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我們要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這樣的現代社會中不僅可以促使人們的生活品質得到提升,人們的生態環境要求也能得到滿足。這一理論是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涵的充分體現,也是對現代化新任務的充分展現。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是未來發展方向,也是對中國生態文化建設的指引。
關鍵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
引言
十九大中首次提出了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作為建設新時代基本原則,這也是我國首次對綠色化特性進行表述,是我國在理論和科學方面的一次創新,充分說明了中國共產黨對于人類未來發展的深入思考,和對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入分析。該理念的實行符合我國實際情況,而且也是人類社會實現長遠發展的必然選擇。這條道路既可以加快社會建設步伐,還可以對環境提供更好的保護。
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對新時代現代化內涵的充分體現
該理念的提出是對新時代現代化建設新方法的體現,而且體現了中國不會再按照以前先污染后治理的順序進行經濟發展,而是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生存,使得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都能得到保障,走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道路。現在人們對于自然環境的要求變得越來越高,該理念的最終目標就是建設一個既可以滿足人們物質需要又可以滿足人們生態環境需要的現代化社會。
該理念是對傳統經濟發展理論的突破。以前的現代化建設都是將工業發展、城市化進程和人民生活水平當做主要目標,進行發展的主要方式就是戰勝自然、改變自然,以此來獲取生產材料和資源,進而推動經濟實現快速發展,讓人們可以獲取更多的財富,為高消費生活提供支撐。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主導的工業化進程造成了人與自然的對立,社會和生態矛盾也因此變得越發凸顯,社會和生態危機也在不斷提升。
該理念并不是對西方生態現代化理念的直接應用,而是參考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并對中國國情進行充分考慮后提出的,其包含豐富的思想內涵。該理念可以說將很多價值進行了結合,如,經濟、人本身、代際等價值,還對生態、民族和國家、世界價值進行了結合,而且該理念充分考慮了經濟發展、自然承載力、物資財富和生態環境等多方面因素,是在對自然尊重、順應和保護自然的基礎上進行的現代化建設,這樣不僅促使人們獲得更多的物質和精神財富,還可以對人們的生態環境需要進行充分滿足,其本質就是以綠色、可持續觀念實現現代化。
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中占據關鍵地位
在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構建過程中,人們產生了生態文明觀,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理念的出現,使得其在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構建中占據了關鍵地位。這一理念和我國古代天人合一觀念并不相同,是我國經歷過破壞環境發展經濟、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經歷后,并對人與自然關系進行更深刻探索制定了人與自然關系相關制度后,構建的新型生態文明觀,也是對人與自然關系進行處理的新觀念。習總書記曾經說過,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這是該理念的基本雛形。生命共同體充分說明了人與自然要形成共贏關系,和諧可以實現共同發展,沖突則會走向共同滅亡。但是在生命共同體中,由于人具有主觀能動性,所以人在這種關系中占據主導地位。很多時候人與自然產生沖突都是由于人不遵守自然規律而導致的,想要構建人與自然共贏關系,關鍵還是要人根據自然規律對自身行為進行規范。
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能夠對人們的生態環境需要進行充分滿足
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是所有人民共享的現代化。人民是建設現代化的主體力量,也是享受現代化的主體。其作用主要體現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能夠對人們不斷提高的生態環境需要進行更好的滿足,還可以提高高質量生態產品產量。新時代的到來,使得人們對于生態環境的需要變得更多樣和高層次。人們的身心健康都離不開優美的生態環境,而且生態環境安全還可以為人們提供安全感。實行該理念,人是發起者,也是受益者,人們在其中發揮著主要作用。生態環境和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是大家共有的資源。建設生態文明社會,人民也能享受到最大的利益。我國提出要到2035年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也就是要實現公共基本服務功能。生態環境也屬于基本公共服務,而且這種公共服務更容易實現。現在人們對生態環境要求的不斷提高已經和生態環境破壞之間的沖突已經成為了社會發展主要矛盾,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要實行綠色發展
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并不存在不和調和的對抗關系。如果社會制度具有科學性,生產方式具有合理性,那么生態環境將會成為包含著多種價值的生產要素,如,社會、經濟和身心愉悅價值等,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也將變為相扶相濟的關系。所以說要想達到該理念,就要實行綠色發展,將自然資源轉化為物質財富。以前人們對于生態產品比較忽視,也沒有看到生態產品的價值,這主要是因為在工業文明之前生態產品非常常見,人們可以無限獲得,但是等到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環境污染不斷升級、自然災害頻繁發生之后,人們才認識到良好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感受到保護生態的必要性。習總書記曾經說過,經濟發展不能建立在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破壞之上,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是要放棄經濟發展,而是要將發展和保護進行結合,實現兩者共贏,這就是綠色發展的真正含義。
結語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提出表明了國家和政府對于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視,同時也說明了我國想要實現經濟和綠色共同發展的決心。只有堅持走保護和發展共存的道路,我國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才能實現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喬東麗.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N]. 平頂山日報,2021-03-10(006).
[2]尹力,蔣升陽.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N]. 人民日報,2021-03-07(013).
作者簡介:馬桂芳,女,回族,1967年8月出生,寧夏海原縣人;現任青海省委黨校經濟學部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