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以來,國企的“綠色”之風悄然刮起、勢頭漸盛。
從不可持續的資源高度依賴型,轉向持續迭代的技術創新型,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系統性變革。而作為先行者的國有企業,正在推動將綠色低碳轉型嵌入所有經濟活動的內核。
3月18日,國網電商公司研發的國內首個碳達峰碳中和大數據產品開始上線運營;5月18日,中石化常州石油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正式投運,標志著我國第一座加油站實現碳中和;11月5日,國家能源集團在進博會上與13個國家和地區的38家企業現場簽約,將在新能源技術等領域進行中長期戰略合作……
打贏低碳轉型硬仗,國有企業再一次成為先行者。
“富煤、貧油、少氣”是我國能源結構的特點。在龐大的存量化石能源消費基礎上,2020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57%,碳排放量在全球的比重達28.76%,碳排放強度仍然很大。
從發達國家的經歷來看,當服務業占比達70%或城市化比例達80%左右,碳排放開始達峰并下降。但現在我國服務業占比只有54%,城市化比例也只有61%,距離發達國家表現出來的碳減排拐點,還有20%左右的距離。
“雙碳”目標下,碳達峰到碳中和間隔只有30年,這相比于歐盟等發達經濟體50-70年的過渡期,“雙碳”目標的實現可謂時間緊、難度大。
“我們會站在行業未來發展的戰略高度,爭做碳達峰碳中和大考中的排頭兵和踐行者”,中國中化總經理李凡榮的公開表態,可以說代表了大部分國有企業的決心和信心:“碳達峰碳中和不僅不是企業發展的約束,反而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機會,比如光伏、風電等新能源,就為化工新材料行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
也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如今多家能源央企都先后確立了實現碳中和的時間表和路線圖,開始加速向清潔能源“切換頻道”。
三峽集團確定2040年實現碳中和;大唐集團明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裝機超過50%,提前5年實現碳達峰;國家能源集團提出,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達到7000—8000萬千瓦;華能集團表示將全力打造新能源、核電、水電三大支撐,積極實施減煤減碳……
從不可持續的資源高度依賴型,轉向持續迭代的技術創新型,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系統性變革。而作為先行者的國有企業,正在推動將綠色低碳轉型嵌入所有經濟活動的內核。
當“綠色”成為投資、生產、消費和流通等各環節決策的核心邏輯,“零碳新時代”還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