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金枚 楊爍 黃小芬 譚文娟 徐蓮香
【關鍵詞】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輔助治療,小兒推拿
[中圖分類號]R722.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21)27-0004-02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俗稱新生兒黃疸,為新生兒常見病、多發(fā)病,國內發(fā)生率高達50%~60%,早產兒大于60%會有不同程度的黃疸[1]。國外文獻報道足月兒黃疸的發(fā)生率為60%左右,早產兒的發(fā)病率超過80%,約10.5%的足月兒,25.3%早產兒發(fā)生病理性黃疸[2]。我科2017年收治新生兒患者大約810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者占了42.9%,重癥黃疸占13%,并有逐年增多的趨勢,膽紅素腦病在全國甚至全球都并非罕見[3-4]。一旦發(fā)生膽紅素腦病,將會給患兒帶來不可逆性的神經損害并留下后遺癥甚至死亡給家庭及社會帶來巨大的傷害和負擔。發(fā)生高膽紅素血癥的患兒應給予及時正確的醫(yī)療干預,藍光照射已成為一個操作簡單、效果顯著的治療技術,不過,只選擇淡一點治療方案,臨床效果有限,合理的綜合治療能更有效降低血清膽紅素[5,6]。為了加強護理干預,提高護理質量,減輕患兒痛苦,減少家屬的焦慮,我院研究探討小兒推拿作為護理干預手段對新生兒黃疸患兒的療效,結果滿意,現將臨床研究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新生兒科300例因新生高膽紅素血癥而首次接受院內治療的患兒,由醫(yī)生甄別黃疸病因和病情程度,排除標準病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150例。對照組年齡在0~3d的74人,3~21d的76人,平均年齡(5.82±5.10)d,男孩83人、女67人,血膽紅素值148~421.3umol/L,平均(272.99±67.16)umol/L,溶血性疾病20人、出血性疾病5人、血象有感染指標的5人;實驗組年齡在0~3d的77人,3~17d的73人,平均年齡(5.60±4.86)d,男孩80人、女孩70人,膽紅素值在162~396.6umol/L,平均(267.1±60.95)umol/L,溶血性疾病22人、出血性疾病3人、血象有感染指標的6人。兩組患兒病情穩(wěn)定,皮膚均完好,無畸形。兩組的以上常規(guī)資料進行對比分析,能夠發(fā)現不存在統計學優(yōu)勢(P>0.05)。篩選標準:通過美國Bhutani[7]等制定的小時膽紅素列線圖進行參照分析,如果膽紅素的含量高于95%,那么即可診斷為“高膽紅素血癥”,必須要盡快到院接受治療;年齡0~28d;胎齡>35周;能按臨床路徑完成治療;因高膽紅素血癥首次接受治療;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因重癥感染、重度溶血、新生兒敗血癥、外科疾病(如膽道閉鎖、腸道閉鎖、腸梗阻、巨結腸等)、遺傳代謝性疾病引起的黃疸;小于35周的早產兒;病情嚴重需換血者;嚴重嘔吐者;不宜推拿的情況如嚴重皮膚病患者、局部皮膚破損者、骨折患者、出血性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礙等。退出標準:出現嚴重不良事件如推拿手法不對出現皮膚破損、骨折、出血等;試驗過程中出現嚴重的合并疾病;違反研究方案;患兒或者家屬提出退出試驗。
1.2方法 ①膽紅素測定方法:黃疸測定采用日本產的經皮膽紅素測定儀(型號是:JM-103),所有患兒經皮膚測膽紅素,測量額頭、胸前、臉頰,取平均值。②對照組患兒入院后給予光療及常規(guī)護理。將患兒放置藍光箱內進行照射治療,濕度控制在55%~65%,箱溫常規(guī)設定32oC,藍光波長設定為427~475nm。持續(xù)光療24h,停止光療4h后復測膽紅素值,根據患兒情況及膽紅素值繼續(xù)光療。常規(guī)干預:治療期間需要選擇遮光布對遮擋患兒的眼睛、會陰部等,防治對患兒的視力及生殖等組織器官的功能造成損害;要定期為患兒測量體溫,間隔時間是2h,確保患兒膚溫在36.5oC~37.4oC,大于等于37.5oC認定為發(fā)熱,根據患兒體溫調整箱溫;照射期間護理人員需要定期巡查,了解患兒的生命指標等變化,同時還需要觀察患兒的具體狀態(tài)等,避免患兒的口鼻被擠壓;觀察患兒的全身皮膚是否有紅疹、炎癥,觀察患兒的皮膚黃疸是否存在反跳變化等。膽紅素降到第75百分位以下給予出院,出院后指導曬太陽,一個星期后電話回訪患兒黃疸消退情況及滿意度。③觀察組患兒在常規(guī)光療及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進行小兒推拿,采用茶油作為介質,推拿手法依次為補脾經300次、清肝經300次、清雙腸300次、搓摩脅肋20~50次、肝膽區(qū)局部操作20~50次、摩腹20~50次、推下七節(jié)骨20~50次,入院當日光療前實施推拿,之后每日沐浴后實施,環(huán)境寬敞明亮,室溫26oC~28oC,30min/次,出院時指導家長推拿手法,繼續(xù)每日推拿,并以微信的形式發(fā)放操作視頻,指導家屬正確性的操作手法,一個星期后電話回訪患兒黃疸消退情況及滿意度。
1.3光療效果評判標準 根據《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組發(fā)表的《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指南[8],①離院前膽紅素含量在Bhutani曲線的75%以下的患兒即可辦理出院手續(xù)。②光療失敗:強光照射治療4~6h,TSB水平不下降反而持續(xù)上升,考慮換血。
1.4觀察指標和統計方法比較兩組患兒在光照24h后血膽紅素下降值、住院天數、住院成本、通便次數,光療時出現的不良反應等,出院后一周電話回訪患兒黃疸消退情況、再次住院率及家長滿意率的差異。
成本是為取得物質資源所需付出的經濟價值,通常包括治療疾病的各項費用(直接醫(yī)療成本)、非醫(yī)療成本的交通費、伙食費等(直接非醫(yī)療成本)、患兒家長誤工等(間接成本)、因疾病引起的(患兒及家長)精神上的痛苦、緊張和不安,生活與行動的某些不便,或因診斷治療過程中帶來的擔憂、痛苦等(隱形成本)。非醫(yī)療成本、間接成本及隱形成本因計算困難考慮因素較多不列入本次研究中。總成本,即Σ總=Σ藥+Σ診+Σ檢+Σ治+Σ護。
1.5數據分析整理 通過SPSS20.0軟件對以上數據展開整理、分析,其中計量指標按照x±s進行闡釋,然后給予t檢驗,χ2檢驗進行統計學比較,P<0.05為有統計學差異。
2結果
兩組患兒均達到出院標準出院,均未發(fā)生嚴重不良反應。
2.1兩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 對照組平均住院天數,光療時間,住院成本均比對照組高,實驗組光療24h膽紅素下降值比對照組要高。采用均值t檢驗比較,兩組數據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1。
2.2回訪結果比較 出院一周后回訪結果比較,對照組膽紅素反彈數,再次入院人數均比實驗組人數多,退黃效果滿意率比實驗組低,采用卡方檢驗比較,兩組有明顯差異(P<0.05),詳見表2。
2.3需通便人數比較 對照組需開塞露通便人數較實驗組多,卡方檢驗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3。
2.4光療不良反應比較 對照組腹瀉患兒明顯比實驗組多,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發(fā)熱、皮疹無顯著差異(P>0.05),詳見表4。
3討論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俗稱“黃疸”,其概念是指新生兒體內的膽紅素代謝紊亂,進而導致患兒的皮膚、黏膜、鞏膜等變化等。我國南方發(fā)病率比北方多,2、3季出生明顯比1、4季多[9]。膽紅素主要通過肝腸循環(huán)代謝,病理性黃疸首選藍光照射的方法給予治療,其治療機制是把體內沒有結合的膽紅素轉變成異構體水溶物,然后以尿液、大便、膽汁等途徑進行排泄,由此能夠大大降低體內的膽紅素含量,真正地實現退黃的效果,治療過程中會引起皮疹、發(fā)熱、腹瀉等不良反應,安全性相對較高。但是光療只治標不治本,部分病理性黃疸光療后出現退而復現的情況,要達到理想的退黃效果需要配合護理干預[10]。中醫(yī)重視人的整體,以調理內環(huán)境為主,從而達到治本的目的。中醫(yī)認為,新生兒黃疸是由于母體內較重濕邪或者濕熱之毒傳給胎兒,又稱“胎黃”或“胎疸”。根據《金匱要略·黃疸病》的內容來看:“黃家所得,乃濕處所獲”[11],黃疸與濕邪的關系最為密切。五臟之內脾屬土,土乃五色之中的“黃”,其具有愛燥厭濕的特點,如果濕邪入脾,則會對脾功能的正常運行造成破壞,脾不運化,濕邪郁遏是黃疸的基礎。歷代醫(yī)家指出,該病的發(fā)病原因是濕邪侵入機體所致,濕邪郁而化熱,進而對胎兒的正常發(fā)育帶來不利的影響;或遭到寒阻,困于胎兒體內;或外邪侵入胎兒,導致脾胃受阻,契機障礙,肝失疏泄,膽汁外流,皮膚會泛黃,治療上以清熱利濕退黃為主[12-13]。
小兒推拿通過體表刺激對應的穴位及脈絡等,能夠達到調順氣血、平衡陰陽的目的。利用增強患兒體質,由此去改善體內狀態(tài),從而達到調整臟腑氣血、補虛瀉實、陰陽平衡和人體與自然之間的平衡[14]。此研究總的治療原則是疏肝利膽、清熱解毒、祛濕退黃。推拿手法包括:補脾經、清肝經、清雙腸、搓摩脅肋、肝膽區(qū)局部操作、摩腹、推下七節(jié)骨。補脾經能健脾助運化、消積化瘀;清肝經、搓摩脅肋、肝膽區(qū)局部操作疏肝利膽、行氣活血助退黃;清雙腸、摩腹、推下七節(jié)骨有助清熱利濕,同時調節(jié)腸道功能,利于大小便的排出。實驗結果表明小兒推拿手法配合光照療法將有助于提高退黃效果,縮短光療時間及住院時間,減少光療的副作用,減少住院成本,鞏固治療效果,為新生兒高膽紅血血癥的治療方法提供更多、更適宜的護理手段,提高護理質量。小兒推拿作為一種無痛苦、無副作用、療效顯著的治療方法,同時操作手法簡單,易于掌握,家長易于接受,可指導在家庭操作,用于出院后的繼續(xù)治療護理,有利于提高患者住院滿意度和對醫(yī)療服務的認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