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佳佳,夏 青
(三峽大學體育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2)
S 大學體育學院已進行體育碩士研究生培養十余年,2018 年起開始體育專業碩士學位招生。體育碩士專業學位不同于學術學位,對研究生導師的工作任務、對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提出了新要求,同時新時期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也對研究生導師的工作任務、對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體育碩士專業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擁有指導資格的研究生導師起著不可或缺的、極其關鍵的作用。本文對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存在的困難及如何構建具有體育專業學位特色、實現專業學位人才培養目標的管理平臺和辦法進行探討。
1.1.1 師生比例失調自2018 年S 大學體育學院成立體育碩士專業學位,在校研究生數量快速增長,導師數量卻沒有同比增加。截至2020 年,S 大學體育學院招收的研究生總數已達到60 人,導師數量還停留在11 人,平均每位導師指導5 ~6 位研究生。統計發現,每位導師均帶有不少于2 類培養方向的研究生,知識結構的差異、專業要求的不同,使導師在指導教育的過程中深感精力不足,指導能力有限,加上導師自身還有教學、科研、管理等其他任務,能留給研究生的時間只是少部分,對研究生的指導與監督均有欠缺。
1.1.2 導師高學歷比例不高在一定程度上研究生導師,學歷水平越高,其整體水平也就越高。調查顯示,S 大學體育學院的11 位碩士研究生導師中,5 位擁有博士學位、2 位擁有碩士學位、4位擁有學士學位。結果表明,S 大學體育學院研究生導師學歷結構不高,一部分導師沒有接受過碩士階段的系統訓練,表現出研究基礎不夠扎實、知識結構不能及時推陳出新等現象,難以較好地勝任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任務。
1.1.3 學術氛圍不高科技的高速發展階段要求各學科高度分化的同時整體發展,學科交叉已成為學術研究不可避免的趨勢。但S 大學體育學院多數研究生導師埋頭苦干、孤軍奮戰,鮮有導師進行跨學科科研或教學,各學院的導師之間也缺乏學術交流,沒有科研領軍型人物。導師的配置資源和資金投入力度不夠,導致導師科研積極性不高,不能很好地帶領研究生參加學術性討論或互動,無法營造良好的學院學術研究氛圍。
1.2.1 導師責任不落實盡管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但培養研究生并非全在于導師,還有研究生所在的培養單位、學科、學院、學校等都應負有相應的責任來培養與管理研究生,然而當不同單位涉及具體責任,就出現責權不明的情況,一旦相互推諉,研會究生的培養質量就無法得到保證。調查顯示,S 大學體育學院研究生導師的個體責任沒有充分確定,導師因自身的科研、教學、工作等壓力,對研究生開啟“散養”模式,研究生與導師的見面機會少,交流次數不夠,缺乏導師有針對性的引導與指導,研究生的學習長期處于盲目、不得要領的學習狀態,學習效率低下。
1.2.2 導師綜合能力不清晰導師的能力水平直接影響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在重視研究生科研能力、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能力全面發展時,也要重視導師自身的綜合素質能否達到培養全面、高層次人才的標準。目前,S 大學體育學院研究生導師的綜合能力出現“偏科”現象,理論研究的導師占大多數,缺乏實踐經驗豐富的研究生導師,科研創新能力也參差不齊,無法評估導師的綜合素質能力。
1.3.1 研究生的培養目標不確定教育培養觀念直接影響導師的教育培養行為。S 大學體育學院體育專業學位教育起步較晚,過去幾年一直是借鑒其他專業教育培養的經驗,在學習和摸索的過程中,導師對體育專業的認識存在差異,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有不同體會與見解,在培養形式和培養目標上也有所不同,學生在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上也有所偏重。
1.3.2 研究生培養方式單一目前,S 大學體育學院的導師們在培養方式上偏重于理論型、學術型研究,方法類、實踐性課程偏少,無法突出專業特色。由于S 大學體育學院中多數導師屬于學術型教師,在體育理論方面有著深入的研究,但在體育實踐方面或者體育理論在實際的運用情況知之甚少,對體育專業研究生實際工作及現實問題了解不夠。
2018 年9 月10 日的全國教育大會提出了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教育部關于全面落實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的意見》對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做了明確要求,指出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教書和育人、言傳和身教、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相統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做研究生成長、成才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導師,亦是教師,教師是教育的主體;教育即是教書育人。古有語“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只有先修身立德,才能成好人、行好事,做好官,為民謀福,可見“立德修身”,不僅是成才立業之本,更是治國安邦之道。在德育培養中,導師在教學指導過程中運用自己深厚的科學素養、良好的道德品質,潛移默化地影響研究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導師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互動中運用自己成熟的交際方式、穩定的情緒表達影響學生的一言一行。因此,導師在學生的研究生生活中擔任重要且無可替代的角色。導師只有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不斷進行自我教育,以自己模范品行來教育學生,以自己的德育人,使學生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耳濡目染,隨著時間的推移吸收內化導師的知識、精神、思想以及作風,逐漸提升學生的行為規范及品德素質。
研究生導師在培養研究生過程中,要做到長期、系統、全面的引導教育,要敢于培養創新、勇于開拓、立足實踐、知行統一,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突出的實踐能力的高層次人才。研究生教育是一項長遠的、完整的教育工程,學生的學術規范、科研水平等方面的能力也反映出導師的培養質量與管理水平,導師應落實“樹人”的第一責任,發揮自己的直接引導優勢,以研究生為中心,將“樹人”教育活動貫穿到研究生的課堂教學、論文指導、學術研究、學術交流、專業實踐等活動之中,積極引導、鼓勵研究生主動參與“樹人”的活動中,實現“導師—研究生”雙向互動,進而培養研究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獨立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對研究生培養教育的工作負責到底。
充分發揮學校的地理優勢。由于S大學體育學院所處地市僅此一所“雙一流”高校,體育碩士點更是獨一無二的,可以較好地利用本地的體育資源。積極采用校企合作模式,充分利用學校周邊各類體育資源,如與體育產業公司、健身俱樂部、戶外運動俱樂部、體育培訓公司等建立合作關系,成立體育專業研究生實踐基地等校企聯合培養基地。合理布局校內外導師隊伍比例,在體育類公司的知名企業家或優秀人才中,發展、篩選符合培養研究生的校外導師人員,增加學生對外實踐機會,加強社會實踐能力。合作單位可與學校共同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明確雙方職責與權益。
“雙導師”機制可以將校內的理論知識和校外的實踐經驗結合在一起,起到優勢互補的作用,校內導師可以學習實踐經驗,校外導師也要學習教學技能和學術科研方法,但同時也要避免校內外導師出現意見相左的情況。此時要求研究生獨立思考,積極主動與校內外導師按時溝通,定期組織研討,準確表達自己的需求或思想,消除校內外導師之間的矛盾,取長補短。
S 大學體育學院研究生導師的遴選要結合專業特色,要多視角、多維度,要與時俱進、嚴格把關。遴選標準除了考察研究生導師的科研學術能力之外,還要考察導師的道德品質、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以及指導與管理學生的能力。遴選要優先考慮與體育相關實踐經驗的優秀導師或雙導師,校內導師要在體育領域擁有扎實的基礎理論和深厚的專業知識,校外導師要在實踐方面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實踐能力,并注重導師科學研究的綜合素質能力,重視理論知識教育和實踐能力“雙管齊下”的教師隊伍,致力于培養應用型人才。
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強化導師的責任意識,了解并熟悉不同研究生的特點,科學規劃、認真培養、正確引導學生遵守學術規范。作為培養研究生的第一責任人,導師不僅要指導學生的學術研究,還要引導學生做好品德規范;學生要尊重導師,導師在研究生的復試、面試、課題方向、學術活動等方面應用有充分的話語權,有權決定研究生的課題方向和學術活動,對研究生的獎學金評定、論文等有足夠的話語權。
目前,S 大學體育學院內部分導師因教學任務、論文發表任務、工作任務等要求分散精力,而忽視了研究生的培養工作,影響了指導研究生的積極性。激勵機制的建立可以激勵導師更好地指導研究生,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激勵機制要包括研究生指導工作的考核,同時在科研任務、教學任務、工作任務等減量方面給予適當的政策傾斜,給導師足夠的時間與空間指導研究生。不能“冷落”校外導師的作用,適當提升校外導師的待遇,激勵校外導師實踐指導研究生的積極性和作用。
首先,S 大學體育學院要健全管理考核制度,包括導師上崗標準的制定、導師對研究生指導過程的監管、導師對研究生指導成效的監管、研究生綜合素質能力的評估以及服務于導師培訓學習的平臺管理,從5 個方面調整和建設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導師隊伍,落實導師及各部門的責任。其次,S 大學體育學院要建立長效考核機制。要想落實導師責任,強化導師引導作用,就需要長效考核機制。(1)要建立協同育人機制。在學校的整個環境中,各部門存在著相互影響的關系,要探索和建立以學校育人目標為核心、以學院研究生教育方向為中堅、以研究生導師為主體、以研究生骨干為紐帶的研究生教育協同育人機制,加強研究生教育的決策、組織、落實等各環節的協調與合作。(2)要構建導師雙向互動機制。導師培養育人的過程不是單向的引導,而是雙向的互動過程。構建師生平等的互動機制,積極引導、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到研究生教育過程中,提倡民主溝通,加強雙向互動,實現共同成長。導師激勵、調動學生能動性與研究生的雙向互動之間呈正向關系,只有互動越發積極與平等,導師就越能有效引導學生快速成長。(3)構建導師示范機制。善于發現導師的優良品德,發掘其優秀成果及崇高精神,樹立先進典型鼓勵其他導師看齊;也可采用評價導師學術水平、教學水平、培養指導水平、導師及學生評價方式尋找優秀示范導師,對于表現好的采取評優評先、職稱評審等獎勵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