復患者運動神經元功能,培養患者正確的運動模式且療法具有無創及健康性,可改善病人的心肺功能、運動生理機能、調整肌肉平衡。
綜上所述,將多模式運動干預以及認知心理干預應用到 CLBP治療中,提高患者的痛閾及自我疼痛效能,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緩解疼痛,在臨床上值得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