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濤,王冬瑋,林娜,李傳慶,趙德來
(1.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150040;2.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3.濱州職業學院,山東 濱州 256603;4.哈爾濱市第五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跟骨骨折(Calcaneal fracture)在全部跗骨骨折中的比例為60%,多因高處墜落,足跟受到垂直撞擊所致[1],大部分骨折患者需采用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可在病人傷后12~24 h進行,但多數患者傷后患肢出現嚴重腫脹,手術時機的選擇至關重要,術前消腫不充分,在軟組織水腫嚴重時手術,切口顯露困難,影響手術操作和復位,切口張力過大導致縫合困難,增加術后皮膚壞死的風險[2]。為了保證手術治療效果,手術必須待皮膚出現褶皺、術區無張力性水泡,皮膚條件良好時進行[3];洪勇等[4]認為選擇手術時機時避開腫脹高峰期,對防止皮瓣缺血壞死可起到一定作用。臨床上一旦手術時間延遲過長,超過3周,可能導致骨折復位困難,影響手術效果[5]。因此針對跟骨骨折患者早期消除患肢腫脹,早期手術可以達到良好臨床效果,具有重要臨床意義。筆者采用七厘散外敷結合甘露醇治療跟骨骨折術前腫脹患者30例,現報道如下。
將哈爾濱市第五醫院和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跟骨骨折符合手術指征患者60例納入研究,按照隨機數字表將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對照組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齡19~60歲,平均年齡35.97歲;骨折類型按Sanders分型[6]:SandersⅡ型骨折12例,SandersⅢ型骨折14例,SandersⅣ型4例;受傷原因高處摔傷患者19例,其他11例。治療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齡23~61歲,平均年齡35.67歲; 骨折類型:SandersⅡ型骨折11例,SandersⅢ型骨折15例,SandersⅣ型4例;受傷原因高處摔傷患者17例,其他13例。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在病因、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年齡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跟骨骨折臨床診斷標準;患者受傷后到入院時間在24 h以內;入院前未采取其他治療方式的患者。
排除標準:跟骨開放骨折患者;跟骨骨折合并脊柱、顱腦損傷患者;合并嚴重感染的患者;既往多種嚴重內科疾病患者。
對照組:給予相關術前檢查,常規抗凝,250 mL甘露醇每日2次靜脈滴注。
治療組:給予甘露醇治療基礎上加七厘散外敷患足。七厘散組方:血竭30 g,沒藥4.5 g,乳香4.5 g,紅花4.5 g,兒茶7.2 g,冰片0.36 g,朱砂3.6 g和人工麝香0.2 g。將一劑七厘散加入75%醫用酒精中500 mL浸泡后,將藥液裝入250 mL空點滴瓶,置于冰箱保鮮層恒溫保存,避免高溫和陽光直接照射。 用法:使用時患肢下鋪設護理墊,將紗布覆蓋患足,將藥液均勻噴灑在無菌紗布上,以不滴藥液為度,將護理墊覆蓋患肢,避免藥液蒸發,每1 h觀察1次,待紗布出現干燥后繼續噴灑藥液,持續24 h,連續使用1周。
1)于治療前、治療后第12 h、第1天、第2天、第3天分別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7]評估患者疼痛程度,0~10分別表示從無痛到劇痛。2)皮膚皺褶試驗[8]:將踝關節從跖屈位推為背伸位,觀察足外側皮膚情況,局部腫脹緩解時,可見皮膚褶皺為陽性,觀察統計兩組患者治療后12 h、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出現皮膚皺褶試驗陽性的人數。3)足踝周徑差[9]:以跟骨結節以上10 cm為踝周徑,前10 cm為足周徑,測量患者入院時、第1次出現皮膚皺褶試驗陽性時患足的踝周徑、足周徑,將第一次出現皮膚皺褶試驗陽性時所測得的足踝周徑減去入院時所測得的足踝周徑,為足踝周徑差,患肢足踝周徑差越大提示消腫效果越好。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VAS評分差異不顯著(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VAS評分明顯低于治療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第12 h、第1天、第2天、第3天治療組患者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VAS評分情況比較分)
治療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出現皮膚皺褶試驗陽性人數治療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皮膚皺褶試驗陽性情況比較
治療組踝周徑差值和足周徑差值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踝周徑差值和足周徑差值比較
跟骨為松質骨,解剖結構復雜,血運豐富,跟骨周圍軟組織薄弱,傷后松質骨大量滲血導致嚴重腫脹[10]。林涌生等[11]研究認為,跟骨骨折屬暴力損傷,受傷時常見周圍組織損傷導致腫脹,在組織腫脹高峰期手術可引起周圍皮緣壞死、鋼板外露、骨外露、感染等嚴重后果。中醫學認為,骨折腫脹多因暴力損傷筋骨,氣滯血瘀所致,屬 “筋傷”范疇。西醫多認為創傷后炎癥反應及多種反應因子,蛋白酶類的大量釋放,可導致骨折局部肌肉、血管的持續痙攣,周圍血管損傷,影響血運,導致腫脹持續[12]。目前臨床常用物理消腫方式有氣壓足底泵消腫,患肢冰敷消腫,患肢抬高制動消腫等多種方式, 消腫藥物多選擇七葉皂苷鈉、甘露醇、腎上腺皮質激素等,如何選擇合適的消腫方式早日手術成為骨科臨床醫生急需解決的問題。
七厘散出自清代醫書《良方集腋》,以化瘀消腫、止血止痛為主要功效,臨床適用于跌打損傷、筋斷骨折之瘀血腫痛[13]。本方以血竭為君藥以活血散瘀、止血止痛;乳香、沒藥、紅花、兒茶共為臣藥以活血消腫、散瘀止痛;冰片、麝香除滯止痛、散瘀止痛;朱砂寧心止血;諸藥合用以化瘀消腫、止血止痛。本方多為行氣活血藥,內服易耗傷正氣,故采用外敷。中藥外敷是中醫外治法中常見的一種治療方法,李永華[14]研究認為中藥外敷可使藥物快速進入人體,起效迅速,且使用簡單,止痛效果好,費用低廉,易被患者接受。
甘露醇是目前骨科臨床廣泛使用的術前消腫藥物[15],通過升高血漿滲透壓,起到使軟組織脫水,消腫的作用。但在臨床研究中發現,甘露醇長期使用可能出現如急性腎功能衰竭、腸梗阻、過敏反應(過敏性哮喘)等不良反應[16],故甘露醇不可長期使用。
此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的 VAS評分差異不顯著,兩組患者治療后 VAS評分均顯著低于治療前,兩組患者治療后第12 h、第1天、第2天、第3天的VAS評分治療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治療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出現皮膚皺褶試驗陽性人數治療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的踝周徑差值和足周徑差值治療組顯著高于對照組。 由此可知七厘散外敷結合甘露醇靜點不僅有效減輕患者術前疼痛,減輕骨折局部腫脹程度,降低跟骨骨折患者術前消腫時間,減輕患者治療成本,并且有效降低甘露醇使用過程中可能引起的不良反應,為治療跟骨骨折術前腫脹提供新的治療方式,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