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廷熠


摘? ?要: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發展進程中,國際產能合作日益頻繁,企業間國際交往不斷深入,供應鏈在延伸過程中結構愈加復雜,風險來源增多,不確定性增強。全球供應鏈風險來源主要可分為外部風險和內部風險兩部分,影響因素眾多。基于此,通過詳細分析內外部風險的來源,找出全球供應鏈風險的主要影響因素,構建解釋結構模型(ISM)對風險核心影響因素進行結構化分析,為我國企業今后延伸全球供應鏈提供參考。
關鍵詞:全球供應鏈;風險來源;解釋結構模型
中圖分類號:F274?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11-0057-04
引言
國際經濟交往深入化使得供應鏈全球化成為供應鏈發展的必然趨勢,供應鏈系統風險來源及其影響因素也隨之增多,如自身的復雜性、多變的世界格局和環境影響等。在企業步入國際市場的同時,供應鏈也變得更加繁雜而脆弱,很多處于底層容易被企業管理層所忽視的風險時刻都在威脅著供應鏈安全。因此,要清楚地認識到全球供應鏈風險的來源和影響因素,對其相互間的關系和威脅供應鏈的程度進行分析探究,企業再根據自身所處供應鏈節點的位置和不同供應鏈的特殊性得出影響自己的風險因素,制訂相關風險防御機制和遇到風險時的快速恢復方案,才能達到可控風險及時預防、不可控風險及時恢復的經營狀態。
一、全球供應鏈風險來源
(一)外部風險
1.國家風險
在全球供應鏈中,企業向某一國家拓展業務時難免會遇到目標國的政策性區別干預。目標國往往會為達到本國經濟的增長而限制外資企業在其國內的行為,通過采取干預性措施限制某些區域、行業內外資企業的數量,采取國有化和區別性手段控制外資企業的投資收益;更有甚者,在外資企業投資一段時間后,目標國突然政策性變化也會導致企業產生巨大損失,此類不可控但實際威脅供應鏈安全的問題時刻存在。
2.環境風險
因各方面造成全球自然環境惡化問題和目前人類無法通過監控預測的自然現象,是全球供應鏈風險的一大來源。由于無法控制和提前預防,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對供應鏈的危害是不可抗的,會造成供應鏈嚴重癱瘓,且短時期內無法恢復;另外,偶然性的意外事件給供應鏈帶來的危害也是不可估量的。
3.政治風險
世界格局的復雜和多變性、國家與民族之間不同的政治環境和合作友好關系程度均會成為全球供應鏈風險來源。政治風險主要指因國家戰爭、社會沖突、革命或內亂、恐怖事件等的發生對供應鏈的沖擊。這些風險不能使得人身安全得到保障,社會動蕩會導致供應鏈無法正常運行。目標國政局穩定狀況、與鄰國或發達國家的政治關系、可能出現政治風險的概率都應成為供應鏈延伸過程中須評估的要素。
4.經濟風險
經濟是國家發展命脈,國家經濟水平和市場環境直接影響企業效益,全球供應鏈上每個國家的對外開放程度、稅務制度的變動、法律法規的限制、貨幣稅率、匯率的波動都會影響供應鏈的穩定。因此,須時刻關注經濟變化,對供應鏈節點的管理做出相適應的調整。除國際通用的法則外,不同國家對特殊行業的不同規則和相關法律也要格外注意。
5.文化融合風險
不同的地緣環境、宗教信仰、種族、法制建設下,各國家、各民族的基本思想、民俗文化和看待問題的視角都存在較大差異。在全球供應鏈發展的過程中,須考慮某個國家或地區群眾是否歡迎與支持外來企業的投資,企業進駐是否在擴大其規模的同時給當地政府和民眾帶來利益,有無威脅到當地本產業的發展,企業文化有無和當地的宗教文化、民俗思想相互沖突。如果出現較大的沖突,企業須采取適當轉型方案或放棄目標國另外選擇其他國家或地區。
6.需求不確定風險
市場環境具有不確定的特征,一款產品的需求量與政府相關政策的出臺、產品在生活中的重要程度、替代品數量和價格波動、消費者偏好變化等息息相關。市場需求量預估直接影響企業的利潤,將需求不確定風險對企業的影響降到最低時須實時監控市場變化,包括群眾喜好、價格波動、政策出臺等;并要有高效率的反應機制,能夠按照市場變化情況調整企業發展戰略,使兩者之間相適應。
(二)內部風險
1.供應風險
在供應鏈系統中,消費者對產品的青睞程度除受外部因素影響外,還受供應風險,即產品的質量和數量與市場環境不匹配的風險影響。企業高質量的產品經過長期經營在同行業產品中獲得良好口碑后,可根據市場消費變化提供相應數量的供應,適當選擇饑餓營銷手段刺激消費,提升利潤空間。一旦企業同產品或同品牌產品出現少數的質量問題,就會給企業帶來災難性的打擊,不僅前期努力付諸東流,難以重新贏得消費者的喜愛和信任,而且短時間內虧損甚至破產的情況也極易發生。同時,企業應隨時關注同類產品替代品和互補品的市場變化情況,及時調整生產戰略,以免發生庫存積壓、滯銷的風險。
2.管理風險
供應鏈涉及的區域擴大化和鏈式結構延伸會增加其管理難度,即使企業管理層采用適應企業發展的管理方式并制定執行標準,同樣難以解決鞭長莫及的難題。當管理層制定的相關管理制度無法在各個地區實施,制度就變得形同虛設,使得整個供應鏈系統運營協調不一致,隨之出現發展緩慢、機制協調不順等問題,阻礙企業整體發展。
3.合作風險
全球供應鏈系統中的節點不是單獨存在的,需要與其他企業合同作業,促進供應鏈穩定運作,形成互利共贏局面。在此過程中,會出現諸多合作風險。(1)道德風險。企業之間由于相互缺乏信任而產生欺瞞、失信行為,例如一方為追求自身短期利益而未考慮長期合作帶來的共同收益。(2)利益風險。合作過程中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制度的建立須雙方達成共識,以免因利益分配不均、責任分配不明引起不必要的風波。(3)員工風險。企業員工的素質、能力培養是企業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部分。員工應按其特長被分配到不同的工作崗位。建立合理的績效制度、獎懲制度能有效提高員工積極性,降低因大量人才流失導致的企業內部運行不暢問題。(4)文化風險。不同的領導者管理思想會形成不同的企業文化,價值觀和文化差別、戰略追求不同均會導致目標差異,使得企業間合作效率低下,違背合作共贏的初衷。
4.信息風險
由于全球供應鏈規模大、結構復雜,企業大多采用管理信息系統進行整體運作的監控和協調。因全球供應鏈的結構龐大造成企業所運用的管理系統復雜,信息不對稱、信息失真、信息延遲、信息泄露、信息扭曲、上下游企業間溝通不充分等問題不斷增多。因此,在銜接國內和國外、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間信息的過程中,應降低因出現信息問題導致的損失,減少產生“牛鞭效應”的可能性。
5.物流風險
全球供應鏈因其系統的復雜性、范圍的擴大性、結構的延伸性特征,產品不可避免地在長時間運抵客戶過程中存在物流風險。在整個物流活動中,因人工操作和一些不可控因素的影響會出現交貨延遲、產品破損、供需不符等現象。企業須在接到訂單時及時核實配送時間、貨物品名、數量和收貨人地址等信息,并制定合理的運輸路線,選擇相匹配的運輸工具,對于有特殊裝卸搬運要求的產品應清晰標識,以盡可能避免在運輸途中發生貨物短缺、損壞的現象,造成企業信譽和利益的雙重危害。
6.技術控制風險
盡管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給全球供應鏈管理提供了方便,但其安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威脅著全球化企業的穩定運作。技術的控制會限制供應鏈作用的發揮,企業管理系統設計的缺陷、服務器穩定程度和運轉速度、網絡傳輸速度和各個國家地區間電子信息基礎設施的差異性均會給供應鏈正常運作帶來風險;防火墻的設置、病毒、黑客的入侵也是不可忽視的問題,一旦企業的管理信息系統遭到破壞,就會使企業在一段時間內陷入運營癱瘓,無法在短時間內恢復,造成巨大的損失。
二、全球供應鏈風險主要影響因素分析
(一)全球供應鏈風險影響因素
根據前文所述的風險來源的分類分析,通過歸納總結,全球供應鏈風險的影響因素如表1所示。
(二)基于解釋結構模型的全球供應鏈風險影響因素分析
由于全球供應鏈區域范圍廣、系統龐大、影響因素多、因素間關系復雜,筆者運用解釋結構模型分析影響因素間的拓撲結構,將其分解為層次分明的多級階梯式結構,以便于發現全球供應鏈直接影響因素、核心影響因素、深層次影響因素。
解釋結構模型法(ISM法)的根本原理就是將復雜的系統通過實踐經驗、理論知識和電子計算機的幫助,分解為多個子系統,最終結果是將系統構建成為一個多級階梯式的形狀,以便于觀察復雜系統的層次結構。
根據模型計算結果,本文所研究的全球供應鏈風險影響因素間的相互關系可繪制出如圖1(見上頁)所示的結構模型。結果顯示,全球供應鏈風險系統是一個七層級、階梯分布的有向結構系統,其中最高一級為全球供應鏈風險,最低一級為電子基礎設施,自上而下表示上一層級因素受下一層級因素影響。
結語
本文著眼于全球供應鏈,根據其自身發展特點,從供應鏈外部風險、內部風險兩方面對全球供應鏈風險來源進行詳細分析,總結出包括政治經濟風險、環境風險、文化融合風險、供應風險、合作風險等在內的共計12種風險來源。同時,分析導致每種風險來源的影響因素,選擇其中較核心的19種全球供應鏈風險影響因素用解釋結構模型法(ISM法)進行層級分析,將各影響因素間的相互關系整理清晰,識別出影響全球供應鏈風險的直接影響因素5個和深層次影響因素5個,為今后核心企業延伸供應鏈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朱懷意,朱道立,胡峰.基于不確定性的供應鏈風險因素分析[J].軟科學,2006,(3):37-61.
[2]? ?王新利.基于BP神經網絡專家系統的供應鏈風險評價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2010,(6).
[3]? ?湯恒.基于ISM的農產品供應鏈風險影響因素結構分析及防范策略[J].物流技術,2014,33(23):377-379,439.
[4]? ?金霞.供應鏈風險識別與評估研究[D].蘭州:蘭州交通大學,2014.
[5]? ?樊星,邵舉平,孫延安.基于模糊理論的跨國農產品供應鏈風險識別與評估[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6):210-215.
[6]? ?孫祁祥,鎖凌燕,鄭偉.“一帶一路”與新型全球化:風險及應對[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7,21(6):1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