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云 陳安萍

摘? ?要:以活動統籌課程為例,提出校企合作資源共享、共拓、共建等新理念,實施跨界課堂、提煉發展型學習任務、共建多元評價機制;同時,教學融合課程思政,能夠提高學生對新時代核心價值觀的理解深度以及踐行廣度,有效提高學生服務區域會展產業的能力。
關鍵詞:活動統籌課程;會展;育人實效
中圖分類號:G451.6?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11-0112-03
我國的會議會展產業已成為新型服務業態之一。在全方位對外開放和三次產業轉型升級進程中,我國的會議會展產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綜合排名全球第二。會展業規模突破 1.3 億平方米,場館面積突破1 000萬平方米,躋身會展大國[1]。產業的發展需要與之適應的人才教育。教育部于2015年年度工作報告中強調,高校應該向應用技術類高校轉型,提出“到2020年,形成適應發展需求、產教深度融合、中職高職銜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高等職業院校作為人才培養重地,要融合時代要求和行業發展動態,開展校企浸入式合作,培養會議會展專業人才。
一、活動統籌課程對人才培養的背景及課程定位
活動統籌課程作為會展策劃與管理專業的核心課之一,課程主要內容涵蓋活動管理的5大環節,重點關注活動策劃各個環節的服務與協調。根據資料顯示[2],目前開設活動統籌課程的相關專業有酒店管理專業、會展策劃與管理專業、旅游管理專業等。而針對會展策劃與管理專業開設院校的調研顯示,院校開設會展策劃、會展營銷和會議組織與管理3門課程的比例分別為97.5%、90%和75%;在學生能力培養方面,95%的調研學校表示本校會展策劃與管理專業著重培養學生策劃能力,92.5%強調營銷能力,82.5%學院注重學生服務能力的培養。
Getz提出活動教育的三個層次,即“活動設計與運作、活動管理、活動研究”。活動統籌或者協調能力是國際會議專家聯盟在《會展和商務活動從業人員能力標準》中提及的三個能力標準中的基礎[3]。依據活動管理知識體系中的知識和技能表,活動管理專業應具備的知識模塊包括戰略和項目管理、風險管理、財務及行政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利益相關者管理、活動設計、場地管理及市場營銷等。活動統籌課程內容根據以上知識模塊設計,結合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生特點設計教學內容,圍繞“活動管理基礎知識”、“會議統籌知識”、“活動餐飲及住宿統籌知識”來設計教學任務。課程教學內容在涵蓋崗位知識技能的基礎上,注重培養和提升學生把控活動整體進展的能力、活動服務及現場統籌和協調能力,注重學生職業精神的培育。
二、活動統籌課程對人才培養目標的教學與實施
(一)校企合作,搭建“跨界課堂”
1.校企互動行業體驗
課程伊始,首先要求學生利用網絡資源梳理出上海地區面積超過1 000平方米的會議場館,同時了解場館的地域分布。在此基礎上,根據校企合作信息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實地考察1—2家活動場地;同時,以訪談形式與企業專家面對面了解行業現狀,以及上海地區會議會展人員的職業能力要求、技能與素養要求、薪資待遇、成長路徑等。通過實地考察和訪談,學生知曉行業對人才的現實要求和期望,更容易理解課程的培養目標,確立自己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和目標崗位。互動體驗環節能讓學生增強職業認同感,對職業發展方向有直觀認知,有利于職業精神的培育,降低學生未來就業的成本和風險。互動體驗環節也能夠讓企業近距離了解學生,明確企業在學生課程學習中的角色和地位,為后續學習中的互動交流和實踐實習、招聘就業等環節的溝通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校企互動課程設計
校企互動課程設計環節旨在讓學生在“實地、實景、實情”中學習,統籌和策劃真實活動,培養行業所需的工作能力和職業素養。根據課程的培養目標和企業調研,基于任務導向,活動統籌課程設計了3大知識模塊、15個小任務,如圖1所示。
圖1? ? 活動統籌課程遞進式知識模塊及任務設計
為更好實現行業對人才的需求,在明確課程任務的基礎上,學生必須篩選3—5家不同規模和類型的活動場地,即“實地”,作為學習進程中完成課程作業依托的真實場地背景。選定場地背景后,學生需要了解場地的詳細信息,包括平面圖、舉辦活動類型、場地的產品手冊、搭建要求等詳細信息,即“實景”作為活動方案設計的具體載體。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校企合作開發了針對活動統籌的經典案例,即“實情”,內容涉及“活動場地搭建管理”、“宴會和會議設計”、“現場督導”、“風險管理”等方面,作為方案設計中客戶實際需求的參照。“實地”、“實景”和“實情”實現了課堂內容和行業實際任務的有機動態鏈接,培養了學生善操作、熟運營、知管理的能力,更加有利于學生掌握活動統籌的知識和技能,強化學生對活動統籌把控的全局意識,拓展關聯知識,提高學生對市場前沿咨訊甄別能力,幫助學生樹立為區域行業發展服務的意識。
3.校企互動實踐融合
課程實訓是實踐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活動統籌課程是以校內外活動為依托,打造課程的實踐平臺。可以依托校企合作資源,結合上海旅游節、進口博覽會等,通過行業人員講座、學生志愿者經歷分享等系列活動,加深學生對活動統籌要求的理解和把握,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設計多類型的校園活動。根據校內活動安排,學生在課程學習期間必須尋找機會,選擇以活動主辦者、與會者、志愿者、服務者等其中任一身份參加校園活動。校園活動包括企業實習招聘會、星座博覽會、運動會等。在參加活動后,學生須要撰寫校內活動評估分析報告,具體內容包括活動的設計、組織與統籌及意見反饋等。報告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在課堂及班群內交流分享,并邀請企業人士點評。校內實踐不僅為學生創造了親身參與活動的體驗,更有助于全面、直觀了解活動過程。
學習過程中,針對學生的活動設計方案,校企合作企業的資深專家組建了“活動設計智囊團”。智囊團針對學生的設計方案和創意進行點評分析,同時通過騰訊會議、微信等在線平臺及時解答學生的問題,為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支持。
校企合作的“跨界課堂”創建了開放型的學習環境。基于項目驅動的“實景、實地、實情”教學設計為學生提供了多元視角,拓展了課程內容的實踐寬度和深度;分階段、漸進式、模塊化的學習任務設計使教學內容更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課程實踐更有效對接工作場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服務于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
(二)校企合作,確立發展型人才培養的學習任務
1.先“習”再“學”的教學主導方法
新常態下,上海地區的會展行業對人才的應用、創新、綜合和專業的特點要求更加突出。與此相對應,在教學設計中部分教學內容借助校企合作的有利條件,讓學生先“習”再“學”,即從感性思維發展到理性思維,再從實踐體驗發展到理論總結。“習”指先從行業企業和上海地區的活動案例中“習”,深化活動統籌的知識模塊和技能的相關信息,綜合案例討論、調研以及訪談等“習”的環節,再“學”理論知識。由“習”的案例和實踐拓展和提升學生對“學”的思考。
2.從“單循環”到“多循環綜合”的人才培養教學內容設計
課程的教學內容設計遵循從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多元逐層遞進的原則。學習過程中,鼓勵學生以小組研討的方式互助互學,從單一的小任務設計逐漸過渡到多元的活動方案設計,最終以完整的活動策劃方案作課程考核依據。同時,課程在行業調研作業、講座主題和內容的設計上也遵循“由易到難”、“由小到大”的原則。講座的內容從小視野到大格局,涵蓋“主題宴會設計”、“活動住宿管理”、“活動風險管理”、“活動社會影響”,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懂實操、會實踐,又能具備統籌能力和全局眼光,為未來的活動管理和研究奠定基礎。
3.從“小活動”到“大設計”的教學實踐安排
本研究中課程的教學實踐內容安排是從學生的“小活動”設計開始的,最后完成大型活動方案設計,幫助學生逐步樹立活動統籌的整體觀。在會議模塊學習中,教學實踐安排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會議臺型設計”、“場地搭建管理”,第二階段為“會議茶點設計”、“簽約設計”,第三階段為“活動風險管理”、“活動收益分析”。教學實踐遵循學生的認知原理,內容由淺入深,活動統籌方案由簡單到完整。由“小任務”實踐開始著手,能讓學生更清楚細節對于活動全局的影響;而多任務、多循環的實踐安排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對活動全局的系統觀。
(三)校企合作,共建多元評價機制
1.課程考核注重對人才培養的過程評價
按照人才培養方案要求,課程的最終評定由平時成績、期中成績和期末成績組成。鑒于課程人才培養目標以及校企合作課程的內容設計,活動統籌課程考核中加大了“過程評價”的比例。課程的平時成績包括個人出勤和小組課堂作業,合計占比30%;期中作業成績綜合小組合作完成各任務設計方案的得分,占比30%;期末成績包括個人活動統籌方案設計和理論考試兩部分,占比30%;團隊合作成效占比10%。
2.課程考核綜合多元評價
多元評價是指評價主體和評價方式的多元化。首先,課程考核成績綜合了學生、團隊、企業專家、教師等多主體,更能發揮學生的專長,激發討論和溝通的積極性。針對階段性的學習任務,除要求班級各小組相互學習借鑒、互評打分外,還要由企業人員從實際運行和專業的角度,重點對服務方案的創意和可行性進行點評,分等級進行評價。其次,對照學習目標建立和細化課程作業的考核標準。課程作業評價標準根據學習目標的實現度、方案的可實現和可操作程度、客戶滿意度三大方面,且必須參考企業評審打分。結合小組互評、企業點評,最后由教師給出整體評價。同時,課程教學任務主要倡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團隊協作成效也單列考核,占10%的分值。多方評價更能使校企合作企業持續關注學生,切實提升合作深度;同時也能體現以學生主體的教育理念,促使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
文章基于校企合作條件下的活動統籌課程教學改革實踐,從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考核三方面進行了探索。通過校企合作引入開放式教學環境,促進學習與工作對接的原則,構建面向真實的工作環境,以能力本,切實做到充分借助企業資源創造多元學習環境、多元評價體系,以學校知識服務于行業,共同推進校企合作育人。
三、活動統籌課程對人才培養的教學改革成效
(一)校企合作,共建開放型教學環境
面對會展行業的三次產業轉型升級,必須以新的活動設計來贏得未來發展的契機。“跨界課堂”能確保企業持續性參與課程教學,為學生了解行業發展、匯集資訊搭建良好的平臺;同時也拓展教師的視野,真正做到教學相長。開放型教學環境帶來的不僅是校企資源的交換和匯集,更能激發學生人文精神的提升。
(二)校企合作,課程思政更顯成效
活動統籌課程的設計將思政內容浸入到各個教學環節,從整體上提高了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對社會核心價值觀的感受度和認同度。首先,在課程教學設計上,基于工作任務導向提煉的3大知識模塊和15個教學任務,大部分均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完成,且成績評定比例中需團隊合作提交作業的考核比例合計占40%。任務驅動、小組合作為主的學習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和集體意識。其次,在課程實踐環節,要求學生了解校內及上海地區舉辦的各類節事活動,不僅增進了學生對時事及政策法規的了解,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對學校及未來職業的認同度,使學生從身邊人、身邊事感受到團隊、集體、國家的力量和發展變化。最后,在課程學習過程中,學生有機會對話行業精英和大師,也潛移默化地培養了他們的工匠精神、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艱苦奮斗的拼搏精神。
(三)校企合作,強化核心職業能力培養
高職院校承擔著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重任,課程教學內容應緊跟人才能力需求變化,而職業能力的培養不僅僅要依靠學校,更需要以市場為導向,實現學校與企業之間的良性互動。活動統籌課程中以提高學生的核心職業能力為核心,確立發展型的學習內容,從教學方法和設計上建立了可行的實施方案,有效整合和利用了校企資源,將教、學、做緊密結合,有效提高了學生實踐技能和核心職業素養。
參考文獻:
[1]? ?張敏.中外會展業發展基本態勢分析[J].中國會展,2019,(13):68-70.
[2]? ?康年,瞿立新,宋波.會展行業人才需求與職業院校專業設置匹配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29):5-15.
[3]? ?王春雷.活動管理知識體系[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18: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