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屹,時 鋒
(南京郵電大學,江蘇 南京 210023)
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作的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報告中關于全民健身的思路為指導,將社區體育和深化高校體育教育改革相結合,加快理念更新,推動群眾體育和高校體育教育協調發展;把全面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作為發展群眾體育的主體,力圖結合實際、滿足人民需求,堅持以人為本;把加快建設具有強大基礎的全民健身活動提到重要位置,力爭做到黨委政府大力支持、人民群眾全面參與、高校體育教育全方位配合,把我國建設發展成為體育強國。
隨著我國大力推廣全民健身運動、促進體育強國的社會建設,廣大人民群眾通過體育鍛煉和健身活動,加強自身身體素質、提高生活質量的生活習慣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社區體育健身設施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群眾參與健身的范圍和形式。在這樣的社會發展情境下提出社區全民健身與院校體育設施的共享對接,為人民群眾全方位廣泛參與全民健身體育活動提供新舉措。本文結合深化高等院校的體育教學教育改革,對高等院校體育教學設施管理利用也提出了新設想:在維持高校體育教學活動有序進行和確保校內體育場地設施正常建設與養護的前提下,開放體育場地設施資源以滿足高校所屬社區內人民群眾鍛煉和健身的場域需求。但目前我國高校體育場地設施共享在發展中只能算是低級的共享,由于各高校的辦學體制等原因導致國內大學城資源浪費,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與開發。因此,本文通過探析高校體育設施共享過程中的現實問題,創新高校體育場地設施管理模式和構建共享理論體系,達到解決 高校體育場地設施供給和人民群眾鍛煉健身場域需求之間供需不匹配的目的。
根據目前我國現有的《全民健身條例》的組織模式,建議由社區所在的縣級人民政府體育主管部門組織實施,基層體育組織、社區委員會應組織社區群眾開展體育健身活動,社區內高校所有的體育教學設施的使用、管理、維護由高校提供服務,方便社區群眾就近參加健身活動,要遵守《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的規定。共享就是分享,是與其他人共同擁有物品或信息的知情權和使用權,這種共享不是隨意的,一定程度上受資源的使用范圍和使用權等方面的限制。所謂資源共享是指資源整合,各方進行優勢互補。高校內體育場地設施共享是指各校體育人力資源、物質資源、財力資源、信息資源等進行彼此融合、共同發展的過程。
有償與無償相結合的共享模式是指學校一部分設施免費向社區開放,另一些體育場館在開放時收取一定的費用。該模式有以下幾個特點。(1)免費開放的學校體育設施,一般是比較簡單、空間較大、容納人多的室外體育館,收費的設施都是條件較好的室內體育館。(2)無償開放的收費屬于公益性收費,一般較低,價格由物價局、工商局等部門統一規定,根據不同的場館、時間段、人群收費。(3)政府對學校場館基本沒有投入,或投入較低。用于開放的室內體育館,維護成本包括照明、水電、物耗管理人員報酬等,成本較高,不收取一定使用費用無法保證場館的正常運行。(4)學校是共享的管理主體。(5)該模式與無償模式相比較,運行成本與管理成本較大,該模式最大優點是滿足了不同居民的不同需求,居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選擇活動的項目和消費的方式;缺點是費用過高有可能在客觀上把一部分居民拒絕在外。
高等院校要創造條件積極向社區群眾開放體育教學設施;社區所在縣級人民政府也應對面向社區群眾公眾開放體育設施的高校提供政策、制度、資金等多方面的支持,同時還要為向社區群眾開放體育設施的學校協助辦理相應的責任保險,為高校提供經濟和制度保證;高校也可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根據維護保養體育教學設施的需要向使用體育設施的社區群眾收取一定的費用,用以后期管理。
構建高校設施對所在社區的社會群眾開放的管理組織,首先要協同高校所在社區的當地縣級社區政府管理的職能部門(教體局、財政局、民政局、文化部門、衛生局、工商局、物價局、稅務局、公安局等部門),共同形成管理層級體系,從政策的制定、管理的延伸、服務的保障等多方面對開放活動進行管理,下設管理辦公室,辦公室設主任,直接領導管理辦公室日常事務工作,其他部門領導人任副主任。辦公室人員所做工作納入本人年終考核,由管理辦公室審核。按照群眾需要可成立適合全民健身的項目俱樂部,聘請轄區院校有資質的體育教員對群眾進行有償培訓,經物價局核準后收費,以補貼院校體育設施的養護及教員加班補助。
3.1.1 統一由社區管理辦公室將社區、學校內的體育資源進行統籌規劃,資源共享、共建,把學校和社區的關系定為院校提供設施教育服務,社區組織有需求的群眾,引導群眾參與健身活動。
3.1.2 建立社區與學校之間的互動模式,更新開放觀念,為掌握群眾健身體育鍛煉動態,高校管理人員可以定期參與社區居民的健身活動,通過發放問卷、微信公眾號等多方面方式解社區居民的健身需求,以及對健身體育設施的需求,高校要及時改變方式方法,為群眾健身的活動提供更多樣、便捷、高效的健身設施服務。
3.2.1 按照全民健身條例的規定因地制宜的建立以政府為主導,根據不同健身活動中各個層面主體的職、權、責清晰劃分的制度,制定一些健身設施開放的具體規定、制度及辦法,形成具有特點的院校體育設施對外服務的管理法規和制度體系,以確保院校體育設施對外開放長效運行。
3.2.2 建立院校健身設施養護資金保障制度,人民群眾對健康的體育運動需求不斷增長,體育設施的數量也相應的增長,來源穩定的資金是確保發展群眾健身核心的物質基礎,單靠教育行政事業撥款來解決院校體育設施場地建設維護問題是不夠的,引入更多資金來源建設對外提供體育設施的院校非常必要,院校不但可以通過辦俱樂部、開辦培訓班等形式開放體育場館獲得有償利潤,還能通過固定的體育設施養護金額補償來保證設施在開放中及時得到維護,不斷增加新型的健身設施,為學校和社會提供不間斷教學健身的物質保障。
院校健身設施對外開放也會遇到很多問題,主要包含健身設施管理的問題、開放的資源問題、安全問題。本文就該問題提出以下解決途徑:(1)健身設施管理的問題,院校所在社區全面負責對院校的健身設施的共享工作,從統籌、規劃、安排,實施等多方面進行管理服務,院校提供健身教學的設施場地養護,確保健身設施正常為群眾服務。(2)在開放資源的問題上,政府必須承擔主體責任,加強社會體育指導人員隊伍建設,對全民健身活動進行科學指導,從實際出發,結合社區和院校的特點,制定符合實際的規定,協調職能部門,提供行政服務,全力配合院校健身設施的對外開放和群眾健身活動的實施。(3)對涉及健身設施和健身運動當中所產生安全問題,做到預防為主、清除隱患,做好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工作方案,并鼓勵參加健身活動的群眾投保意外傷害保險,健身活動參與者依法投保相應的責任保險,在開放的安全問題上盡快引入商業保險。
中國城市社區與高等院校體育場地設施共享模式的實踐與理論尚未形成,在世界結構已然發生重組的今天,中國城市社區與高等院校體育設施共享需要以更寬廣的眼光研究本土問題。中國城市社區與學校體育設施共享的未來發展需要以我國實際情況為根據,以問題為導向,共享模式構建必須在明晰運行機制中建構。尤其是以當前具有可借鑒意義的共享模式,在此共享模式的參照下建立具有可發展性的、與時俱進的我國城市社區與高等院校體育設施場地共享模式。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城市社區、高校體育設施開放和國外的發達國家有一定的差距,高校運動場體育場設施的開放率相對較低,社會公益效果不明顯。
高校對外開放還要以行政力量為運作管理平臺先導,將高校和社區的關系定為資源共享、共駐共建,共同管好群眾使用院校體育健身設施進行健康有序的鍛煉社區公益事務。
當前高校體育設施不僅要對市民開放,同時也要加強就近高校之間的體育設施共享,減低高校的體育設施重復建設。在有條件的基礎上盡可能多的開放體育設施,在開放的安全問題上盡快引入商業保險,將一部分條件好的高校作為試點進行商業性收費,允許這些學校向市場化管理模式轉變,在高校體育設施開放經費上,可以依靠體育公益基金來支持學校對方開放體育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