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玲
整本書與單篇文本相比篇幅更長,內容更充實,結構更復雜,表達更多樣。閱讀整本書,可以增強情感體驗,加強語言學習,促進思維發展,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統編小學教科書安排了“快樂讀書吧”帶動學生課外閱讀,推薦閱讀整本書,使課外閱讀課程化。整本書閱讀進入課堂教學環節,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以及學生之間相互激勵、相互監督、相互交流、相互分享的作用。整本書閱讀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關注閱讀中期指導,組織好閱讀推進課,利于提高學生讀整本書的實效性。
一、前期閱讀的經驗與收獲,是實施有效閱讀推進的前提
前期閱讀是閱讀推進課的必要環節。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課外閱讀,一定有了不少收獲和體驗,課堂上安排學生分享前期閱讀的體驗,使學生的閱讀吸納有一個表達的“出口”,而閱讀后的經驗與體驗與小伙伴分享會更加生動有趣。
例如:五年級整本書閱讀《城南舊事》,閱讀推進課上通過“談談我最感興趣的書中人物”,引導學生結合書中相關內容談一談這個人物帶給自己的獨特感受,還可以與個人生活相結合談談為什么對他(她)“情有獨鐘”。一位學生談到喜歡書中的“瘋女人秀珍”,因為與成人眼中的瘋子相比,小英子看到的秀貞是那么單純、善良,愛自己的孩子。學生談到蘭姨娘,她漂亮,喜歡打扮,常常帶英子到城南游藝園去,那里的“梅玉配”“鋸碗丁”、大鼓、冬菜包子,英子都喜歡;去三貝子花園暢觀樓里照哈哈鏡,英子興奮得不得了……可是當英子看到爸和蘭姨娘的事,覺得媽媽受了委屈,英子又恨又怕。這種情感變化貫穿了這個故事。
這樣的交流可以是直接口頭交流,也可以提前做些相關準備,利用信息技術媒介直觀演示或講解,幫助小伙伴收聽收看;還可以課前出一些問答題,以“考一考”的形式請大家回答問題,交流前期的閱讀體驗。
二、開展“焦點辨讀”,在意見的碰撞和磨合中推進閱讀
“焦點辨讀”是引導學生開展深度探究的重要環節。有些書中的人物性格復雜,有些書中的情節充滿矛盾,有些書中故事結局懸而未決,這些“矛盾焦點”很容易讓學生的閱讀理解產生不一樣的結果。例如:六年級《童年》的閱讀推進課,教師請學生談談對“外祖母”認識時,有的學生結合第四章的內容,依據人物表現,作出外祖母“機智勇敢、臨危不亂、有領導力”的評價。而這個片段中的外祖父“低聲哀嚎數次、讓外婆抓住馬”,則表現出了膽小怯懦、缺乏責任感。教師引導學生繼續閱讀相關章節,發現小說中外祖父非常關心外祖母。繼而又引導學生閱讀“外祖母害怕蟑螂”的片段,原來外祖母也有非常膽小的一面。同一個情節中,不同人物各不相同的表現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同一個人物在不同情節中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性格特點,也讓人物形象逐漸豐滿。
再如:五年級《昆蟲記》的閱讀推進課,教師組織學生針對問題展開思辨,提問“為什么講蟬的時候要說一個寓言故事?”這里的問題需要學生通過閱讀后找到相應的依據,閱讀的過程也是探索的過程,思維被進一步激活,觀點判斷在討論中提升。閱讀形成的觀點使閱讀理解更加深入。例如:六年級《草房子》中多次進行環境描寫,可以把其中幾處整合起來對比閱讀,探秘環境描寫與表現人物的關系。教師和學生的集體智慧迸發出新思想、新感悟,并在此過程中激發學生對整本書閱讀的興趣。
三、適時“展開對話”,生成新的閱讀體驗和閱讀資源
“展開對話”是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師生與整本書之間的互動對話,共生共長,生成新的閱讀體驗,生成新的閱讀資源。整本書閱讀教學,不同于單篇課文教學,其目標是多元的。師生就像拉家常一樣,聊出智慧,產生火花。從這個意義上說,整本書推進課堂教學目標預設可以適當留白。“展開對話”中的話題有時候來自學生,教師事先不知道學生到底會對什么感興趣,而是根據學生的質疑點、興奮點,即時生成教學資源與教學目標。這樣尋求共識的三個主體:教師、學生和文本都得到充分的尊重。
《城南舊事》的教學中,同學提出質疑:宋媽不幸遇到“黃板牙”這樣的丈夫,對她最后還是和丈夫回家鄉的做法很不理解。文中的故事反映的是20世紀20年代末的中國,宋媽的悲劇是那個時代的歷史背景、封建文化造成的。宋媽的悲劇也是那個時代的悲劇。這樣又引導學生關注這個背景下的系列作品及史實資料,拓展閱讀視閾,關注不同的閱讀資源。
四、閱讀方法指導,為學生后續閱讀保駕護航
閱讀方法指導的目的是通過交流閱讀方法,推動學生的持續閱讀。整本書閱讀指導要突出“整”字,整本書閱讀可以從“文學欣賞、閱讀策略、認知提升”等方面進行指導,力求橫向貫通,縱向銜接,整體推進。學生可以交流如何提高閱讀速度,如何做好批注,如何依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選擇恰當的閱讀方法等。利用整本書的精彩章節進行讀一讀、演一演;利用文段進行比較閱讀……這樣的交流,使得學生們在關注內容的同時,更關注如何閱讀。其實有的閱讀方法在語文課上學習過,在整本書閱讀中讓學生適當運用,可以提高閱讀效率。教師關注每個學生是不是有目的地閱讀思考,是不是在教師的引導下有指向性地交流。引導學生嘗試多種閱讀方式,提高閱讀速度與閱讀質量,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除了文本間相互聯結,還可以將文本與生活經驗相聯結,使學習的空間由書本延展到“大千世界”,從而幫助學生提高閱讀的實效性。
整本書推進課的教學是為了服務于課外閱讀,課后可以依據課堂中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不同的見解與想法,在課外閱讀中解決問題。學生讀了、讀懂、讀透,是整本書閱讀考量的三個維度。
整本書推進課重在交流前期閱讀體驗,聚焦作品中的“矛盾焦點”,引導學生展開辯論,就學生和教師的閱讀疑惑點或者情感共振點展開對話,共同閱讀、探討。整本書推進課還要繼續指導學生的閱讀方法,為后續閱讀保駕護航。
(責任編輯? 吳? 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