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國,朱丹陽,宋何丹
(1.北京體育大學競技體育學院,北京 100084;2.浙江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13)
中國網球公開賽(以下簡稱中網)是經國際網球協會批準,自2004 年起,在中國北京舉行的每年一屆的男女綜合性網球賽事。張之臻作為中國男子網球歷史上第1 個連續2 周在巡回賽取勝的球員,寄托著中國男子競技網球的希望。本文從張之臻和蒂姆身體形態、發球、失誤率及網前把控等方面,對兩人全場技戰術進行對比研究。通過研究張之臻與蒂姆的技戰術,尋找張之臻自身短板以及與高水平頂尖球員的差距,以期為我國男子球員提供一些經驗,推動我國網球事業的發展。
1.1 研究對象
以2019 年中國網球公開賽第二輪蒂姆和張之臻技戰術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通過查閱北京體育大學圖書館以及中國知網獲取相關文獻資料,了解有關網球技戰術文獻,進而為本文提供理論依據。
1.2.2 錄像觀察法通過觀看2 名網球運動員的比賽視頻,分析其網球技術特征,統計各項及時得分情況,以獲取數據。
1.2.3 數理統計法對全場比賽的相關技戰術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進而得出一系列相關數據。
2.1 球員身體形態分析
目前我國網球技戰術的研究大多不涉及運動員身體形態方面,忽略運動員身體形態特征去談技戰術是不完整的。網球屬于技能主導類隔網對抗性項目,身體形態、技術及戰術是決定隔網對抗性項目運動員競技能力的重要因素,運動素質、身體形態對運動員來說至關重要。技術是戰術的基礎,同時運動員身體素質又是技術的基礎。身體素質離不開身體形態,身體形態決定著運動員的打法、比賽風格及運動員技戰術的運用。綜上所述,身體形態決定著運動員的技戰術,研究網球技戰術一定離不開對運動員身體形態的研究。
蒂姆身高185 cm,體重82 kg,克萊拖指數443;張之臻身高193 cm,體重87 kg,克萊拖指數450.8。根據數據可以發現,蒂姆與張之臻身高差距較大,體重相對持平。有研究發現,世界優秀男子網球運動員身高在187±0.54 cm,體重在81±7.71 kg,科托萊指數431.36±29.27。由此視頻觀察以及數據對比發現,蒂姆身體形態特征更適合網球運動,在力量、移動速度方面均有優勢;張之臻身材較為高大,在全場防守面積及發球方面有優勢,但在一定程度會限制其底線移動。因此,蒂姆更適合底線型打法,而張之臻更適合于底線+上網結合型打法。
2.2 發球分析
2.2.1 發球穩定性與得分率分析發球作為網球最重要的技術,是比賽中最重要的得分武器,受到眾多教練與運動員的重視。發球是唯一一項不受對手干擾的技術,發球好壞直接決定著比賽的走向。網球規則規定每1 分球員都有2 次發球機會,分別是一發與二發。穩定高效的一發是男子網球運動員保下自己發球局以及最終取勝的關鍵。由表1 可知,蒂姆發球穩定性及得分率明顯高于張之臻。蒂姆一發進球率高、得分率高,二發得分率更是達到77%。強力的穩定一發是得分最重要的手段。蒂姆通過較高的一發進球率,給自己正手進攻創造良好條件。蒂姆的一發不僅穩定,而且旋轉和力量兼具。一般來說,球員一發得分率會高于二發得分率,但是蒂姆的二發得分率高于一發得分率,說明蒂姆二發也非常出色,可以最大程度地壓迫對手,為自己的側身正手進攻提供機會。
通過對比發現,張之臻一發進球率較低,為53%,且得分率僅為59%,而二發得分率僅為54%。兩盤比賽中,張之臻被迫的3 個發球局,均是在發球端出問題,一發不進,二發不夠強勢,最終被破發。張之臻一發進球率低,不能最大限度短回合拿分,常使比賽陷入底線僵持,導致體力消耗大,且和蒂姆底線對抗得分率也較低。比賽中張之臻的很多失誤都是在一發之后的進攻過程中,包括機會球與網前機會球失誤。在平常訓練中,張之臻應該加強一發訓練以及發球后銜接機會球的訓練。

表1 2019 中網R2 蒂姆與張之臻發球穩定性與得分率數據
2.2.2 發球速度與落點分析發球速度是衡量網球運動員發球水平極其重要的因素,發球速度直接決定發球質量。同時,發球速度又是發出ACE 球的重要條件。發球速度主要受運動員身高及力量素質的影響。在網球比賽中,較快的發球即使不是ACE,也會最大限度地沖擊對手,為下一拍進攻創造條件。在現代網球運動中,身高是影響發球的重要因素,身高不僅影響球速,而且對發球進球率也有很大影響。蒂姆身高185 cm,張之臻身高193 cm。但從表2 中可以看出,張之臻與蒂姆在球速與ACE 方面均有較大差距,尤其在二發球速上,蒂姆一發最快210,張之臻一發最快200,蒂姆二發最快178,張之臻二發最快165,且在一發二發平均速度上,蒂姆均高于張之臻。全場比賽中蒂姆有5 個ACE,張之臻僅有1 個。蒂姆與張之臻身高有較大差距,正常情況下張之臻發球會略強于蒂姆,但是現實情況卻相反。究其原因可能有2 點:(1)張之臻的力量素質較差;(2)技術環節差錯。網球發球技術相比于其他技術較為復雜,動力鏈更長,對于運動員全身協調柔韌有較大要求。

表2 2019 中網R2 蒂姆與張之臻發球速度與ACE 數據
角度與速度均是好發球的重要基礎。分析整場比賽,蒂姆的發球優勢不僅體現在速度上,更體現在發球角度的刁鉆上。蒂姆一區和二區一發均是外角較多,二發一般一區發內角、二區發外角,中路追身發球較少。張之臻發球落點較為保守,發球角度受限,尤其二發偏弱,給了蒂姆很多側身正手接發的機會,因而從發球開始就處于劣勢。網球比賽中,發球角度大,會讓對手最大限度偏離球場,進而進攻空擋位,這點在一區和二區外角中體現得較為明顯。發球落點是受身體素質因素影響相對較小的一個因素,通過訓練可以很明顯地提高對發球落點的控制,因此張之臻也應多進行發球落點訓練,力爭角度撕開,為進攻創造條件。
2.3 失誤分析
網球是一項失誤率較高的球類運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競技網球更多比的是誰失誤更少,更好地穩定回球。據統計,網球比賽中只有大概15%的分數是通過自己刻意打出來的,大多數的得分均是依靠對手失誤。網球的失誤分為受迫性失誤和非受迫性失誤。受迫性失誤是指在對手進攻時,運動員給自己造成壓力的時候出現的失誤,非受迫性失誤是指自己在進攻過程中或者雙方均勢僵持對抗過程中出現的失誤。現代男子網球更多的是提高穩定性,減少非受迫性失誤,避免無緣無故送分。
全場張之臻非受迫性失誤高達18個,然而對手非受迫性失誤僅為8 個,尤其在第兩盤,更是將非受迫性失誤控制在2 個。張之臻在出現機會球時把握較差,出現較多非受迫性失誤。全場比賽兩人制勝分方面基本持平,但是張之臻卻輸掉比賽,與其非受迫性失誤較多有著直接關系。筆者通過觀察全場比賽發現,張之臻非受迫性失誤多集中在底線僵持上,同為底線進攻型打法球員,蒂姆卻能控制失誤率,原因值得反思。因此張之臻應更重視非受迫性失誤的控制,加強底線擊球穩定性以及網前機會球的控制。
2.4 網前分析
現代男子網球已經進入底線時代,球員在比賽中多處于底線僵持狀態,較少主動上網。網前得分一方面可以減少體力消耗,力爭最短時間內取分,另一方面又可以提升士氣。因此,現代網球運動員不僅重視底線得分,也很重視網前得分。
表3 顯示,蒂姆第一盤上網7 次,得6 分;第二盤上網7 次,得4 分,全場上網14 次得10 分。張之臻第一盤上網13 次僅得5 分;第二盤上網11 次,得5 分,全場上網24 次得10 分,網前得分率不足五成。通過全場觀察以及數據統計,張之臻上網頻率較高,主動上網意識較強,但是得分率較低,經常出現簡單失誤。反之,蒂姆上網次數較少,但是得分率較高。究其原因,在于底線對抗端張之臻處于弱勢,只能較為冒險多次上網盡可能將在往前拿分。從某種角度來說,上網是屬于對抗中一種示弱的表現,上網簡單高效得分的同時也容易被打穿,機遇與風險并存,因此對于上網時機以及網前技術都有較高要求。而張之臻上網時機把握的也不好,因此得分率較低。

表3 2019 中網第二輪蒂姆與張之臻網前得分數據
3.1 張之臻與蒂姆身體形態適合網球運動;相比較而言,蒂姆是網球運動員黃金身體形態。
3.2 蒂姆發球穩定、速度快、角度大、變化多,能夠根據場上變化及時調整;張之臻發球穩定性不夠,變化較少,關鍵分發球較差。
3.3 張之臻底線能力相對于其他技術較好,但是底線穩定性不夠;上網意識較好,但是網前得分率較低,網前技術相對短板;而蒂姆底線穩定暴力,上旋充足;蒂姆上網較少,但是得分率較高。
3.4 蒂姆關鍵分把握能力強,破發效率高;張之臻心里素質較差,面對關鍵分不夠堅決,關鍵分戰術貫徹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