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京
偉大事業“始于夢想”“基于創新”“成于實干”,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告訴我們,成就偉大事業需要心懷夢想、勇于創新、奮勇拼搏。應用在生態環境治理領域,也是如此。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點——“打好打贏藍天保衛戰”這個偉大事業中,紹興市生態環境部門不忘初心、敢于創新、奮發有為。
“2020年,全市上下凝心聚力,以決戰決勝的信念全力打好打贏藍天保衛收官戰。我們去年擁有332個藍天,空氣質量達到了2012年新標準頒布以來的最優水平。”在2021年開年第一場新聞發布會上,市生態環境局主要負責人這樣向媒體通報。
在大氣污染防治中,紹興市尤其加強創新引領,強化制度、科技、技術等多種手段,多措并舉、合力攻堅,空氣質量明顯改善,空氣質量群眾滿意度和獲得感明顯增強。
“對于創新來說,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識,而是思路。”郎加明在《創新的奧秘》中如是說。在打好打贏藍天保衛戰中,謀劃思路、做好頂層設計,對打好打贏藍天保衛戰具有至關重要的引領作用。
從2018年紹興市制定打贏藍天保衛戰行動三年計劃,到2019年推進“空氣質量達標進位八大專項攻堅行動”,再到2020年出臺“一方案兩辦法”,紹興市從體制機制層面統籌謀劃,一方面明確了大氣污染防治的總體思路和目標任務;另一方面逐年遞進強化制度引領,持續深入優化頂層設計。
創新組織建設,強化人員保障。自2019年成立打贏藍天保衛戰領導小組綜合協調辦公室(簡稱“市藍天辦”),即組建治氣專班以來,市縣兩級均覆蓋了藍天辦治氣專班。治氣隊伍從全市優秀年輕干部中抽調而來,加強力量整合,還有第三方專家技術服務團隊加持,以此實現信息報送、督查暗訪、曝光通報等工作機制。
2020年是打贏藍天保衛戰的收官之年,紹興市創新構建最嚴治氣責任機制。出臺 “一方案兩辦法”——《打贏藍天保衛戰攻堅行動實施方案》《大氣污染防治考核辦法》和《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責任追究辦法(試行)》,全面加強督導考核和追責問責,構建以空氣質量改善為目標的治氣責任體系。按照“二十條”責任追究辦法,2020年紹興全市36名黨政領導干部被約談、通報及問責。
配套責任追究的《大氣污染防治考核辦法》,加大了治氣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中的權重,治氣打分權重增加至2.3分,為歷年來最高。圍繞治氣攻堅行動,突出對10個重點部門的督查考核,每月度對任務完成情況和督察整改情況進行考核排名,細化對各地每周排名、每月通報、每年考核的考核規程。
針對不同細分領域,創新有針對性的管理機制。在揚塵治理領域,2019年紹興出臺更嚴厲的《紹興市揚塵污染防治管理辦法》,按照“政府主導、部門監督、屬地管理、業主負責、公眾參與”的原則,將揚塵污染防治和管理責任分解落實,細化規定了多項涉揚塵主體的防塵要求;在秸稈禁燒領域,建立“5分鐘工作圈”快速發現機制,設立縣、鎮、村三級禁燒防控網格化管理體系,實現網格化監管;在煙花爆竹禁放等領域,建立“10分鐘執法圈”快速到達現場處置。
你我同在一片藍天下。大氣污染防治過程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群策群力、公眾參與。
發動全民力量“共治氣”。越城區試點開展“揚塵隨手拍”網上監督活動,在市級官方新聞客戶端“越牛新聞”以及微信平臺投放有獎監督渠道,針對揚塵污染問題,鼓勵群眾參與各類建筑工程、各類拆除工程、各類移動源、各類堆場等問題監督。“隨手拍”不等于“隨便拍”,活動啟動以來,越城區共收到44個監督案例,全部完成整改。此外,2021年1月,上虞區也上線“隨手拍”活動,設立“露天焚燒秸稈、露天焚燒垃圾以及禁燃區內燃放煙花爆竹”等污染空氣行為的舉報通道,邀請群眾共同參與治氣過程。
市領導帶隊暗訪、市藍天辦常態督查、市級部門日常巡查,區(縣、市)自查……構建紹興治氣“多主體”“多層次”的新型督查模式,持續營造濃厚的治氣氛圍。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基本保持每月一次暗訪。市藍天辦針對季節特點和分階段工作重點,分片區開展督查檢查,尤其是加強夜間和非工作日的巡查力度,進行巡查問題日報,同時,倒逼各相關部門日常巡查,主動發現存在的問題并及時督改。市政協開展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專項民主監督,帶隊檢查治氣重點問題。市檢察院借助行政公益訴訟,開展藍天保衛戰專項監督,針對房屋建筑、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等揚塵問題,2020年累計發出15份訴前檢察建議,督促相關行政機關進行治氣問題整改。
在督查的基礎上,創新形式“多渠道”曝光。利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在報紙、電視、微信、抖音App等平臺曝光負面、宣揚典型。每月定期發布空氣質量達標進位“紅黑榜”、各區(縣、市)空氣質量排名和累計排名、各鄉鎮(街道)PM2.5濃度前十位和后十位,“今日焦點”專欄曝光直擊各地治氣反面案例,涉及揚塵治理、偷排廢氣等問題12期。
“屢教不改”、屢查屢犯怎么辦?整改、停工動真格。越城區鏡湖新區華發金融活力城、越城區寶業四季園項目、上虞區金地·悅峯里等項目建筑工地,都曾因多次約談督查,但始終整改不力、收效甚微,最終被勒令全面停工,嚴格落實“8個100%”揚塵防治措施后方可復工,全面壓實主體責任。
與水資源等污染有差異的是,大氣污染看不見、摸不著,更加具有復雜性、綜合性,因此更需要科學治氣,智慧監管。紹興實行空氣質量“年計劃、月分析、周預報、日預測、峰值時段預警”的調度機制,通過開展全年全時段采樣分析,精準獲取PM2.5源解析結果及季節變化規律。
完善監測網絡,提供科學數據支撐。結合大氣污染防控實際,紹興切實加大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全面構建環境監測網絡,組建污染預警系統。目前,已構建起覆蓋鄉鎮的118個PM2.5和O3監測網絡,10個重點區域的VOCs監測網絡,15套國控省控站點周邊的激光雷達監測組網,18套布設于主要物流通道的遙感監測和黑煙抓拍系統,189套秸稈焚燒高發區域的高空瞭望系統。
越城區街道還試點建立“空氣監測小微站”,讓這個“小哨兵”站崗重點涉氣區域,重點監測PM10和PM2.5等因子。其中搭載的顆粒物濃度測試儀、風向傳感器和風速傳感器,形成微型監測圈,及時捕捉各時段空氣異常情況,進行動態分析。
完善監測因子多元化,建成空氣超級站,建立預測預警發現機制。在激光雷達遙感監測等基礎上,引入更多高精尖設備,擴充大氣監測“武器庫”,實現光化學監測與顆粒物源解析功能。更重要的是,做好后期運行和維護,讓紹興本地空氣污染源和外來污染源的監測和解析更加多樣化、具體化,為紹興市未來大氣污染防治的方向與重點提供更加科學的決策支持。
工業園區的異味一直是群眾反映最突出的環境問題。上虞區創新建立異味評價體系,讓異味可評價、可預警、可溯源。它是一套多點位、全覆蓋的在線監測系統,通過在企業排氣口、倉庫、罐區、生產車間、廠界環境等位置布設采樣點位,搜集氣象參數、臭氧濃度、TVOC值(總揮發性有機物)等信息。再參照由國際感官等級標準和國內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相結合所建立起來的異味評價等級,對點位實現日評、周評、月評,進行排名,并與企業自身、企業之間、企業萬元產值排污等多方面進行比對,快速掌握企業污染源和無組織排放源所產生的異味污染物質對周邊環境的影響情況。
借用這一評價體系,上虞區成功界定異味污染主體責任。除了監測功能,異味評價體系通過加入氣象、地理模塊,加載氣象條件預報參數等內容,還能提前對不利氣象條件下的異味污染及大氣污染范圍進行預警,真正實現了區域異味污染可評價、可預警、可溯源。
另外,各區、縣(市)還利用VOCs大氣走航監測車進行流動監測,精準鎖定污染源,成為執法監管的一大利器。
“遇到難題時,我總是力求尋找巧妙的思路,出奇制勝。”朱清時說。針對大氣治理中存在的短板和問題,紹興生態環境部門對標對表找差距,聚焦聚力找突破。
在臭氧防治領域,“取經問道”謀發展。召開高規格臭氧污染防治專家研討會,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張遠航以及國內臭氧防控領域的專家,共同研討分析紹興臭氧污染防治攻堅行動,為臭氧防治“問診把脈”。
主動出擊,問政于民。紹興市委托第三方機構開展覆蓋市級的“大氣治理”專項公眾滿意度調查,自上而下主動征詢市民意見和建議。調查結果顯示,2019—2020年,大氣治理工作滿意度各項評價同比上升,包括大氣治理滿意度、空氣質量滿意度、污染治理成效滿意度等。這些真實的數據,更好地為政府提供科學、精準的決策,使政府更好地為提升“空氣質量群眾滿意度和獲得感”而服務。
在重點防治領域,做好源頭治理。兩臺百米塔吊360°旋轉,兩道六七十米寬的水霧從塔臂上噴出,隨著塔臂的旋轉均勻覆蓋在工地上。這是在斗門街道一施工工地上運用的“新武器”,是用來防治工地內部揚塵污染的新手段。它可以開展自動化定時作業,也可以根據施工強度人工調節噴灑量。與傳統定點除塵的方式相比,這種高空除塵的方式輻射面更廣、覆蓋更均勻、效果更顯著。在整個作業過程中,有效防止塵埃不出工地,做好源頭管控。
在非道路移動機械監管領域,加強科研合作,出動無人機科技治氣,擴寬第三方合作面。利用無人機搭載大氣檢測儀,對嚴重大氣污染事件和偷排行為進行拍照取證,實時記錄污染物濃度數據,高空視角快速鎖定非道路移動機械大氣污染源,為執法部門開展執法監管工作提供了有力佐證。自2020年11月以來,已巡航檢測30多個工地,鎖源疑似問題機械90多臺。
在工業廢氣治理領域,推廣源頭替代,推進VOCs深度治理、減少臭氧污染。利用全市揮發性有機物技術培訓和經驗交流,推廣涂裝行業源頭替代,將水性、粉末涂料等低VOCs原輔材料源頭替代作為中小企業VOCs治理主攻方向,本地先行試點企業代表浙江萬豐摩輪有限公司源頭替代典型案例作經驗分享。
在秸稈焚燒領域,整合生態環境、農業農村、應急管理等部門高位監控網絡,組建302套鐵塔智慧高空監控系統,實現火點發現、移交、撲滅、考核的閉環管理。以柯橋區一空氣站點為例,露天焚燒從最高日均100多起降低至日均3起。
“敏于觀察,勤于思考,善于綜合,勇于創新。”紹興市在治氣實踐中,創新治理理念、掌握治理技術、提升治理手段、強化治理舉措,推動環境治理服務能力現代化,讓藍天常在、空氣常新。在2021年“十四五”開局之年,紹興新一輪大氣污染防治也已啟動,“我們要立足新起點,‘歸零’再出發”。
點碳成林·沃見未來——沃爾沃集團舉辦可持續發展研討會暨大熊貓棲息地景觀恢復造林項目體驗活動
近日,沃爾沃集團與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在四川省雅安市聯合舉辦可持續發展研討會暨“點碳成林”項目體驗活動。沃爾沃集團與其業務及可持續發展戰略密切相關的合作伙伴、生態機構及媒體代表一起,共同探討了在中國落地可持續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并發起“中國運輸和基礎設施行業可持續美好未來倡議”。雅安市林業局副局長劉倫斌,滎經縣人民政府副縣長石華志,大相嶺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楊洪,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秘書長張立、副秘書長楊彪,沃爾沃集團中國企業傳播事務副總裁周逸平女士及多位沃爾沃集團業務伙伴代表共同出席活動。

作為沃爾沃集團重要戰略之一,公司的可持續發展專注于“氣候變化”“資源節約”與“人員關懷”三大領域,始終把可持續發展戰略融合到涵蓋研發、采購、生產、經營和服務的完整業務流程中,并聯合上下游業務合作伙伴,共同踐行低碳環保的可持續發展理念。“點碳成林”項目是沃爾沃集團在“氣候變化”領域,響應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目標13—氣候行動”在中國落地的本土實踐。
本次研討會上,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利益相關方共同參與了圓桌會議,探討包括廠家、經銷商、客戶、公益環保組織以及媒體伙伴在低碳和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實踐和探索。圓桌嘉賓以“點碳成林”項目的實踐為出發點,分享了各自領域內的低碳環保、節能降耗的有效舉措,共同探討了運輸和基礎設施行業在可持續發展上的機遇與挑戰。
活動次日,沃爾沃集團及各方代表前往四川大相嶺自然保護區,與保護區專家一起交流生態保護相關的科學與人文舉措,并親手參與造林,種植本土樹種以恢復大熊貓適宜棲息地。
沃爾沃集團“點碳成林”項目位于大相嶺山系大熊貓種群分布核心區域。該項目通過在砍伐跡地森林更新失敗的區域種植16000株本土樹種,覆蓋約300畝,實現水源涵養、固土保肥的效益,營造并維護當地生態系統平衡,從而加強對當地野化放歸大熊貓及其棲息地的保護,并在未來近30年間,持續固碳制氧,為碳減排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