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曉葉(副教授/博士) 鄭秀杰(教授/博士)(河北經貿大學會計學院 河北石家莊 050016)
審計學課程是會計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旨在培養具有審計思維能力,并能夠與時俱進、創造性地從事審計工作的應用型人才。審計學課程通常在大三上學期開設,這時學生已先修了會計學、財務管理、內部控制與公司戰略等前期課程,但是在教學中,學生普遍反映審計學課程難學,審計概念晦澀難懂、審計程序復雜、審計風險評估缺乏頭緒等;教師普遍認為審計學課程難講,一方面,審計課程的知識容量大,既要講解審計目標、程序等理論知識,又要聯系審計案例,另一方面,該課程對學生的理解與知識運用能力要求高,要求學生不僅了解審計程序,還要學會靈活運用審計程序,甚至創造性地設計審計程序?!皩W生難學、教師難教”的教學困境亟需改變。
翻轉課堂是學生在課堂外通過移動終端或電腦觀看教師提前準備好的教學微課資源,先行接觸到即將學習的新內容,然后在課堂上對所學的新內容進行師生或生生之間面對面交流、討論或辯論,進而達到較難知識的內化吸收過程[1]。已有文獻表明,不少課程都在嘗試翻轉課堂教學模式[2-4],而且翻轉課堂教學能夠明顯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能力與學習效果[5-6],但潘炳超(2014)也發現,翻轉課堂在概念原理類知識的教學效果上并不比傳統教學更有優勢[6]。關于翻轉教學的實施模式,馮菲和于青青(2019)認為,每個學科要結合自身教學的側重點,設計練習導向、學術對話型、反饋驅動或知識擴展型等不同的翻轉模式[7]。
現有文獻對于構建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具有一定借鑒意義,但對于一線審計學課程教師而言,仍然較難將這些理論與審計課程內容相整合,進而形成適合審計學課程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基于此,本文結合河北經貿大學審計學課程組翻轉課堂教學經驗,總結審計學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思路與效果,以期為其他高校提供借鑒。
傳統的審計學課程中,教師多采取滿堂灌形式講解審計理論知識,由于學生課堂上初次接觸某些概念,普遍不能深入理解,要在課后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用于審計習題練習、審計案例剖析或問題討論。也就是說,學生對審計知識的理解與內化主要在課堂之后,課堂時間僅僅用于認識、了解或記憶等低層次教學目標。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要求學生課前接觸所學概念,課中完成知識的內化吸收,課后完成知識擴展延伸,歸納來說,就是從“課前知識傳遞”“課中內化擴展”與“課后優化延伸”三個階段來實踐翻轉課堂。整個過程中需要教師與學生不斷互動,共同完成教學相長,學生成為主動學習、積極探索知識的“課堂主體”,而教師則變為課堂的組織者、設計者、啟迪者和學習伙伴。審計學課程翻轉課堂教學實踐思路如圖1所示。

圖1 審計學課程翻轉課堂教學實踐思路
教師預準備:教師要根據審計學課程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制作清楚的學習指導單,然后錄制高質量、短小精悍的微課。具體而言,可以選擇審計重要性、審計風險、審計目標、審計證據、審計程序、某一審計案例等作為微課主題,或選擇最近發生的審計熱點事件,相關審計習題等作為微課主題。微課資源可以多種方式呈現,比如錄制視頻短片(5—10分鐘為宜)、電子教案、自主練習題(5—8道題為宜,并配以答案)、拓展學習資料和課后學習自測與鞏固單元等[8]。
學生自學活動: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主動觀看審計微課資源,完成課前簡單的自主練習,思考學習中碰到的問題,利用社交媒體跟同學互動交流;在留言板留言,向教師反饋難點與困惑。
教師再準備:上課前及時觀看學生在留言板的問題與反饋,了解學生微課資源自學情況,進而考慮如何調整并設計課堂教學活動,幫助學生解決困惑與問題。
由于課前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已經基本掌握相關學習內容,課堂教學活動應當以內化擴展為核心展開。教師應當進行深入探究的教學設計,讓學生通過批判性思維實現知識的內化和遷移。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學情設計課堂活動,通過難點剖析、作業輔導、案例教學等形式創新教學情境,與學生協作探究,幫助學生完成展示交流與意義建構。
1.難點剖析教學。教師結合學生在留言板提出的問題,重點剖析其背后的道理或審計思想,多方面多角度讓學生理解審計理論知識。雖同為講授知識,但這是對學生思考后提出的問題的一種深層次剖析,是學生主動尋求的答案,不是教師單方面的灌輸。比如,在審計翻轉課堂中,教師要對各個審計程序深入剖析,為什么審計中的順查方法可以查“完整性”目標,而逆查方法就是查“發生”目標?為什么審計人員對應收賬款必須函證,而對應付賬款卻不是必須函證?審計人員為什么要對被審計單位進行控制測試?為什么對于報表上的數字,會有如此多的審計程序?它們之間的聯系是什么?教師要讓學生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幫助學生弄明白審計程序背后的真諦,這樣學生才能活學活用,融會貫通。
2.案例教學活動。教師可以將書本上的知識與案例結合起來,啟迪學生智慧,促使學生把知識轉變為能力,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可以通過“獐子島的扇貝去哪了”讓學生了解審計中存貨監盤的意義與不易;通過“立信-大智慧審計案例”了解風險導向審計的價值所在;通過“振龍特產舞弊案例”了解農業上市公司造假的常用手段與審計策略;通過“欣泰電氣造假案例”了解公司IPO“帶病”上市的典型“病癥”與審計方法等。資本市場上的真實審計案例,能夠讓學生直觀感受自身承擔的責任與使命,并了解公司舞弊的動因與手段,提高審計能力。
3.作業輔導活動。結合學生課前的自主練習或課上的測試情況,找到學生存在的問題,對知識點進行深度講解。審計課程是我國注冊會計師考試科目之一,而學生在做審計題目時,錯誤率高,歸根結底是由于對關鍵的審計理論理解不透徹。教師可以適當抽出3—5個課時,對錯誤率高的題目進行講解,或讓學生進行跨章節的審計綜合題的練習,以提高學生對審計知識點的綜合運用與理解能力。
4.學生展示分享。為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自身情況,選擇留言板中學生討論的難點問題,或就某個審計案例,小組成員之間交流、協作,在頭腦風暴或小組討論中尋求答案。然后由小組某成員在課堂展示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其他小組成員也可以適時提問。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是組織者和引導者,一方面要調動起學生發言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另一方面要組織好課堂,并適時拋出問題引導學生,另外,教師還要把握好學生討論、演示分享與點評的時間安排,讓課堂張弛有度。
教師課下要進行教學反思,評價翻轉課堂的效果,查漏補缺,進一步優化以后的教學設計。學生課后要進行學習自測與鞏固練習,并通過審計署網站、證監會網站、中國MOOC網、審計相關公眾號,以及觀看紀錄片和視頻等,了解審計熱點事件,拓寬審計思維的寬度與廣度。
為了評價翻轉課堂的教學成效,審計課程組對兩個班級進行了教學方法對比,一個班級為實驗班,對該班級我們選取了審計學中部分內容實踐了翻轉課堂教學,包括審計風險評估程序、審計風險應對、應收賬款的函證程序、負債的完整性審計、存貨監盤程序、審計報告內容等知識點,讓學生通過微課資源等提前學習相關內容;另一個班級則為對照班級,該班級并未實踐翻轉教學,學生直到課堂上才初次接觸學習內容。我們采用問卷調查、學生個別訪談和課后測試等三種方法對課堂翻轉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后發現:
基于埃德加·戴爾的“學習金字塔”理論,學習方式分為被動學習和主動學習,前者主要包括聽講、閱讀、視聽和演示,后者主要包括討論、實踐和教給他人[8],主動學習的效果明顯優于被動學習。在審計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我們發現學生在課堂上不僅僅是聆聽者,還是課堂的主體,他們會積極參與討論、案例分析和辯論等。這種主動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深入理解、吸收并消化了審計理論知識,加強了對審計程序的運用能力。課后測試發現,實驗班的學生審計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班的學生,尤其是在涉及審計思辨能力與審計程序設計的測試題目中。
基于布魯諾教學目標分類法,教學目標從底部到頂部依次是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估和創造[9]。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課后時間用于知識傳授,幫助學生完成低層次的教學目標(記憶和理解),課堂時間用于啟發式教學、案例教學或小組討論,實現較高層次教學目標。這樣有利于讓學生從多個角度把握審計概念,并基于多個視角分析、思考和解決問題,或者在新的問題情境中靈活運用所學概念,并培養學生的審計思維能力。在訪談實驗組學生時,他們普遍表示對審計課程有了學習興趣,覺得該門課程很有意思,認為復雜的審計程序看似雜亂無章,實則都是圍繞審計目標進行的,是有章可循的;在課堂討論中,學生對審計程序的設計也有了更深的理解,明白每一個審計程序背后所蘊含的道理。也有學生認為,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得到了提升,能夠從繁雜亂象中剝繭抽絲,找到證據鏈條,形成審計判斷。
翻轉課堂倡導的課前自主學習、課中內化吸收、課后拓展延伸活動模式,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探討學術問題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維能力等得到了明顯提升。在問卷調查中我們發現,實驗組學生普遍認為,他們看過微課以后,能夠較為獨立地完成課前測試任務;課堂上能夠發現問題,并表達自己的觀點;學習的自信心和學習成就感增強,也學會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開放性問題。
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不僅要翻轉學生在課前、課上與課后的知識輸入與輸出,還要翻轉傳統課堂上學生“認真聽講、一言不發”與課堂外的“苦思冥想、尋找解答”學習形式,翻轉教師“主動灌輸”與學生“被動接受”的角色。在審計學翻轉課堂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要使翻轉課堂效果落到實處,需要教師和學生以及其他相關條件的共同配合與保障。
除了傳統課堂講授能力,要實施審計翻轉課堂,教師還需要具備下列能力:(1)信息技術能力,學會錄制微課,編輯課程;(2)課堂教學設計能力,能夠及時關注學生課前反饋的信息,針對不同學情進行不同的教學活動設計;(3)課堂把控能力,作為課堂的組織者,教師要對教學活動收放自如、張弛有度、活動可控,并適時地進行啟迪引導與課堂點評;(4)深厚的審計理論與實踐功底,不僅要熟悉課本知識,還要熟悉其理論淵源、發展前沿和實踐運用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答疑解惑,并催化學生將知識變為能力。
不同于傳統課堂學習模式,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對學生提出新的要求:(1)具備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課前要以碎片化時間反復自學微課資源。(2)具備溝通能力,學生要在留言板中將學習中的疑問或困惑提出來,方便教師了解其掌握情況;(3)具備課堂參與能力,學生勇于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分享自己的知識,主動參與案例討論。
1.銜接問題。課前任務設計、微課視頻、課前作業、課上討論問題、課下延伸資料以及鞏固練習之間要有機銜接,圍繞某個審計主題進行設計,否則將會降低學生課下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也起不到翻轉課堂的效果。
2.難度問題。課前內容與微課視頻的設計要難易適度,考慮到學生的前期知識儲備,不能過易或過難,以免影響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3.平臺問題。一個良好的網絡平臺或APP能夠讓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觀看視頻資源,或跟同學、教師就知識點進行互動溝通。
4.上課容量問題。實現翻轉課堂需要每個學生投入參與課堂,所以課堂容量不能太大,30人左右為宜[3],這樣才能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的機會。
總之,審計翻轉課堂是對傳統審計課堂的變革,它將學生審計知識內化與升華的過程放在課堂上,讓課堂變為教師與學生思想深度碰撞的“操練場”,變為學生知識拓展與思想創新的“實驗室”,變為培養塑造應用型創新審計人才的“孵化器”。這不僅是教學課程改革的必然選擇,也是新時代應用型審計人才培養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