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江紅 龔晶 王曉忠 劉雨涵 阮建平 田劍剛 黃瑞哲
【關鍵詞】Grascha-Riechmann學習風格量表; 口腔醫學本科生; 協作型; 參與型
在以人為本、以學習結果為導向的教育理念引導下,教育重心從“教師教”轉向了“學生學”,如何促進“學生學”也被逐漸關注[1]。學習風格是個體在學習過程中為有效學習而偏愛的新信息接收、保留及處理方式,是學習者在長期學習新知識時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方式[2]。不同的生理、心理和社會背景導致不同個體在學習過程中會采用不同的學習方法,形成不同的學習風格[2]。國內醫學領域對學習風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感官學習風格及經驗學習風格的研究[3-4],有關口腔醫學生學習風格的研究甚少。因此,本研究選取西安交通大學口腔醫學院的口腔醫學生為對象,嘗試使用Grascha-Riechmann學習風格量表(GRLSS)來評估口腔醫學專業學生的學習風格,旨在幫助教育者開發有針對性的教學措施,幫助口腔醫學本科生優化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果。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采用隨機抽樣方法納入本院94名大二、大三口腔醫學本科生,問卷星發放問卷,對其中的30名進行復測。
納入標準:自愿填寫問卷。本次調查采用匿名方式。
排除標準:不配合本次研究者。
1.2 方法
本研究采用Grascha-Riechmann學習風格量表[5],將其翻譯形成中文版GRLSS。GRLSS共60個條目,根據學生對學習態度、課堂活動、教師和同伴反應,將其學習風格定義為獨立型、回避型、協作型、依賴型、競爭型和參與型。每種學習風格量表由10個條目組成。每個條目有5個備選答案,評分準則:非常不同意記1 分,不太同意記2分,不能確定記3分,同意記4分,非常同意記5分。每種學習風格子量表的總分范圍為10~50分。本研究對每個學生的每種學習風格進行計分,以得分最高的學習風格為該生的主學習
風格。
1.3 統計學方法
用SPSS 24.0 統計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被調查口腔醫學本科生的基本情況及學習風格情況
口腔醫學生的基本分布為所有受調查的學生中男生34例,占36.17%;女生60例,占63.83%,女生多于男生。大二學生54例,占57.45%;大三學生40例,占42.55%。
口腔本科生學習風格分布情況如下:本次調查中口腔本科生學習風格以協作型最多,有34例,占36.17%;其次依次為參與型30例,占31.91%,依賴型16例,占17.02%;獨立型10例,占10.64%;逃避型4例,占4.26%和競爭型(0%)。協作型與競爭型、參與型與回避型間的得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1),獨立型和依賴型間的差異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見圖1。
2.2 學生學習風格在不同年級間的分布情況
大二口腔醫學本科生學習風格以參與型最多(37.04%);而大三口腔醫學本科生學習風格以協作型最多(45%),大二和大三各種學習風格得分在年級間的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學生學習風格在不同性別間的分布情況
男生學習風格以參與型最多(41.18%),女生學習風格以合作型最多(40%),男生、女生各種學習風格得分間的差異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近年來,如何促進“學生學”及促進“學習者為本”的教學實踐已逐漸成為研究熱點。確定學生的學習風格有助于分析學生學習的動態心理過程和個性特征,促使教師有目的地改進教學設計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6-7]。然而,國內關于口腔醫學生學習風格的研究甚少。本研究利用Grascha-Riechmann學習風格量表評估了本院口腔醫學專業本科生的學習風格特點。通過本研究的總結分析,希望能為口腔醫學本科生教育提供參考資料,促進教育者開發有針對性的、更有效的教學措施,以幫助口腔醫學本科生優化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果。
3.1 本院口腔醫學本科生學習風格特點
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學習風格。學習風格的形成受學習者個體發展的多種因素影響,如自身因素、成長環境和教育形式等。學習風格的個體間差異可能影響學生的學業成就[8]。因此,為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及學業成績,學生自身、教師都需要有意識地去了解學生的學習風格類型。
本研究評估了本院口腔醫學大二、大三學生的學習風格。協作型學習方式在本院口腔醫學本科生中最為普遍,其次為參與型學習方式。然而,這兩個學習方式的平均得分間的差異沒有統計學顯著性,提示在口腔醫學本科生中,合作型學習方式和參與型學習方式均是學生最喜歡的學習方式。而且,與合作型學習方式相對應的競爭型學習方式及與參與型學習方式相對應的回避型學習方式在所有學習方式的構成比均較低,且合作型學習方式得分與競爭型學習方式得分間的差異、參與型學習方式與回避型學習方式間的得分差異均具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進一步提示競爭型學習方式及回避型學習方式在本院口腔本科生中最不受歡迎。在教學中教師應盡量避免競爭型學習方式及回避型學習方式相關的教學活動,而應加強合作型學習方式及參與型學習方式相關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手段。此外,在本次研究發現部分學生屬于依賴性學習方式,這些學生更喜歡老師指導他們,因此,在教學設計的同時應兼顧依賴型學習方式的學生。
本研究發現,大二口腔本科生學習方式以參與型最多,而大三口腔本科生以協作型最多,不同年級、男生和女生間口腔本科生學習方式差異不顯著。男生的學習方式以參與型最多,其次為合作型學習方式;而女生以合作型學習方式最多,其次為參與型學習方式。應注意的是,在男生中依賴型學習方式占比明顯高于女生,在教學設計中應注意此區別,并適當對男生進行學習引導,促進其學習效率的提高。
3.2 基于口腔醫學本科生學習風格特點的教學建議
有研究發現,參與型學習方式得分與學生的學習成績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回避型學習方式得分與學習成績之間存在負相關[9]。研究還表明,能夠意識到自己學習風格的學生,其學業成績會有所提高[10-11]。本研究結果表明,協作型、參與型學習風格在本院口腔醫學本科生中較為普遍,與協作型、參與型學習風格的獨特特點相一致的教學策略可能是提高口腔醫學本科生學業成績的有效途徑。創造方便學生間及其與老師分享和合作的環境,并在課程中加入更多的小組討論和小組項目可能是有益的;加入更多關于課堂材料和閱讀材料的課堂活動和討論可能促進參與者的學習,從而對學習成績產生積極的影響。未來研究將也將探討口腔醫學本科生學習風格和學業成績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