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貴
內容摘要:語文教學改革要探索多種路子,其中課外閱讀是教改渠道之一,也是改革的難點、亮點,也是語文化、實踐化的必要。新頒《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中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了增進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水平,使學生“多讀”與“廣博”,應從以下幾方面展開活動:一是多形式、促興趣;二是正確引導,樂中讀;三是提供空間,以寫促讀。這樣一來學生不知不覺已成為課外閱讀的主角。
關鍵詞:課外閱讀的主角?? 促興趣?? 樂中讀?? 以寫促讀
“多讀”與“廣博”是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關鍵所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難以讓學生達到“多讀”和“廣博”,因此,開展廣泛的課外閱讀活動才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好途徑。那么如何使學生成為課外閱讀的主角呢?
一、多形式,促興趣
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也就是激發了學生的語文的積極性。我在工作之余,不斷迫使自己多讀書,多讀報,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量,提高自身的修養;然后選擇文質兼美的文章,經常利用早讀時間朗讀給學生聽,或向學生介紹、推薦某些作品,以教師對書籍的熱愛之情,讓學生關注讀書,熱愛書籍。面對學生課外負擔重、沒時間讀課外書這一情況,我在學生中開展了每天半小時讀書讀報活動——學生可利用飯前、睡覺前等“邊角料”時間完成閱讀,并提出“貴在保持”的要求。為了督促學生完成閱讀任務,每天的語文課前十分鐘安排兩位同學朗讀自己選定的美文,并簡單評析;每周安排一節讀書交流課,通過讀書心得,讀寫筆記,好書推薦,演講比賽,或課堂閱讀等方式來督促學生閱讀,讓他們在交流中體驗讀書的愉快和自豪,從而激發他們課外閱讀的興趣。
二、正確引導,樂中讀
教師應幫助學生提高對課外閱讀的認為。我就“讀什么”“怎么讀”和學生交流:閱讀范圍要寬泛,一些通俗易懂的科技類、文學類的書都要閱讀,以此增加文化的積累。允許學生依自己的愛好采取不同的方式讀,可以精讀、略讀相結合,可以把讀書作為消除疲勞的一種方式,不要想讀了這些書就能怎樣。這樣,以一顆平常心去讀,憑著興趣的引導自由地讀,讀進去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收獲,享受到讀書的快樂。在這方面我做到了三個堅持。
(1)堅持流動圖書角。為解決閱讀材料的來源問題,我利用班級一角,讓同學們從家里拿來《世界探索》《十萬個為什么》《魯濱孫漂流記》《冰心兒童文學全集》《伊索寓言》等,建起了“流動圖書室”,設專人負責,大家輪換著看看。從同學們那津津樂道的樣子,不難看出,他們嘗到了知識的海洋里遨游的幸福。
(2)堅持課前廣播站。為使同學們讀書的熱情得以保持,教師需交換方式激勵,將課上、課下有機結合;同學自由結合小組,課下互相督促閱讀;每周至少安排兩節閱讀課,課前由小組代表朗讀一段自選的文章,大家聽后,要對朗讀同學所選文章及朗讀水平進行品評,教師也要適時肯定。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語感,也提高了學生對文章的欣賞水平。
(3)堅持定期匯報。學生從內心深處渴望得到老師的表揚、同學們的認可。教師應想方設法為學生搭建展示自己閱讀才能的舞臺,如我在所帶班級中定期開展由家長代表參加的讀書匯報活動。事先將學生自選的文章題目印發給家長,以便家長提前有所準備。有些家長不無感慨地說:自從班級開展一系列讀書活動以來,孩子在家讀書的時間多了,迷戀電視的時間少了。這樣的活動容易使家庭與學校形成合力,共同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
三、提供空間,以寫促讀
(1)用“心”讀書,練一練。教師應鼓勵學生認真觀察身邊的人、事、物,寫觀察日記。筆者認為,這樣做既能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還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能力。其原因是當學生將觀察所得形成文字時,會出現不知從何下筆,不知如何更好地表達之類的問題。這時,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可推薦適宜的文章供學生閱讀。學生閱讀時會用心領會作者寫作的思路及寫法,之后再去寫作,就不會感到無從下筆了。筆者在實踐中還體會到,學生觀察和寫作的過程也是學生受教育的過程,無論是學生筆下認真負責的值日班長,還是辛勤操勞的父母,在孩子的心里都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可謂一舉兩得。教師同時可將學生的佳作推薦給不同的報刊。自己的文章變成鉛字時,更會激發學生練筆的積極性,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課外閱讀對于提高寫作能力的重要性。
(2)對照名篇,比一比。筆者在所教班級利用作文課開展“學名篇,比一比”活動,即將學生作文與作家的同類文章對照閱讀,比較一下,究竟誰的文章寫得好,好在什么地方。在對比過程中,允許學生對作家作品的寫法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認為好的段落,可以記一記,背一背,多積累。時間久了,學生自然會體會到課外閱讀的好處,從而達到樂讀樂寫的良性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