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琴,陳麗霞,汪麗紅
(陜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2019 年9 月2 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發布《體育強國建設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目的是進一步明確體育強國建設的目標、任務及措施。中國登山協會在2014 年正式制訂“攀巖進校園”計劃,在全國各地的攀巖相關組織、中小學聯動的情況下,校園攀巖推廣的重要性逐漸得到各方重視,并以“快樂攀巖、健康成長”為宗旨,鼓勵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參與到攀巖運動中來,以促進我國青少年健康全面的發展。
通過中國知網數據庫搜集攀巖的相關研究顯示,將攀巖運用于運動生理學研究的居多,多是探討攀巖帶給人身體內部的變化,也有極少部分研究分析攀巖帶來的文化價值;2014 年后,對攀巖進校園的研究逐漸增多,主要集中在碩博士論文,出現的顯著性特征是研究者都集中研究攀巖進高校的現狀,對其在開展中的不足主要圍繞場地匱乏、師資力量缺乏、沒有統一的學習標準等來研究。攀巖已成為奧運項目,在中小學開展是一個大好的契機。因此,本文立足《綱要》背景,為“攀巖進校園”的發展提出新的定位,也為青少年的體育發展開辟另一條思路。
2009 年,攀巖在全國部分中小學開始試點。2013 年,其升級為“攀巖希望之星”活動。2014 年,“攀巖進校園”計劃推出,在我國發展了4 所特色攀巖學校:浙江松陽民族中學、成都菱窠路小學、中山紀念中學、北京十一中學。2015 年,北京市懷柔區、上海徐匯區和重慶九龍坡實施了“攀巖進校園”的活動。2016 年,以北京市海淀外國語實驗學校、北京市懷柔區第五中學、北京市懷柔區第六小學以及重慶的九龍坡各實驗小學為首,共包含了北京、重慶、廣東、廣西、江蘇、浙江、山東、河南、湖南和四川10 個省、市,又發展了22 所第二批“全國攀巖特色學校”。
為響應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中國登山協會、國家體育總局及其他社會組織開展了大量的青少年攀巖賽事活動(表1)。其中,“全國攀巖希望之星”是2013 年由中國登山協會主導,通過各地專業的攀巖機構對青少年進行介紹、培訓和選拔,從各地選出“攀巖希望之星”,再在全國的集訓中選出“全國攀巖希望之星”;全國少年攀巖錦標賽、全國青少年體育俱樂部聯賽攀巖賽和全國青少年U 系列攀巖聯賽是國家級比賽,是2019 年下半年中國登山協會力推的青少年攀巖比賽;亞洲少年攀巖錦標賽與世界青年錦標賽是國際級的比賽,在2019 亞洲少年攀巖錦標賽中,中國斬獲了10 枚金牌、14 枚銀牌、9 枚銅牌。

表1 青少年攀巖主要賽事表
《綱要》首次從政策層面回答了“什么是體育強國”“怎樣建設體育強國”的問題,為體育強國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確定了具體目標,明確了需要采取的政策舉措。在《綱要》的指導下,“攀巖進校園”需要有一個新階段的劃分,對比2014 年“攀巖進校園”計劃與2019《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的目標、任務及作用,本文提出了“攀巖進校園”的“新”定位。
青少年不管是作為我國科學技術的后備人才,還是優秀體育運動員的后備軍,將扛起全民族健康的大旗。攀巖進入中國約有30 年,正式實施進校園計劃已有5 年,對大部分人來說,攀巖依然是一個新項目。攀巖進奧運為“攀巖進校園”提供了強力支持,說明這一計劃的推廣是必要的,對實現青少年體育發展戰略目標也是有利的。對體育強國建設而言,“攀巖進校園”將會成為一只助推劑。
“攀巖進校園”主要是發展攀巖人口,培養競技體育攀巖后備人才,實現攀巖強國。2018 年,商業攀巖館活躍的參與者為2 ~3 萬人(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2013—2017 年,共有3 555 人獲得攀巖社會指導員從業資格,然而14 億人中經常參與攀巖的人數還不足5 萬。攀巖在我國發展的30年中,取得的成績斐然,從側面突出攀巖在我國發展勢頭較好,為保持這樣的發展勢頭,同時為中國的競技攀巖培養優秀人才,國家必須從基層開始培養攀巖后備人才,并一步步往上輸送。就攀巖項目特點和文化內涵而言,攀巖是增強青少年健康體質、優秀品德的新事物,所以“攀巖進校園”計劃的實施是青少年體育發展任務的新路徑,符合國家對青少年體質提升的要求,能滿足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是助力“健康中國”建設的條件。
體育素養也被稱為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其并沒有固定的概念界定,包含的要素主要有體育健康意識的培養、體育文化的培養、身體素質的培養、體育品德的培養等。攀巖是結合上下肢力量及身體的平衡不斷攀爬的運動,對青少年的力量、靈敏、柔韌等都有要求,有利于改善青少年體質;攀巖也需要隊員的保護與配合,有利于提升青少年的意識;每一次攀登也是對不同線路的解鎖,不同的路線、形狀都會增加攀巖的難度,有利于培養青少年的開拓創新思維;攀巖產生于大自然,也歸于自然,其文化內涵極其豐富,對青少年的體育文化培養也有利。
所謂攀巖的軟硬件標準化是指攀巖在學校開展的課程標準化和場地標準化。中小學標準巖壁的安全標準必須參照國家標準(GB19079.4-2014《體育場所開放條件與技術要求》第四部分:攀巖場所)來執行。技術標準則從模塊化、標準化、建造3 方面考量。首先,教師要針對不同年級、不同等級的學生設置不同的教學大綱;其次,不同年級的學生身體發育的水平存在差異,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要求,因材施教;最后,教師要設置不同的考核標準,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由于學生水平存在差異,因此考核不能僅了解學生的目前情況,還要對學生的進步情況進行評價,根據成績修改課程內容,使考核既能評價青少年的體質健康又能檢驗課程標準。
教學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特別是在中小學,教師的引導和教學尤為重要。攀巖是一門技術性課程,專業技術直接與安全相聯系,所以對教師的技術水平要求較高。中國登山協會為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技術指導水平舉辦了中國青少年攀巖培訓班。教師要有終身學習的意識,積極參加學校或協會組織的技能培訓,努力提高技術水平。
“攀巖進校園”計劃是在政府、學校、社會組織聯合支持下,符合攀巖運動發展勢頭提出來的,所以在計劃的推行過程中,政府、學校和社會都應該大力支持,貢獻力量。政府應根據具體項目的實施頒布政策文件,鼓勵青少年接觸新型運動,并從宏觀層面減輕家長對攀巖安全隱患的擔憂。學校應提供技術支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營造一個良好的攀巖環境。社會組織及俱樂部應在政府的支持下舉辦多種青少年攀巖賽事,不斷宣傳推廣攀巖運動,并為青少年攀巖的開展進行成績檢驗。“攀巖進校園”計劃的有效推廣和實施,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學校的培養、社會的孕育,因此攀巖的良好發展,需要三者配合,各自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