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紅

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品格和學習能力。語言能力就是用語言做事的能力,涉及語言知識、語言意識和語感、語言技能、交際策略等。語言能力包括“聽、說、讀、寫”四種能力,這是人類語言交際的主要活動形式,其中聽和說占75%,讀和寫僅占25%。可見,聽說能力的培養是英語教學的首要任務,聽說能力的水平直接影響學生語感的生成和英語思維的培養,也影響著讀寫能力的可持續發展。
當前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新課程標準”對英語學科的培養目標作出了明確規定,“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更是掀起了新一輪英語教學變革。然而,與傳統課堂相比,聽說課的變革仍然沒有較大突破,也未受到足夠重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學校層面,在課程設置上,重視閱讀課、寫作課的開設,忽視聽說課的開設。
教師層面,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重視語法、語言點的講授,輕視聽力和口語的訓練;在課后延伸方面,教師每天都布置筆頭作業,但是聽力、口語作業較少;在評價方面,教師常關注學生的成績,忽視學習過程能力的培養。
學生層面,無論是“粉筆+黑板”時代的填鴨式教學模式,還是多媒體環境下的廣播式教學模式,學生均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由于初中英語學習難度較大,對學生基礎知識和基礎能力要求較高,學生兩極分化的情況日趨嚴重。
從學習模型來看,一方面,課堂教學仍以班級授課為主,個性化輔導難以實施,缺少針對性的聽力和口語訓練。班級授課難以適應新時代人才培養和學生個性培養的需要。另一方面,班級授課缺少反思性,原因在于缺少信息技術支持,無法記錄學習者當下的學習情況,無論教師還是學習者,在課后都無法對課堂學習情況進行深度分析,針對性學習、個案輔導等的開展缺少科學的數據支持。
構建混合學習模型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要創新人才培養方式,推行啟發式、探究式、參與式、合作式等教學方式以及走班制、選課制等教學組織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而構建新型學習模型才能適應新時代人才培養的需要。
隨著“互聯網+教育”的深度融合,知識、信息等傳遞的方式發生了顛覆性變化,教育也正經歷著又一次變革,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在校學習和居家學習、班級授課和個性輔導混合的學習模式,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個性化、多樣化學習將成為主流。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催化下,學校加快了混合學習模型在教學中的應用。
什么是混合學習?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何克抗認為,混合學習就是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E-learning的優勢結合起來,既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支持這種混合學習開展的學習環境就是混合學習環境。
那么,如何構建混合學習模型?
第一,構建混合學習環境。筆者利用學校電腦室,把聽說課堂從教室移到電腦室,實現了線上與線下學習的結合。課后,爭取家長的支持與配合,開通適合學生進行聽力和口語訓練,適合教師與學生、學生與訓練內容實施交互的平臺,實現在校學習與居家學習的結合。
第二,提升信息技術素養。英語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對課堂教學組織、教學評價、個性學習等有著極大影響,掌握并熟練運用信息技術是英語教學改革的重要保障。目前有很多適用的軟件或平臺,如希沃白板5、釘釘、口語100、UMU、問卷星、一起中學等。
第三,設計混合學習模型。一節完整的英語聽說課包含課前預習、課堂學習和課后延伸三個部分。課堂學習是教與學的主陣地,包括導學、精練、內化、展示、建構五個環節。以外研版初中英語教材七年級上冊Module 4 Healthy food中 Unit 1 We've got lots of apples為例,具體操作如下:
●課前預習
教師通過“口語100”平臺布置本模塊詞匯和課文的朗讀任務,學生在家利用資源進行預習。經過數據收集和分析,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本模塊詞匯、課文聽說的熟練程度,以及尚未掌握的詞匯、句型,為教師組織課堂教學、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提供科學的依據。
●課堂學習
環節一:導學。教師創設教學情境,通過口語帶動,引導學生利用在線資源開展自主學習,導入學習目標。
本節課,教師以“Miss Li is shopping”為主題,設計“競猜”頭腦風暴活動。首先,呈現一幅教師去大型超市購物的照片,引導學生競猜教師想買的食物和飲料。接著,教師通過釘釘推送學習任務,學生根據要求,以錄音形式完成并提交。例如:I think Miss Li is shopping for eggs, pork and bananas. 隨后,教師點評,選擇1~2名學生的錄音,播放給全班學生聽。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區分healthy food and unhealthy food,healthy drink and unhealthy drink,導入課題和目標。最后,回歸線下,組織學生學習本課書的第一部分內容,完成后,學生拍照,利用釘釘平臺上傳答案。
環節二:精練。教師根據中考聽力題型,結合課文對話,設計信息卡,利用平臺發送聽力資源和信息卡,學生自主進行聽力訓練。完成后,學生截圖提交。回歸線下,教師點評指導。該設計的優點是學生可以自主支配聽力訓練的次數,針對難點多聽幾次。
環節三:內化。知識的內化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因此,教師需設計階梯式的活動。
一是模仿,學生以自主線上學習為主。教師推送課件視頻,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跟讀和配音,有效提升語感,完成聽說難點的突破。二是創作,學生以合作學習、線上線下混合學習為主。教師推送活動任務,以“Get ready for a picnic”為主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運用課文重點句子進行對話創編,使學生在接近真實的情境中運用英語進行交際,提升聽說能力。
環節四:展示。線上展示,教師播放已收集的學生錄音,師生一起聽、一起評,讓每組學生都能了解本組的學習情況。線下展示,教師組織1~2組學生進行現場展示,優點是趣味性、表演性更強。
環節五:建構。教師設計出思維導圖框架(見下圖),以文檔形式通過釘釘平臺,推送給學生。學生在電腦上填寫知識要點(空白處),提交到平臺,教師審閱并點撥。這樣有利于學生自主歸納小結,有利于知識的建構和思維的培養,學生還可以對電子文檔進行多次修改。
●課后延伸
教師推送拓展任務以及課堂學習錄音錄像資源,組織學生開展課后鞏固和延伸。結合本節課,教師讓學生先聽自己在課堂上的錄音,包括環節一、環節三的活動,從而了解自身的學習情況,更好地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
自開展英語聽說課的應用研究以來,學生的學習需求更為強烈,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學習更為認真,課堂專注度、參與度更高;學生的習得性無力感減弱,學生非智力因素的正向發展正一步步提升學習效果。可見,混合學習模型在初中英語聽說課中的應用,滿足了不同學情學生的需要,是新人才培養的有效模式,是落實新課程標準,實現教學目標,培養學生英語素養的有效途徑。
(作者單位:廣東省江門市怡福中學)
責任編輯:李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