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強 ?孔祥愛
好的文章是有章法的,章法具體體現了作者的思路。教師備課、鉆研教材時,首先要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思路,并把自己的教學思路跟作者的寫作思路統一起來,然后研究教法,考慮怎樣把學生的思路引導到教師和作者的思路上來。這樣,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學習課文,才能跟作者心連心,使三者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
教師按思路組織教學,再把“字、詞、句、段、篇”和“聽、說、讀、寫”落實好,就會大大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從而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筆者試圖從以下三方面加以論述。
一、指導學生厘清思路,提高閱讀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的閱讀能力體現為對文本大意的把握程度。文本大意的把握要建立在讀懂每一部分內容的基礎上。讀完一部分就想一想這部分寫什么,在全文起什么作用,和相鄰的部分有怎樣的關系。這樣搞懂了每一部分內容,全文的內容就會明朗起來。有的文章有中心句或中心段,大意比較好把握。但是多數文章的大意是隱含在句段中的,不鮮明,需要學生下一番揣摩的功夫。學生在這樣的學習中,逐漸把握文章的思路,摸索讀書的方法,就會獲得自學的能力。
例如,部編版教材三年級上冊課文《美麗的小興安嶺》包含六個自然段,學生每讀完一個自然段,就讓他們想一想該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開始訓練時,學生的語言可能不夠簡練,可能只是對自然段的復述,慢慢地,他們就能抓住重點詞句組織語言,到最后,就能用簡短的一句話來概括。
第①自然段主要講小興安嶺像綠色的海洋;第②自然段主要講小興安嶺春天的美景;第③自然段主要講小興安嶺夏天的美景;第④自然段主要講小興安嶺秋天的美景;第⑤自然段主要講小興安嶺冬天的美景;第⑥自然段主要講小興安嶺是花園,也是寶庫。
弄懂了每個自然段的大意后,可以讓學生想一想它們的作用及相鄰部分的聯系。
第①自然段總起下文;第②③④⑤自然段分述一年四季的美景,可以合并在一起;第⑥自然段總結全文。整篇文章是“總—分—總”的結構。
這樣,文本的大意就明朗起來了。
從整體看,課文是寫小興安嶺像綠色的海洋,是一座美麗的大花園,也是一座巨大的寶庫。課文寫了一年四季的景色,涉及許多具體的事物,如植物、動物、積雪、溪水等。其中貫穿全文的是“樹”。因此,課文是按春夏秋冬的順序,圍繞著樹木具體敘述的。
閱讀時,要注意春夏秋冬四部分之間的聯系,要注意四部分與整體的聯系。閱讀每一部分時,也要注意句與句的聯系。描寫夏天的那個自然段,一共四句話,分別寫了樹木、晨霧、陽光、草地等。乍一看沒有聯系,實際上四個句子都是圍繞著樹木來寫的。
抓住思路組織教學,能扭轉閱讀教學只求文義的理解、忽略對語言形式的把握的局面,能破解只在部分內容上研讀、忽視對文本整體的感悟的難題。
二、啟發學生拓展思路,提高寫作能力
《課標》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造性表述的過程。”而無話可說、不知從何寫起,是小學生寫作普遍存在的兩個問題。前者說明學生的生活貧乏,后者說明學生的思路狹窄。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要想讓學生寫出好作文,就要豐富他們的生活,讓他們學會觀察、思考,學會感受生活。但是,有了生活,不一定能寫出好的作文。有的人生活不可謂不豐富,可是一到動筆時,就會抓耳撓腮,半天寫不出幾個字。這其實是沒有思路,不會把豐富的生活條理化。“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揭示了讀和寫的關系。這個“破”字很重要,指的是讀的書多,積累的詞匯豐富,就能摸著文章的“門徑”,也就對各種流派、各種風格的文章思路理解透徹,了然于心。
讀是吸收,寫是表達。會讀并不等于會寫,這當中還有練的過程。如部編版教材五年級下冊課文《草船借箭》,文章結構嚴謹,以“借”為主線,按事情發展順序進行敘述。先寫了故事的起因,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接著寫了諸葛亮立下軍令狀“三天交箭”,并做好借箭的準備,這是故事的發展;然后重點寫了借箭的經過,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凸顯了其識天文、懂地理、知人心的“神機妙算”,這是故事的高潮;最后略寫了故事的結局,諸葛亮如期如數交箭,周瑜自嘆不如。
故事的起因、發展、高潮、結局敘述得清晰明了,且詳略得當,前后呼應。這樣嚴謹的結構,增強了故事的完整性和嚴密性。學了這篇課文后,教師順勢安排學生練筆,敘述身邊發生的感人的事情,要寫出故事的起因、發展、高潮、結局,并把事情的經過即高潮部分寫具體。這樣,學生就能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了。
抓住思路組織教學,能扭轉作文無話可說、不知從何寫起的局面,能破解學生習作言之無物、言之無序的難題。
三、引導學生探究思路,促進智力發展
《課標》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固然十分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發展他們的智力。一篇文章是按一定的邏輯法則組織起來的,所以引導學生探究文章思路,實際上就是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
如部編版教材六年級下冊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有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據說,王安石改動了十多次,才從“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動詞中,最后選定了“綠”字。因為其他文字只表達春風的到來,卻沒表現出春天到來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綠的景物變化。這個“綠”字是一個表顏色的形容詞,用在詩中變成了使動用法的動詞,是吹綠的意思,既寫出了春風的到來,又表現出春風到來后江南水鄉的變化,展現出視覺上的形象美。
一字之失,全句為之蹉跎;一句之誤,通篇為之梗塞。表示某個事物最恰當的語言只有一個,若錯用了別語,就達不到表達效果。詞的搭配、句的關聯、段的銜接,以及文章的前后連貫和照應,既為文章的思路所統率,又受一定邏輯法則的制約。
抓住思路組織教學,能扭轉智力發展中無所依傍、空談理論的局面,能破解兒童思維缺乏邏輯性、嚴密性的難題。
總之,文章的思路是和文章的形式連接在一起的。文章的形式就是字、詞、句、段、篇。探尋思路的過程,就是學習、感悟語言形式的過程。抓住思路組織教學,能促進語言形式的學習與運用,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也能較好地發展他們的智力。
新時代,高效的語文教學,迫切呼喚思路教學的真正回歸;高明的思路教學,亟待融入語文教學的整個過程。
(作者單位:1.山東省濟寧市泗水縣柘溝鎮李家村小學;2. 山東省濟寧市泗水縣柘溝小學)
責任編輯:趙繼瑩
7241321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