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波
(廣州松田職業學院,廣東 廣州 511370)
本文對高職體育俱樂部式(師徒制)教學的概念界定,是在現有高職體育傳統教學基礎之上,打破“教師單一去教、學生單一去學”的常規高職體育教學理念,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后現代式教學理念,并引入課內體育俱樂部式情境管理理念,以多個單一運動項目教學環節為基本單位,組建課內俱樂部式管理情景,體育教師和個別技術技能優秀的學生作為運動項目俱樂部“管理者”或“師傅”,其他學生作為“消費者”或“徒弟”,共同參與學習的一種新課堂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意在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鍛煉興趣,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與自我素質發展的動力,同時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運用這種教學模式不僅使學生學會體育運動技術、掌握常見體育運動鍛煉方法,還可指導他人、懂得運動鍛煉經驗分享,最終達到促使學生終生體育鍛煉思想形成的目的。這種教學模式的實施使學生平穩完成由學校體育階段向大眾體育階段的角色轉變過渡。在這個創新拓展的教學過程中促使學生有興趣去學習某項體育運動技能,使學生進一步的領悟怎樣去快速地學與懂得如何科學去練,同時還能提升學生學以致用 的能力和分享運動的全民體育思想的養成。
高職體育課程作為公共必修課,其教學模式應順應新時代體育教學改革新理念的發展趨勢。本文參照新時期教育部相關文件政策對高職體育課提出的具體要求,結合歷年高職體育教學實踐的現實背景,提出了高職體育俱樂部式(師徒制)教學研究。俱樂部式(師徒制)教學具有以下現實意義。首先,俱樂部式(師徒制)教學體現了學校日常教學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理念,豐富了學生參加運動項目的多樣性,激發了學生“放下手機、走向運動場、參與運動鍛煉”的積極性,對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具有積極促進作用。其次,俱樂部式(師徒制)教學的實施對體育教師的日常教學提出了新要求,促進了教師專業技術水平的再發展,拓展了教師教學方法、手段運用的選擇空間,革新了授課教師傳統角色的轉換。 再次,俱樂部式(師徒制)教學的實施豐富了大學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協同學校高職院校其他學科課改進程,納入高職院校各專業整體教改體系。最后,俱樂部式(師徒制)教學打破了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陳舊落后現狀,結合新時期、新特點適時改革,適應新時代國家對學校體育工作提出的具體要求,培養出適應新時代社會的合格的全面素質人才。因此,高職體育課開展俱樂部式(師徒制)教學模式改革迫在眉睫。
本文通過對廣州松田職業學院2020 級全體學生的問卷調查顯示,(1)學生普遍反映體育課內容單一,體育課時量嚴重不足,希望能掌握2 ~3 項體育運動技能,能提高1 ~2 項自己感興趣的體育運動技能。(2)每個班級都有部分體育技能優秀的學生,他們的運動技能大部分通過中小學時期的學習與訓練積累,或通過自己感興趣的運動項目專業培訓,運動技術水平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例如,廣州、東莞地區的部分生源在毽球、籃球、游泳等運動項目技術水平突出;陽江臺山地區的部分生源在排球項目技術水平優異;潮汕、梅州地區部分生源在游泳、足球項目技術水平較好;佛山地區部分生源在武術、游泳項目技術水平較高;中山地區部分生源在乒乓球、毽球等項目技術水平突出。(3)通過對學生問卷調查的情況了解,結合學校現有體育場地、器材、師資等實際情況,本文初步選定了籃球、排球、毽球、武術4 個運動項目為俱樂部式(師徒制)教學第一批試行項目。
在現有規定體育課課時基礎上,依據2014 年教體藝〔2014〕號《全國高等職業(專科)院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試行)》中第三部分第五條具體內容要求為基本指導思想,并結合學生普遍反映體育活動時間少等現實情況。又參照教育部規定課時標準“高職體育必修課不少于108 學時”,目前學院執行體育課時為68 學時,相差40 學時。建議按國家相關文件要求在第二學年增開高職體育課64 學時。另根據教育部與省教育廳對學生年度體質健康測試的具體工作要求中“體質健康測試工作指標同時也是學校評估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工作融入體育課堂教學”待增加課時具體安排為第一學年、第二學年各10 學時,共計20 學時(要求在大一、大二的第一學期針對性練習6 學時、測試及上報4 學時)。綜上,本文提出本次教改課時方面具體安排為:第一學年第1 學期30 學時,第一學年第2 學期36 學時,第二學年第1 學期36 學時,第二學年第2 學期26學時,合計課時量為128 學時。
在高職體育課原有內容基礎上,依據2014 年教體藝〔2014〕號《全國高等職業(專科)院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試行)》中第三部分第六條、第七條具體內容要求為基本指導思想,建議大二增開體育課和體育項目選修課,提出體育課的內容具體實行“1+3模式”,即1 個體育運動基礎教學環節和3 個體育運動項目教學環節。體育運動基礎教學環節包括田徑基礎、職業體能、體質健康測試3 個分別針對不同專業學生的具體內容環節,意在提高不同專業學生的基本運動能力和職業體能認知,培養學生掌握常見體育鍛煉方法和提高職業體能鍛煉的能力。3 個運動項目教學環節具體要求學生在籃球、排球、足球、羽毛球、網球、乒乓球、毽球、橄欖球、武術、瑜伽、健美操、戶外運動、體育游戲等13 個喜聞樂見的體育項目中根據個人的興趣偏愛分別進行3 次選擇進行學習與鍛煉,具體分為選修一、選修二和選修三等環節,時間分別在大一第2 學期和大二第1、第2學期進行。根據現有體育專業師資、學生運動興趣調查結果、體育場地器材等實際情況,確定了大一的選修一項目為4 選1,分別為籃球、排球、毽球、武術;大二的選修二項目為4 選1,分別為羽毛球、足球、健美操、瑜伽;大二的選修三項目為13 選1(原則上要求學生要與選修一、選修二項目不同)。
本次教學改革的具體組織形式依然以班級授課制為主,嘗試以其他體育教學組織形式為輔并不斷融合。高職體育課主要是身體活動和技能操作為主,要求在體育理論的指導下,有效的開發利用課程資源,體育課程內容的多樣性,必然使體育教學組織形式多樣并存。班級授課制的常用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學生的運動興趣差異選擇,其忽視了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本文認為在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念的指導下,現代體育教學觀念的根本性轉變是在確認教師教學過程中具有主導作用的同時,更加強調學生的主體中心作用。在傳統教學關系中,把教學的主體從教師轉向學生,強調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學習的主人。課中情境式教學教師的導演角色與學生的演員角色要明確。
確定此次教學改革中,課的教學組織形式是以班級授課制為前提,俱樂部式(師徒制)教學組織形式為主,其他教學組織形式為輔的具體做法,其中大一普修階段以班級授課師徒制組織形式為主;其他的分項教學為大一選修一階段,以俱樂部式(師徒制)組織形式為主,其中穿插分組教學和友伴(群體)教學為輔。大二的選修二階段和選修三階段全面推進俱樂部式(師徒制)教學模式。
根據教體藝〔2014〕號《全國高等職業(專科)院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試行)》中第七部分,第二十二條“學生的學習評價應是對學習效果和過程的評價”具體文件精神要求。由于本次教改采取基礎教學與眾多分項教學,所以本次教改的具體課的評價、評分指標有個別區別。本文對此次教改的學生學習評分指標做出大膽改革嘗試,即由傳統體育課的平時表現評價30%和期末考試評分70%兩大部分變更為平時基本表現評價10%、平時過程獲得評價40%和期末考試評分50% 三大部分。此學評改革意在激發學生平時的學習獲得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項體育運動鍛煉過程,進而增加學生平時的運動興趣,全面提升體育課的教學效果與學生日常鍛煉的獲得感。
在原有教務處規定的單節課學生規定人數基礎上,嚴格執行《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中“每節體育課學生人數原則上不超過30人”具體文件精神要求。本次教改建議大一普選的每節體育課學生人數不超過50 人;大一選修一階段的每節體育課學生人數不超過35 人;大二選修二階段每節體育課學生人數不超過40 人;大二選修三階段的每節體育課學生人數不超過45 人。
目前廣州松田職業學院現有5 名體育專任教師,下學期新進1 名專任教師。按照具體師生配比,專任教師數量還有1 ~3 名的缺口。結合廣州松田職業學院實際情況,課改實施的第一步中暫按現有生師比情況實行,即現有自然行政班上課。本次教改建議下學期開始落實本次教改方案的具體生師比要求。
根據本次教改項目教學安排情況,目前體育場地方面需要至少保障6 個籃球場、1 個田徑場、1 個足球場、2 個排球場、2 個網球場、18 個羽毛球場、1 個健身房、2 個健美體操館、2 個乒乓球館(20 桌)。目前場地器材存在嚴重不足的問題,目前廣州松田職業學院有4 塊籃球場、1 個田徑場(局部)、1個足球場(局部)。排球場、網球場、羽毛球場、乒乓球館、健美館等基本其他運動場館都無法保證,這也是此次教改遇到的瓶頸問題。
本次高職體育俱樂部式(師徒制)教學改革能否成功實施,既需要學校各系部與學生處、團委等學生管理部門的大力配合,也需要教務處、人事處等教學、師資管理部門的大力支持,同樣也需要實訓實驗中心與總務、財務等后勤服務部門的鼎力相助,更需要學校領導層面的頂層決策支持。因此,為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素質全面發展,全校涉及的各部門應共同努力進行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