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玲
(廣東南華工商職業學院財務金融學院 廣東廣州 510000)
商業企業主要通過買進賣出商品實現利潤。商品定價一般有成本導向定價、競爭導向定價、需求導向定價三種,企業需要綜合應用。如廣州光明商業企業購進一批A產品進行零售,企業根據進貨成本、市場需求情況、市場同類產品的定價情況等制定符合企業經營目標的售價。當商品銷售一段時間,發現當初的定價不準確,或者市場情況發生較大的變化,企業需要重新進行全面市場調查來制定新的價格,也就是對商品調價。新的價格可能比以前的售價高,也可能比以前的售價低,所以調價可能為調高價或調低價。
商業折扣是企業為促進商品銷售而在商品標價的基礎上給予的價格折扣。會計賬務處理中商品銷售有“商業折扣”的,應按照扣除商業折扣后的金額確認商品銷售收入。每年的國慶節、春節等節假日是商業企業的銷售好時機,商場大多會出現購買1000元返現100元或者購買某商品兩件8折、三件7折等促銷措施。很明顯,這些措施都是為了吸引顧客購買,而且購買越多,折扣越多,從價格優惠折扣促使商品大量銷售,企業實現薄利多銷。
商業折扣是降低銷售價格,調低價也是降低銷售價格,這是商業折扣與調價中調低價相同的地方。但是商業折扣可能只是針對部分商品,而調價是調整同一商品的所有商品銷售價。商業折扣的目的是為促使大量銷售,調低價是為了使商品的銷售價格更合理,更符合企業的發展要求。商業折扣是有條件限制的,比如時間的限制,僅僅某幾天,過了這幾天就沒有折扣,恢復原價;商業折扣就是消費者在同一時間購買,享受折扣可能還不一樣,或者有的消費者不能享受折扣,如商業折扣受消費者購買額或者購買數量的限制。調低價主要是企業根據購入商品成本、市場競爭、消費需要、企業經營目標來調整價格,調價后沒有時間與消費者消費金額數量的限制,并對所有的消費者售價是一樣的,不受消費者消費多少而影響銷售單價。也存在有的企業調低價與銷售折扣兩種手段同時進行。
商業折扣與調價中的調低價,都是銷售價格降低。會計處理的時候很容易將“商業折扣”與“調低價”混淆。
進價核算法下賬務處理流程是購進商品—銷售商品確認收入—結轉銷售成本—主營業務收入價稅分離—結轉利潤。如果商業企業庫存商品采用進價入賬,則“商業折扣”與“調低價”賬務處理差不多。
實例1:某商業企業(一般規模納稅人)2020年5月期初庫存商品的進價每件價格1.5元,庫存量5萬,購進總價為8萬元(不含稅),此商品定價每件售價2.4元(含稅)。
1.本月購進該商品的進價成本不含稅120萬,稅率13%,數量75萬;
2.本月按正常價格銷售10萬只,銷售收入是24萬元;
3.本月促銷銷售收入九折(2.16元/件)銷售,銷售了40萬只,銷售額86.4萬元。
對上述的業務購進、銷售、結轉銷售成本寫出分錄,如表1所示。

表1 進價核算下分錄(有商業折扣業務)
由表1計算可得,期末庫存商品賬上余額(進價成本)=8+120-16-64=48(萬元)。如果將表1中業務3的“本月促銷銷售收入九折(2.16元/件)銷售,銷售了40萬只,銷售額86.4萬元”改為“本月5月10日開始對企業庫存調價2.16元/件銷售,10日后當月銷售了40萬只,銷售額86.4萬元”,其他的業務都不變。所有的會計處理和表1的分錄一模一樣,不重復列出。在庫存商品按進價金額核算法下,“調低價格”與“銷售折扣”的會計處理是一樣的,都是按照實際銷售額確認主營業務收入。但是,在上述業務有商品折扣情況下,企業對滿足折扣條件的客戶按照2.16元/件銷售,不滿足折扣條件的客戶按照2.4元/件銷售;而在調低價業務情況下,有關部門要填寫“商品調價報告單”,調價后同一商品都按照每件2.16元銷售,2.16元單價就是基礎定價。如果是在調價后企業再進行九折折扣銷售,折扣后的單價就是1.94元。
售價金額核算法經常被零售業采用來核算庫存,這種方法的商品進銷存都是按含稅銷售價記賬。企業的賬務處理流程是——購進商品—銷售商品確認收入—結轉銷售成本—期末分攤商品進銷差價商品調整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收入價稅分離—結轉利潤。“商業折扣”與“調低價”在售價金額核算法下處理賬務存在差異。
實例2:將實例1采用售價金額核算法進行賬務處理,售價金額核算下的分錄如表2所示。

表2 售價金額核算下的分錄
由表2計算可得:期末差價率=(4+6 0)÷[(12+180-96-24)+(96+24)]=0.3333;已經銷售的商品承擔的商品進銷差價=(96+24)×0.3333=40(萬元);期末庫存商品實賬上余額(售價)=12+180-24-96=72(萬元);期末庫存商品實際成本(進價成本)=72-(64-40)=48(萬元)。
實例2賬務處理中,計算出庫存實際成本與進價保持一致為48萬元。但有些財務工作者將上述業務對折扣銷售的商品做了調價處理,過程如表3所示。由表3計算可得:庫存商品的賬上余額(售價)=12+180-24-86.4-9.6=72(萬元);差價率=(4+60-9.6)÷(24+86.4+72)= 0.298245614;已經銷售的商品承擔的進銷差價=(86.4+24)×0.298245614=32.93(萬元);庫存商品的實際成本(進價成本)=72-(4+60-9.6-32.93)=50.53(萬元)。

表3 售價金額核算下的分錄(折扣業務當成調價來處理)
上面的賬務處理就是將“本月促銷銷售收入九折(2.16元/件)銷售”當成“調低價”處理。首先,在第3個分錄中調低了40萬件的賬上售價金額,確認收入和結轉成本就按照調價后金額確認。所有的實例,購進每次單價都是一樣的。其次,期末庫存商品的實際成本應該48萬元(1.6元/只×30萬只),當成調價處理后我們計算出實際進價成本是50.53萬元,是有偏差的。可見,“折扣處理”不能簡單按照“調低價”處理方式來做。
實例3:某商業企業(一般規模納稅人)2020年5月期初庫存商品的進價每件價格1.5元,庫存量5萬,購進總價為8萬元(不含稅)。此商品定價每件售價2.4元(含稅)。
1.本月購進該商品的進價成本不含稅120萬,稅率13%,售價180萬(數量75萬只);
2.本月(1-10日)銷售正常價格銷售10萬只,銷售收入是24萬元;
3.11日調價處理,每件的銷售價調整為2.16元;
4.本月(11-30日)售了40萬只,銷售額86.4萬元。
采用售價金額核算,購進商品、銷售收入、結轉銷售成本、結轉商品進銷差價的分錄如表4所示。由表4計算可得:調價前差價率=(60+4)÷(12+180)=0.3333;調價前已經銷售的商品承擔的進銷差價=24×0.3333=8(萬元);期末差價率=(4+60-16.8-8)÷(12+180-16.8-24)=2.259259259;調價后已經銷售的商品承擔的進銷差價=86.4×0.259259259=22.4(萬元);庫存商品賬上余額(售價)=12+180-24-16.8-86.4=64.8(萬元);庫存商品購進實際成本=12+180-24-16.8-86.4-(4+60-16.8-8-22.4)=48(萬元)。

表4 售價金額核算下的分錄
實例3是將實例1稍微做一下變動,把折扣業務變成調價處理的業務。售價金額核算中,調價后企業所有的商品都要按照調整后的價格反映在企業的賬上。在調價處理之前,商業企業要進行盤點。如果調價不是在期末進行的,當月已經發生了銷售業務的,要先結轉已銷商品進銷差價。此例題中計算30萬件庫存商品的實際成本也是48萬元,符合實際情況。
實例3中調低價例題可不可按折扣來處理?如果把實例3中調價理解成折扣,分錄處理等同于表2的分錄。期末商品進銷差價賬上余額24萬元,庫存商品的賬上余額是72萬元,庫存商品的實際成本就是48萬元,賬上庫存的量是30萬件,賬上每件的售價2.4元每件。賬務處理的時候把調低價當成折扣業務來處理,在這一業務中不影響庫存商品的實際成本,但是庫存商品的賬上金額不是以調價后銷售價格2.16元來反映的,而是以調整前的價格2.4元來反映的。在售價金額核算法下,期末庫存商品賬上金額必須是當前售價金額,所以“調低商品售價”也不能簡單當成“商業折扣”來核算。
由此可見,在商業企業中如果是存貨按進價金額核算,不管是商業折扣還是調價對當月會計處理都不產生多大影響;但是,如果是在售價金額核算法下,“商業折扣”與“調低價”在賬務處理上有很大的差別,兩者不可以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