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洪軍
(遼東學院服裝與紡織學院,遼寧 丹東118003)
《服裝生產技術管理》是一門服裝廠生產指導與技術管理相結合的綜合性課程,該課程將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的主干課程有機地結合起來,貫穿于企業生產過程中,讓學生認識到學有所用,激發實踐熱情。通過課程學習,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服裝生產的各個組織過程,便于就業后能夠快速適應企業生產需求,縮小校企差距,為學生盡早成為企業的技術管理骨干奠定基礎。
前期的《服裝生產技術管理》課程以課堂理論教學為主,尤其在生產工藝單、排料、估算面料斷耗和縫紉線消耗等環節強化了學生工藝單設計能力及排料優化能力,但在綜合實踐能力培養方面存在一定缺欠。課程考核采取平時成績與期末綜合作業相結合的形式,實踐環節考核相對薄弱。考核時課后作業所占比例較大,無法監督學生是否獨立完成,不利于全面考察學生真實的學習狀況。
為加強《服裝生產技術管理》課程對實踐能力的教學與考核,使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與生產實際相結合,逐步將服裝生產實踐引入課程教學。通過對服裝生產過程的具體實踐,將理論教學、學生實踐及教師指導聯系在一起,使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生產各主要環節的實踐,更好地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專業技能。
新版《服裝生產技術管理》課程教學及考核在原有內容基礎上增加了服裝工藝流程設計、工序秒時測定、工序組合、流水線設備編排、工序調整及成衣質量檢驗等內容,課程實踐教學采取流水線生產的形式,引入過程考核機制,強化生產過程考核,將理論教學、學生實踐、生產指導及課程考核密切聯系在一起,有效提升了課程學習效果。
《服裝生產技術管理》課程考試改革實踐與課程教學同步進行,按照服裝企業生產主要過程進行流水線生產實踐。流水線主要生產過程如圖1所示。
圖1 服裝流水線主要生產過程
本課程完成了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2011級至2017級七屆學生近500人的教學改革與實踐。實踐過程中每班學生組成一條小型生產流水線,學生通過前期工序分析及秒時測定,根據班級人數設定節拍,自主進行工序組合及工序平衡處理。每條流水線安排一名學生干部作為班組長,學生被分配在流水線各個工序進行生產實踐,完成從畫皮排料、鋪料、裁剪、工序組合、縫制作業、質量檢驗及熨燙整理的全部過程。每屆學生通過西褲或男襯衫流水線生產實踐,人均完成加工1條(件)服裝成品,并在主要工序間進行輪換,學生收獲較大。
《服裝生產技術管理》課程考核采取平時成績、實訓考核及綜合測試相結合的形式,以實踐能力考核為主。平時考勤及表現占總成績的10%,實訓考核占50%,期末綜合測試占40%。
1.平時考勤與表現成績的考核標準
根據出勤、有無遲到和早退現象、遵守課堂秩序和課堂學習態度、課堂回答問題情況等確定平時考勤與表現成績。通過記錄出勤和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激勵學習積極認真的同學。
2.實訓環節成績的考核標準
表1 實訓環節成績考核及標準
2.綜合理論測試環節成績考核及標準
綜合理論測試環節注重與服裝生產密切相關的技術與方法,包括論述題和計算題兩類題型,如排料、裁剪方法敘述、用料消耗計算、裁剪方案制定、兩個排料圖混合鋪料的余料計算、節拍及節拍范圍計算、工作地計算等。通過該環節測試,使學生重視服裝生產數據計算和生產主要技術與技能,提高服裝生產管理能力。
改變傳統簡單的教學及考核方式,將課程主要實踐內容以服裝流水線生產的形式貫穿起來,強化對服裝生產各環節的過程考核,制定生產各環節實訓考核評價標準,完善平時考勤與表現成績的考核。通過服裝流水線生產各組織過程的具體實踐,使學生在實踐中更好地掌握服裝工藝流程設計、工序組合、排料、裁剪、縫制與熨燙、工序調整及質量控制等,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效果。
本課程考核改革成果,在理論層面形成了規范系統的考核方案及標準,為《服裝生產技術管理》課程的教學及考核提供了有益的探索,較好地實現了教學與流水線生產的結合。
通過課程考試改革研究實踐,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基于服裝流水線生產過程的考核機制,完善了基本理論測試、平時作業、實踐操作及綜合大作業等考核的量化標準,使學生能真實體驗服裝流水線生產環境,體驗各主要生產崗位的工作流程和方法,掌握服裝生產環節的技術及管理的方法,為專業實習奠定基礎,也為服裝專業教學及考試改革實踐提供了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