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偉森,丁 麟,李 碩,紀會敏,范中琦,李牧真
山東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山東250014
頸源性失眠是由頸部病變引起的以難以入睡、睡眠輕淺和入睡后易醒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繼發性失眠,其發病多與頸椎病直接引起的疼痛、交感神經紊亂、椎動脈供血不足有關[1]。此外,焦慮、抑郁[2-3]、精神分裂[4]等由頸椎病所引起的負面精神狀態均可引起病人的睡眠障礙。有學者發現,476 例頸椎病病人中,1/3的病人伴有失眠[5]。而長期失眠又會引發頸椎病[6],長此以往,惡性循環,嚴重影響了病人的生活起居,較難治愈。本研究基于數據挖掘方法探討頸源性失眠的選穴規律,為臨床治療頸源性失眠提供參考。
1.1 檢索策略 將關鍵詞分為病因關鍵詞與癥狀關鍵詞,確定病因關鍵詞為:“頸性”“頸源性”“椎動脈”“頸型”“頸痛”“頸椎病”和“交感”;癥狀關鍵詞為:“失眠”“睡眠障礙”“不得臥”和“不寐”。將病因與癥狀關鍵詞兩兩組合,檢索知網、維普、中國生物醫學和萬方數據庫。檢索時限均為自建庫起至2020 年5 月1 日。
1.2 文獻納入標準 研究疾病明確為頸源性失眠;文獻類型為治療頸源性失眠的臨床研究類;干預措施為針刺、皮膚針、點穴、艾灸、耳針等;研究中有療效前后對照,且有明確的療效判定標準。
1.3 文獻排除標準 多個數據庫重復的文獻;涉及頸源性失眠但為綜述、實驗研究、經驗報道等;研究對象為動物;文獻報道僅為不具有代表性的個案;干預措施未給出明確腧穴,如針刺頸部腧穴、推拿頭部腧穴等。1.4 腧穴規范化 根據《經絡腧穴學》,對處方中所涉及的腧穴規范處理,如“肩外腧”錄入為“肩外俞”。多種干預方法結合治療時,若有重復穴位只錄入1 次,僅錄入1 個處方。例如:針灸結合,針刺選取百會、天柱、神門;艾灸選取百會和肩井,最終錄入天柱、神門、百會和肩井。
1.5 統計學方法 運用Excel 軟件分析腧穴頻次、歸經、部位歸屬;使用SPSS Modeler 18.0 對數據庫中的腧穴與經絡配伍進行關聯規則分析,并繪制關聯網絡圖。
2.1 文獻篩選結果 根據關鍵詞檢索出文獻1 326篇,根據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文獻115 篇,共有148 個處方,腧穴總頻數為1 071 次。篩選流程見圖1。其中10 篇文獻對腧穴進行了辯證選穴治療,由于本次數據挖掘僅研究主穴規律,故未錄入配穴。

圖1 文獻篩選流程
2.2 腧穴頻次分析 經數據整理,本次共涉及131 個腧穴。將頻次位于前20 位的腧穴列出,詳見表1。將所有腧穴根據經絡歸屬與所在部位歸納總結得出,腧穴歸屬頻次前3 位的經絡依次為督脈、膀胱經、膽經,部位依次為為頸部、頭面部、腰背部。見表2、表3。

表1 頸源性失眠前20 位腧穴(n=148)

表2 頸源性失眠腧穴歸經及頻次(n=1 071)

表3 頸源性失眠腧穴部位、頻次分布(n=1 071)
2.3 腧穴關聯規則分析 運用Apriori 算法對高頻腧穴進行關聯規則分析,將最低支持度設置為10%、最低置信度為90%,最大前項數為2,得出14 條關聯規則分析,其中肩井→風池的支持度最高,為23.65%,置信度為94.29%,提升度為1.66。見表4。關聯規則網絡表示兩者關聯的強度,連線越粗,關聯越高。腧穴關聯網絡見圖2。

表4 頸源性失眠高頻腧穴關聯規則分析

圖2 腧穴關聯規則網絡圖
3.1 高頻腧穴 以高頻腧穴風池穴為例,對風池穴施加刺激,可緩解枕下肌群[7]對于脊神經與枕大神經的卡壓[8],減輕頸源性疼痛,改善椎動脈血供[9],可有效緩解后循環缺血所致的大腦異常興奮。以風府為例,督脈與膀胱經交匯,深層[10]為腦干,腦干中有控制機體覺醒與睡眠狀態的上行激活系統,點按或針刺風府可調和氣血,治療失眠。現代醫家通過改善腦部血液循環治療失眠與《難經》中所述“血氣之道澀滯……夜多不寐也”觀點吻合。頸夾脊下有相應節段的脊神經和韌帶分布,對頸夾脊進行刺激可緩解局部腫脹疼痛,調節交感神經紊亂[11]。神門為心之原,能安神寧心,對于改善頸源性失眠引起的焦慮、煩躁[12]有良好效果。神門又為心經之輸,對于關節痛癥亦有一定療效。安眠穴是治療失眠的經效穴,可交通陰陽蹺脈、鎮靜催眠[13]。
3.2 部位歸經 從腧穴歸經與部位歸屬上可以看出,治療頸源性失眠以治“頸”為主,結合治腦治心。頸部腧穴的頻次為401 次,占總頻次的37.44%。治“頸”選穴多從頸部循行的經絡上選取,以督脈、膽經、膀胱經居多。在腧穴歸屬部位上,腰背部腧穴多歸屬于膀胱經,體現腧穴循經遠取的特點。再者,督脈與膀胱經皆與腦相聯絡,膽經與膀胱經在頭部交織匯集,在此3 經上取穴可“頸”“腦”兼顧。頭面部腧穴頻次為257 次,占總頻次的24.00%。根據神經節段支配理論[14],頭面部腧穴主治頭、頸與五官科疾病。
3.3 關聯規則分析
3.3.1 少陽膽經祛痰 從膽經上取穴,既可循經取穴,又可順應膽經循行時間,安神定志。支持度最高的風池與肩井相配伍,與《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中所主張的祛少陽經之痰以治膽安神的觀點十分符合,風池與肩井配伍,可奏疏風化痰、活血行氣、通經活絡之效。對肩井與風池推拿可有效緩解頸部肌肉攣縮、提高肌肉肌張力,提高頸椎骨關節穩定性,有效消除頸源性疾病的異常病理改變[15]。
3.3.2 鎮靜安神寧心 神庭→百會和太陽→百會→印堂兩條組合中,神庭、百會、印堂皆歸屬于督脈,不僅可安神治療失眠,對于頸源性疾病所帶來的焦慮[16]、抑郁等不良情緒亦有所改善,可防治負面情緒與失眠[17]互相影響,形成惡性循環。內關、百會→神門、腎俞→心俞體現治心安眠的治療特點,內關為心包經絡穴,代君受邪。與神門、百會相配可心腦兼顧。《辯證錄》認為病人夜俱不寐,是由心熱腎寒二者不能相交所致。所以,從心、腎兩臟取原穴治療失眠,可水火相濟[18]。
3.3.3 補血和營 《不知醫必要》認為不寐之癥當分為有邪、無邪,有邪則去其病;如果無邪,皆由“營氣之不足”所致,營血虧虛[19]難養心氣,心氣虧虛則精神不守,終夜不能寐。又提出了“治之者,宜以養營氣為主”的觀點,足三里→三陰交配伍剛好印證這一點,證明現代醫家多用兩穴搭配治療頸源性疾病所致的血虛性失眠。
頸源性失眠病因病機較為明確,主要歸于兩點[20]:①頸源性疾病本身癥狀的折磨。例如,相關研究表明,纖維肌痛癥的病人入睡困難,眠中時易驚醒,慢波睡眠(SWS)與快動眼睡眠(REM)的時間減少[21-22]。②頸部病變使腦部血液循環失衡,與睡眠有關的中樞神經受到損害,交感神經紊亂和大腦興奮性[23]異常增高。本次數據挖掘所得出的高頻腧穴(如風池、百會、頸夾脊、神門等)對頸椎疾病和失眠癥狀均有較好療效。所得腧穴分布以頸部和頭面部為主,多歸屬于督脈、膀胱經、膽經。由關聯規則得出的腧穴組合提示,頸源性失眠病人在治療頸椎病同時,多從治膽祛痰、治腦寧心、補血和營3 個方向治療失眠。此外,腧穴治療本病時,可治療頸部疾病與失眠癥狀,還可緩解頸椎疾病與失眠帶來的負面情緒。綜上所述,大數據的挖掘可體現治療某一疾病治療的思路與方法,對于提高臨床療效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