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昭偉
下肢骨折在臨床骨科中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具有發病率高的特點。下肢骨折主要以老年人為多發群體,這是由于老年人年齡較大,其骨密度較低,且骨頭脆性較高,因此,一旦遭到外力撞擊,極其容易發生骨折[1]。若發生下肢骨折未得到有效治療,不僅會影響患者日常生活,還會危害其身心健康。近些年,由于我國社會人口老齡化加重,導致下肢骨折發生率明顯呈上升趨勢[2]。目前,臨床治療下肢骨折多采用手術治療方法,但因老年患者其生理機能不斷減退,往往合并呼吸系統、心、腦血管等基礎疾病,且對手術、麻醉耐受較低,大大增加手術風險。因此,選擇一種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對老年患者至關重要[3,4]。本研究對2019 年1~12 月本院收治的79 例下肢骨折行手術治療的老年患者采用不同的麻醉方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 年1~12 月本院收治的79 例下肢骨折行手術治療的老年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9 例)及研究組(40 例)。對照組男19 例,女20 例;年齡62~86 歲,平均年齡(70.27±13.19)歲;股骨骨折13 例,脛骨骨折13 例,脛腓骨骨折13 例。研究組男20 例,女20 例;年齡60~85 歲,平均年齡(69.56±12.50)歲;股骨骨折13 例,脛骨骨折14 例,脛腓骨骨折13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學倫理會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①納入標準: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確診為下肢骨折者,資料完整者;②排除標準:具有手術禁忌證者,其他骨科疾病者,肝腎功能障礙疾病者,精神心理障礙疾病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使用硬膜外麻醉,于L3~4間隙穿刺,穿刺成功后于頭側置管,注射1%利多卡因(山西晉新雙鶴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11022295)3 ml,若患者未出現特殊反應,則繼續注射10~12 ml 的0.25%羅哌卡因(河北一品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3463),直至麻醉效果滿意,麻醉期間給予患者面罩吸氧。
1.3.2 研究組 實施腰硬聯合阻滯麻醉,于L3~4間隙穿刺,待穿刺針至硬膜外腔,用內針在蛛網膜下間隙穿刺,腦脊液回流暢通后注入10~15 mg 布比卡因(上海禾豐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2839),于硬膜外腔置管,合理調整患者體位,阻滯平面控制于T10以下。若麻醉不滿意,則硬膜外加推0.25%羅哌卡因,麻醉期間給予患者面罩吸氧。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比較兩組患者的麻醉情況 包括麻醉起效時間、完全阻滯時間、麻醉藥物用量及麻醉后恢復時間。
1.4.2 比較兩組患者的鎮靜效果 采用Ramsay 鎮靜評分進行判定,1 分為不安靜、煩躁;2 分為安靜合作;3 分為嗜睡,能聽從指令;4 分為睡眠狀態,但可喚醒;5 分為呼吸反應遲鈍;6 分為深睡狀態,呼喚不醒。
1.4.3 比較兩組患者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包括低血壓、心動過緩、呼吸抑制等。
1.4.4 比較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 ADL 進行判定,滿分100 分,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麻醉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麻醉起效時間、完全阻滯時間、麻醉后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麻醉藥物用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鎮靜效果比較 兩組患者麻醉前、手術結束時的Ramsay 鎮靜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手術10、30 min 的Ramsay 鎮靜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不良事件發生率為5.00%,低于對照組的23.0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的麻醉情況比較()

表1 兩組患者的麻醉情況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患者的Ramsay 鎮靜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的Ramsay 鎮靜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3 兩組患者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n(%)]
2.4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ADL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ADL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的ADL 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患者的ADL 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下肢骨折在骨科中是一種常見疾病,發病率高,多發于老年人[5]。因老年人骨密度低,骨頭脆性較高,若受到外力撞擊,容易出現骨折現象。一旦發生下肢骨折,患者得不到有效治療,不僅會對患者日常生活帶來影響,嚴重時還會危害其健康[6,7]。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不斷加重,使得下肢骨折發生率明顯上升?,F階段,臨床主要以手術方式治療該疾病,但老年患者生理機能逐漸減退,并且多合并呼吸系統、心腦血管系統等基礎疾病,對手術、麻醉耐受能力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手術風險[8,9]。此外,老年患者對麻醉方式、藥物及劑量等均要求高,且在手術期間常伴有肺部不良事件,例如肺炎或肺不張等,而肺活量降低、通氣功能異常為主要表現,術后易感染,其中以肺部感染為術后老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10,11]。因此,臨床需根據老年患者病情和自身情況采用一種鎮痛效果顯著、易控制、起效快、干擾重要臟器小的麻醉方式[12,13]。為探討腰硬聯合阻滯麻醉對老年下肢骨折手術患者麻醉效果及安全性的影響,本研究針對本院收治的79 例下肢骨折老年患者的臨床資料予以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麻醉起效時間、完全阻滯時間、麻醉后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麻醉藥物用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手術10、30 min 的Ramsay 鎮靜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下肢骨折老年患者采用腰硬聯合阻滯麻醉,其麻醉鎮靜效果佳,能有效縮短麻醉恢復時間,降低麻醉藥物用量,臨床應用效果顯著。分析原因考慮為:臨床對下肢骨折老年患者多實施硬膜外麻醉,但由于硬膜外麻醉其具有藥效起效慢、藥物再吸收易出現全身中毒反應或寒戰、骶神經阻滯不全、藥物劑量用量大等不足,而臨床若進行單次腰麻,不易控制麻醉平面,容易出現平面過高、過低現象,且麻醉時間十分有限[14-16]。而臨床對下肢骨折老年患者行腰硬聯合阻滯麻醉,其具有麻醉起效快、組織完善及麻醉藥物用藥量少等特點,能有效促進患者肌肉松弛,視野較清晰,可有利于處理深層組織,避免對鄰近臟器造成損傷,大大減少了患者手術出血量[17,18]。另外,該麻醉方法主要通過對腰進行穿刺麻醉,這有利于術中及術后的控制,且牽拉反應較小,利于患者血流動力學的穩定。同時,患者在行腰硬聯合阻滯麻醉時,其內分泌系統功能穩定,影響記憶蛋白表達較小,患者體征及中樞神經影響小,因此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且,本研究結果還發現,研究組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ADL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腰硬聯合阻滯麻醉應用于下肢骨折行手術治療的老年患者中,能有效降低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利于患者預后快速康復。受外部環境與樣本例數等因素制約,腰硬聯合阻滯麻醉應用于下肢骨折老年患者對生活質量的影響,有待臨床進一步研究予以分析補充。
綜上所述,將腰硬聯合阻滯麻醉應用于下肢骨折老年手術患者中,其應用效果顯著,麻醉鎮靜效果佳,可縮短麻醉恢復時間,降低麻醉藥物用量,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