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丁毅

老一輩中國人,大多數是抵觸貸款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早年過慣了朝不保夕的苦日子,所以即便后來富裕了,也更喜歡靠儲蓄來規避風險;第二個是早年那些膾炙人口的文藝作品中,都涉及到對高利貸的批判。比如現在我們一說地主階級的代表,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白毛女》中的黃世仁,他逼死楊白勞,妄圖霸占喜兒的手段就是高利貸。
這種宣傳深入人心,以至于連帶著讓老一輩人對普通借貸或者是金融服務也產生了抵觸心理。但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金融借貸的蓬勃發展,新一代中國人已經將這一習慣打破,無論是買房買車,甚至買手機,全款支付反而成為了保守方式。很多人哪怕手里富裕,仍然會選擇貸款購買。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測算,2020年我國汽車金融的滲透率超過51%,這也意味著眼下新購車人群中,已經有超過一半的消費者會選擇汽車金融方案。貸款買車、分期買車,不再是令人看不起的“窮還裝”,而是一種越來越被接受的消費方式。
對于買車而言,全款還是貸款在近些年爭議很大:有些人覺得全款買車好,因為費用會少,而且車輛登記證書不會被抵押;有些人覺得貸款買車好,因為即便資金不富裕,也可以買到自己喜歡的高價車型,而且有些車型還能夠提供免息貸款,堪比理財。總之,貸款買車的理由一般有這么幾個:
1.早買早享受
在中國的房地產界和銀行界中,廣為流傳著一個這樣的故事:一個中國老太太,60歲時終于掙夠了錢買了一套房子;一個美國老太太,60歲時終于還清了購房的貨款,而她已經在這房子里面住了30年了。
買車也一樣,對于手頭緊的人來說,貸款買車降低了有車一族的門檻,比如有的4S店推出零首付購車,讓手頭拮據的人也能提前步入有車生活。這和兩三年攢出10萬元全款買車相比,也是兩種不同的人生。
對于手里有點錢,但又不夠買下自己心儀車型的車主來說,貸款買車也可以幫他們圓夢。有個5萬元就能開上寶馬,這是全款購車人士想都不敢想的。
2.規避貨幣貶值
其實大部分人貸款買車,主要是基于理財的角度:貸款是花未來的錢,而國家天然就有不斷印鈔票的沖動,所以你的貸款在未來會被稀釋,變相等于賺錢了。
一個簡單的例子,20年前買房按揭一個月還3000元已經算巨款了,但放在今天來看,月供3000元簡直就是白菜價。具體到買車上,按貨幣每年貶值8%~10%來算,貸款買車,現在月供2000元,但2年后的2000元由于通貨膨脹的原因,實際只值約1600元。
3.留點現金,有備無患
沒有錢,就沒有安全感。所以如果把手里的現金都花在買車上,手頭拮據的話,人會變得很不自信。萬一趕上急用錢,需要一大筆支出,那就得去求人借錢,十分不便。除此之外,也有可能是突然發現了一個好的投資機會,但礙于手頭入股本金少,能掙到的也少。


比如我們有20萬元,買15萬元的車,那么錢就變成了車,不能創造新的價值,此時剩下的5萬元,做生意、創業等都不夠。但如果你只用了5萬元首付,剩下分期還款,那么剩下15萬元能做的事情就很多了。總而言之就是手上有錢,心里不慌。
中國汽車消費金融業起步于商業銀行貸款,經歷了20多年的高速發展,目前形成了銀行、汽車金融公司、融資租賃公司、互聯網汽車金融公司等多元主體百花齊放的局面,貸款余額從世紀初的千億規模增長至目前的萬億規模。
長遠來看,中國消費者貸款買車這一趨勢還將進一步發展,這是經濟發展和金融知識普及帶來的必然結果,汽車消費強如美國,也有超過50%的人在貸款買車。況且這一屆中國年輕人,在花唄、京東白條等小額貸款的“教育”下,對于貸款也沒有那么強烈的抵觸情緒,很多人已經是資深貸款使用者。


當然消費貸款我們也不能放任其野蠻生長,美國08年次貸危機的教訓還歷歷在目。我國對于借貸行業還是下大力氣進行規范,其中汽車金融行業也一直是監管的重點關注領域之一。早在1998年中國人民銀行就出臺了《汽車消費貸款管理辦法》,其后陸陸續續也有很多法規出臺。
但即便國家層面有政策,具體到民間汽車貸款中,坑還是很多,普通人一不留神就掉進去了。
現在很多人去4s店買車,全款買車都會被銷售嫌棄。因為對于銷售來說,貸款買車的提成比全款買車要多,所以銷售會給你講解貸款買車的各種好處,比如更大的優惠和贈品,例如全款買優惠力度只有2萬元,但是貸款買的話優惠力度可以達到2.6萬元。
但坑之所以是坑,往往是因為藏在不引人注意的地方。
1、額外收費填補降價缺口
汽車消費市場已經陷入了存量競爭,為了爭奪顧客,很多4S店賣車的價格已經不賺錢,甚至虧錢,都是先以低價為噱頭與同行搶客,再從手續費、服務費里面賺回來。所以各種繁復的收費項目也就可以理解了,一般來說貸款買車必須要交的只有利息和GPS費用,前者是順理成章的,后者是因為貸款買車要進行抵押,以方便對車輛進行定位。
除此之外,其他的一些費用,則不是一定要交的,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慎重考慮:比如金融服務費、車輛抵押與解抵押費用、上牌費等。
這里以金融服務費為例,該費用由于2019年的“西安奔馳車主維權”事件鬧得沸沸揚揚,而被廣為人知,其虛偽的外殼也已經被撕下。
所謂“金融服務費”,是指在分期付款的情況下,4S店會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務費,服務內容主要是金融產品介紹、協助辦理貸款等,可視為一種中介服務,收取費用有一定的正當性。但該服務費的收取首先必須保證公司具有相應的金融服務資質,其次還應當符合雙方的約定,提前向消費者告知。
但有的4S店提供的“金融服務”其實就是幫客戶將貸款資料錄入提交,然后這一項“服務”就要收數千元,而且往往一開始并不告知這客戶,這就很不合理了。

雖然在2019年之后該收費項目有所收斂,但并未消失,也經常改頭換面,以其他名目出現,但這些就是典型的無依據收費。
2、保險捆綁銷售 新車上險不打折
很多賣車的地方會綁定銷售保險,一般情況下全款買車只需第一年在店內買保險就行,但貸款買車則強制投保時間更長,如果不在店內買保險的話,購車所享優惠將會大打折扣。
這個投保金額經常會比外面貴,比如一輛20萬元的車,一年全險金額約為5000元,但在保險公司只需不到4000元就可購買。這中間的差價就是一大筆利潤。此外,各家保險公司為了搶生意還會對4S店進行返點,新車商業險返點優惠最高能達到40%至45%,這部分高額返點最終也會給到店內。
為了獲得購車優惠,店內保險必須得買,這是沒辦法的事,但也有消費者想出了一招,那就是先在店內買完保險,出門就退保。不過這種方式更適合全款買車的用戶,因為貸款買車并沒有獲得車輛的所有權,所以銀行那一關會比較難過。
總而言之,從長遠來看,我國的貸款購車方式未來必將進一步火爆,市場亂象也會逐漸好轉,這是一個行業走向成熟必須經歷的階段。
不過從個人層面來說,還是要提高警惕性,因為誰家的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貸款買車性價比確實很高,但買車前一定要做好功課,有備無患,比如盡量選擇大機構和口碑良好的品牌,不要輕信營銷人員的話術,要有自己的理性判斷。尤其是遇到天上掉餡餅的好事,一定要冷靜,哪就有這么幸運就砸到我們頭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