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寧,惠磊,陳美,3,歷偉,周琦
(1 寧波大學材料科學與化學工程學院,浙江寧波315211; 2 寧波工程學院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浙江寧波315016;3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浙江杭州310027)
線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由乙烯與少量高級α-烯烴(如1-丁烯、1-己烯等)共聚得到,具有較高的抗張強度、較好的抗穿刺和抗撕裂性能[1],主要用于薄膜、管材等領域。共聚物的性能易受聚合物鏈中共聚單體含量的影響[2-3],隨著共聚單體含量的增加,支鏈間的鏈段長度減小,有利于形成晶區之間的系帶分子,提高共聚物的韌性、沖擊強度和透明性。當今世界LLDPE每年的生產量超過3000萬噸,其中80%以上是由Ziegler-Natta 催化劑合成[2,4-5]。然而由于傳統的負載型Ziegler-Natta(Z-N)催化劑存在多種活性中心[6-7],活性中心隨機分布且近距離分散于催化劑顆粒上,容易發生雙金屬失活。在α-烯烴與乙烯共聚時,不同類型的活性中心的聚合速率和單體的插入速率不均一,生成不同分子量的聚乙烯,導致共聚物有較寬的分子量分布,進而影響LLDPE 的抗張強度、抗撕裂性能和透明度[6]。因此,如果能通過改性催化劑使催化劑體系獲得更多有效的活性中心,將有利于提高催化活性并改善催化劑共聚性能,實現聚合物微觀結構的調控,合成高性能LLDPE產品。
改性Ziegler-Natta 催化劑存在多種方法,其中分區負載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方法。該方法通過嵌入間隔物,形成多個分隔的微區,可以有效分散鈦活性中心,顯著提高催化劑聚合活性,調控非均相催化劑的活性中心分布[8-12]。Hui 等[8-12]通過POSS 與MgCl2配位形成40~60 nm 大小的POSS/MgCl2納米團聚體,沉積于SiO2載體上。POSS/MgCl2納米團聚體作為活性中心間隔物,可有效分隔鈦活性中心,抑制了雙金屬失活,并阻礙聚合過程中分子鏈交疊,以極高活性成功合成了低纏結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然而,將POSS 用于改性乙烯/α-烯烴共聚催化體系,尚未見文獻報道。同時其采用的955 SiO2孔徑較小且分布較寬,較多的POSS/MgCl2納米團聚體只能沉積于較大的SiO2孔隙中,容易造成孔道阻塞,同時引起POSS/MgCl2納米團聚體分布不均。
本工作將POSS 引入至大孔載體中,并在其表面形成具有空間隔離作用的POSS/MgCl2納米團聚體,同時采用具有開放型骨架結構的大孔SiO2(Macro-SiO2)與MgCl2形成復合載體,制備Ziegler-Natta 催化劑用于乙烯與1-己烯共聚。期望通過大孔SiO2載體的高比表面積和大孔結構,使POSS/MgCl2納米團聚體均勻分布在大孔SiO2載體表面。并對POSS 改性前后催化劑進行系統的分析表征,確定了POSS 引入對催化劑微觀結構的影響。最后,將POSS 改性前后的催化劑用于乙烯/1-己烯共聚,研究了催化劑的共聚行為。
所有對水和空氣敏感的物質均在手套箱或真空-氮氣的雙排管上進行操作。無水氯化鎂(99%),由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提供,直接使用。三乙基鋁(TEA)和TiCl4(99.9%),購自百靈威化學公司,直接使用。正庚烷、正己烷和四氫呋喃(THF),由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提供,用前經分子篩浸泡、純化。1,4-丁二醇(99.8%)和1-己烯(98%),購自百靈威化學公司,經分子篩浸泡處理后使用。乙烯(99.9%)和高純氮(99.999%),購自寧波市方辛氣體公司,用前經Cu 分子篩柱和3 ?(1 ?=0.1 nm)分子篩柱脫水除氧。多面齊聚倍半硅氧烷(POSS),購自Hybrid 公司,60℃下真空干燥24 h 后放置手套箱內使用。大孔SiO2,平均孔徑為0.91 μm,孔隙率為90.8%,制備過程見文獻[13],使用前先研磨,在氮氣氣氛中的管式爐中進行熱活化,600℃下真空加熱5 h,隨后放置手套箱備用。
將實驗所用反應瓶進行真空烘烤并用高純N2充分置換。向反應瓶1 中加入0.5 g 活化好的Macro-SiO2、0.25 ml 1,4-丁二醇(BDO)和20 ml 四氫呋喃(THF),40℃下攪拌2 h,得到懸浮液A。另取0.5 g 無水MgCl2和0.1 g POSS 于反應瓶2 中,加入30 ml THF,60℃下充分攪拌反應2 h,形成均勻的透明溶液。然后將反應瓶2中的透明溶液緩慢倒入懸浮液A 中,在40℃下繼續攪拌反應2 h,由于BDO 的強絡合作用,MgCl2重結晶于Macro-SiO2骨架表面。所得固體用90 ml 正己烷洗滌3 次,除去多余的THF,于50℃下真空干燥4 h,得到載體Sup-POSS-20(其中20 表示POSS 占大孔SiO2的20%(質量),后文命名樣品同意義)。取1.0 g 載體于反應瓶3 中,加入30 ml正己烷和5 ml TEA,60℃下攪拌反應2 h,用90 ml 正己烷洗滌固體3 次,除去未反應的TEA。隨后加入30 ml 正己烷,室溫下緩慢滴加1 ml TiCl4,60℃下攪拌反應2 h,用正己烷洗滌固體3 次,除去未反應的TiCl4。在50℃下真空干燥3 h,得到流動性好、淺黃色粉末狀的催化劑Cat-POSS-20。
在同樣條件下,不加POSS,只向反應瓶2 中加入0.5 g 無水MgCl2和30 ml THF,在60℃下充分攪拌反應2 h,形成均勻的透明溶液,進行對照實驗。其他條件及制備過程與上述催化劑相同,進而得到未改性催化劑Cat-POSS-0。
乙烯均聚和乙烯/1-己烯共聚反應在1.0 L Buchi 高壓反應釜中進行。向反應釜內依次加入350 ml 正庚烷(溶劑)、共聚單體1-己烯(按實驗所需量計算)、助催化劑三乙基鋁(TEA)和適量催化劑。反應期間連續通入乙烯30 min 進行聚合反應,反應壓力保持在0.1 MPa。
催化劑的鈦含量在TU1901(PERSEA Corp,China)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上表征,采用過氧化氫比色法測定。其中,Cat-POSS-0催化劑中Ti含量為6.9%(質量),Cat-POSS-20 催化劑中Ti 含量為7.7%(質量)。原料、載體及催化劑的紅外光譜在PROTEGE460 E. S. P,Nicolet 型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上進行測量,光譜掃描范圍400~4000 cm-1,分辨率2 cm-1。在氮氣氣氛下,采用熱重分析儀(SDT 2960-TGA)對催化劑進行測試,從室溫以10℃·min-1的速率升溫至800℃。不同催化劑的CO 低溫吸附擴散反射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DRIFTS)在IS50 FTIR 儀上測定,裝置配有MCT 探測器,分辨率為4 cm-1,將帶有ZnSe窗口的反應池在200℃下真空加熱2 h,加熱過程中反復置換N2。隨后待樣品池降溫至50℃后,將預處理后的紅外裝置轉移至充滿氬氣氛圍的手套箱內。向樣品池內加入適量的催化劑,均勻鋪滿在樣品池內。將紅外裝置密封,隨后將裝置連接到帶有氣體輸送和真空裝置的系統上,轉移過程中需要小心,防止空氣中的水和氧氣進入裝置使催化劑失活,安裝好反應裝置后,用液氮冷卻至-80℃,在-80℃下采用CO 脈沖加入的方法采集DRIFT 光譜,直至樣品吸附飽和。催化劑的形貌結構在掃描電子顯微鏡SEM(Hitachi S-4800,Japan)上進行測試,通過配備X射線能譜(EDX)附件對樣品表面的元素及其含量進行表征。樣品制樣時,需在表面噴鉑Pt 處理23 s 來提高樣品的導電性。催化劑的表面形貌用透射電子顯微鏡(TEM,TecnaiF20,USA)測試。催化劑的比表面積和孔徑分布在Micromeritics ASAP 2020(USA)型全自動物理吸附儀測定,稱取0.1 g 左右的樣品,150℃下脫氣處理2 h后,在-196℃下進行測試。聚乙烯(PE-POSS-0 和PE-POSS-20)的熔點(Tm)及結晶度(Xc)在示差掃描量熱儀(DSC-Q2000)上測定,聚乙烯樣品先以10℃·min-1的速率升溫至160℃,在160℃下恒溫3 min,消除熱歷史。然后以10℃·min-1的冷卻速率降至50℃,保持3 min,隨后以10℃·min-1的速率升溫至160℃記錄升溫曲線。聚乙烯的分子量(Mw)及分子量分布(MWD)在PL-GPC-220 型高溫凝膠滲透色譜儀上測定,1,2,4-三氯苯為溶劑,測試溫度為150℃,以聚苯乙烯為標樣。聚乙烯樣品的甲基含量在PROTEGE460 E. S. P,Nicolet 型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上測定,分辨率為2 cm-1,需先將聚乙烯樣品在熱壓機熱壓成透明薄膜,熱壓溫度為160℃,通過R=A1/A2計算共聚物中的共聚單體含量[14]。其中,A1表示波長為1385~1373 cm-1之間的峰面積,A2表示波長1373~1360 cm-1之間的峰面積。聚乙烯的1-己烯插入率由Bruker AC-80 核磁共振儀測定,氘代鄰二氯甲苯為溶劑,TMS為內標。
2.1.1 POSS 改性前后載體和催化劑的紅外光譜分析 MgCl2、1,4-丁二醇、POSS 改性前后的載體和催化劑的紅外光譜圖如圖1所示。實驗中采用液體石蠟以保護樣品免受空氣中H2O 和O2的影響。為了排除液體石蠟的吸收峰,測定了液體石蠟紅外光譜,其特征峰如圖1(a)所示。在圖1(b)中,1,4-丁二醇在1053 cm-1處有一個強的C—O 伸縮振動峰。由圖1(c)可知,相比于純1,4-丁二醇和THF[15](C—O—C 伸縮振動吸收峰在913 和1071 cm-1左右)載體的C—O 伸縮振動峰發生了位移,分別出現在1164、1075 和931 cm-1處,說明反應體系中1,4-丁二醇和MgCl2在THF 溶劑中發生了絡合。同時,載體的IR光譜中存在醇羥基吸收峰,位于3370 cm-1,這說明1,4-丁二醇與MgCl2發生了絡合,且形成含有羥基的載體[16]。圖1(d)可以看出,催化劑在3400 cm-1附近的吸收峰強度明顯減弱, 這是因為TEA 可以與MgCl2醇合物中的羥基反應并生成烷氧基鋁化合物,載體中的羥基被除去,引起羥基吸收峰減弱[17]。

圖1 材料、載體和催化劑的紅外光譜Fig.1 FTIR spectra of the materials,supports and catalysts
2.1.2 載體的熱重分析 圖2為兩種載體的熱重分析(TGA)結果。載體在200℃以前的失重是THF 蒸發的結果,這是因為THF 的沸點低于1,4-丁二醇,故當溫度升高時THF 先被除去。在200℃左右,失重速率明顯加快,1,4-丁二醇與MgCl2開始分解。在200~350℃的范圍,載體出現兩個階段的熱失重曲線,第一次失重是1,4-丁二醇快速蒸發,第二次失重是1,4-丁二醇與MgCl2可能存在的醇鎂絡合形式,這與紅外光譜的分析結果相互驗證。對比POSS改性前后的載體,Sup-POSS-20 載體在200~300℃溫度區間的失重較小,這說明POSS 和MgCl2發生了強相互作用,使得MgCl2較難分解,失重峰較小。
2.1.3 催化劑的表面結構分析 為了研究POSS 引入對催化劑表面結構的影響,用CO 作為探針分子,對兩種催化劑進行了CO 低溫吸附DRIFT 光譜測試[18-21],結果如圖3所示。催化劑的特征吸收峰位于2250~2050 cm-1,其中,2250~2150 cm-1和2150~2050 cm-1范圍內會出現兩個DRIFT 吸收主峰,前者是CO化學吸附的特征峰,后者是CO 物理吸附的特征峰[22]。2188 cm-1附 近 的 強 峰 對 應CO 在4 配 位 的位點上的吸附,位點為較強酸性位[11,21-24]。單分子TiCl4能以八面體的形式穩定吸附于Mg4c2+位點上[25]。2161 cm-1附近的峰是CO 在5 配位的位點上的吸附[11,18,26],Mg5c2+位點為較弱酸性位。2224 cm-1附近的峰對應MgCl2表面上的Lewis 酸位點[21-23,27]。
圖3(b)為POSS 改性催化劑的CO 低溫吸附DRIFT光譜圖。隨著CO的持續加入,2188 cm-1處的吸附峰向低波方向位移,最終位移至2177 cm-1處,這是因為隨著CO 吸附量的增加,相鄰CO 分子的耦合使得CO 吸附峰發生紅移[23]。比較圖3(a)、(b)可以發現,Cat-POSS-20 催化劑在Mg4c2+位點的CO吸附峰處呈現較強的峰強度,而在Cat-POSS-0 催化劑中,Mg4c2+位點的CO 吸附峰強度較弱,表明POSS 的加入誘導MgCl2形成了更多的Mg4c2+缺陷位點[28]。這是由于POSS 和MgCl2的配位使得羥基更容易脫除,有利于形成Mg4c2+缺陷位點。此外,POSS 改性的催化劑在2224 cm-1處有較強的吸附峰,說明在MgCl2表面上形成了更多的路易斯酸位點,Lewis 酸性增強有助于活性位點的穩定[11]。CO低溫吸附DFRIT 光譜分析結果表明,引入POSS 有助于提高Mg4c2+活性位點的數量和增強活性位點的穩定性。

圖2 載體熱重分析Fig.2 Thermal analysis of the supports

圖3 催化劑的CO低溫吸附紅外光譜Fig.3 CO low-temperature adsorption DRIFT spectra for catalysts
2.1.4 催化劑的表面形貌分析 圖4 為催化劑的SEM 圖和相應的Ti 元素的EDX 圖,以及TEM 圖。圖4(a)、(c)為催化劑的SEM 圖,顯示Cat-POSS-20 催化劑表面更加粗糙,而Cat-POSS-0催化劑表面則比較光滑,這是因為POSS 改性的催化劑表面形成了若干POSS/MgCl2納米團聚體。圖4(b)、(d)為催化劑Ti元素的EDX圖,可以發現,Cat-POSS-20催化劑表面Ti的分布更加緊密。圖4(e)、(f)為催化劑TEM 圖,可見POSS 通過與MgCl2反應生成的POSS/MgCl2納米團聚體可以更有效沉積在催化劑表面,提供給TiCl4更多的負載位。
2.1.5 催化劑的孔徑分布 圖5 為比表面積(BET)測試獲得的催化劑的孔徑分布。由圖可知,催化劑負載后在原有的大孔載體(平均孔徑為0.91 μm)表面形成了新的介孔孔道結構,其孔徑分布寬,達10~150 nm。而POSS 改性的Cat-POSS-20 催化劑孔徑分布窄,僅10~40 nm,這表明POSS 與MgCl2相互作用有利于催化劑表面形成結構均勻的孔道環境。此外,POSS 改性后催化劑的孔徑明顯減小,表明了POSS 與MgCl2分子的結合能夠形成幾十納米級團簇,占據催化劑原有的孔道。進一步,負載于POSS/MgCl2納米團聚體的TiCl4不具備聚合活性[10-11],POSS/MgCl2納米團聚體能夠作為阻隔劑實現活性位點的分隔。

圖4 POSS改性前、后催化劑的SEM圖[(a),(c)],Ti元素的EDX圖[(b),(d)]及催化劑的TEM圖[(e),(f)]Fig.4 SEM images[(a),(c)],Ti element EDX[(b),(d)],and TEM images[(e),(f)]of the catalysts before and after modified by POSS

圖5 催化劑孔徑分布曲線Fig.5 Pore size distribution of the catalysts

表1 催化劑的結構參數Table 1 The structure parameters of catalysts

圖6 乙烯聚合動力學曲線Fig.6 Kinetics curves of ethylene polymerization
進一步改變POSS 的加入量,制備的催化劑的比表面積和孔徑見表1。由表1 可知,隨著POSS 加入量的增加,催化劑的比表面積和孔徑呈現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并在POSS 加入量為20%時達到最大。這是由于少量POSS 的引入能夠增加催化劑顆粒表面的曲折程度,進而提升催化劑的比表面積和孔徑,也有利于Ti 負載量的提升。然而,過量的POSS 會誘發大量團聚,堵塞載體孔道,致使比表面積和孔徑大幅下降。
POSS 修飾的Z-N 催化劑的乙烯聚合動力學曲線如圖6 所示。從圖6(a)可以看出,催化劑Cat-POSS-20總體活性最高。這是因為一方面該催化劑有較高的比表面積和較大的孔徑,聚合反應中反應物的傳質效果好,反應物可以較快地到達活性中心,因而表現出較高的初始活性,催化劑顆粒加速破碎,更快地釋放出活性中心,表現出更陡峭的上升趨勢。另一方面,即使在較低比表面積和孔徑的催化劑中(如Cat-POSS-30 和Cat-POSS-50),催化劑的聚合活性仍然比未用POSS 改性的催化劑的活性高。這表明POSS 分子對活性中心的空間阻隔效應能夠抑制催化劑雙金屬失活,進而提升催化劑聚合活性。
為了進一步探究催化劑聚合壽命,用Cat-POSS-20 催化聚合反應3 h,聚合動力學曲線如圖6(b)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在開始15 min 內催化劑活性增加很快,到60 min 時活性達到最大并保持相對平穩狀態,3 h 內活性只有少量的下降,說明該催化劑具有長時間的活性,催化劑壽命長。因此,本文選擇催化劑Cat-POSS-20 研究乙烯/1-己烯的共聚實驗。
2.3.1 催化劑的共聚活性分析 兩種催化劑在TEA 活化下催化乙烯均聚及乙烯/1-己烯共聚結果如表2 所示。由表2 可以看出,催化劑的活性隨著POSS 的加入而顯著提高。Cat-POSS-0 催化劑的活性呈現明顯的共聚單體效應,聚合反應的初期隨著共聚單體濃度的增加,聚合活性升高。這主要是因為隨著1-己烯濃度的增加,1-己烯靠近活性中心的概率增加,并逐漸插入到聚合物鏈中,共聚物鏈的規整性受到破壞變得疏松,強化了乙烯的傳質,導致聚合活性的增加[2]。但當1-己烯濃度過高時活性下降,這可能是由于活性中心向1-己烯的鏈轉移速率增加,導致活性減小[29]。當1-己烯的加入量為9%(占聚合溶劑質量分數)時,催化劑的活性最高。對比POSS 改性前后催化劑,Cat-POSS-20 催化劑的活性明顯高于Cat-POSS-0 催化劑,并隨著1-己烯濃度增加,聚合活性持續升高,最高活性可達到1.03×106g?(mol?h)-1。這是因為POSS 與MgCl2配位后,在催化劑表面形成了大量的Mg4c2+位點,同時表面Lewis 酸性明顯增強,這為聚合反應提供了更多、更穩定的活性中心,乙烯聚合活性大幅增強[11]。活性位點增多,有利于強化1-己烯的插入,使得共聚產物的結晶度更低,進一步有利于乙烯與α-烯烴擴散,因此,POSS 改性催化劑的共聚活性明顯高于未改性的催化劑。
2.3.2 聚乙烯的分子量及其分布 改變共聚單體濃度,聚乙烯分子量及其分布如圖7 所示。由圖可知,隨著共聚單體1-己烯濃度的增加,分子量分布曲線向低分子量部分移動,聚合物的分子量顯著降低。這是因為負載型鎂鈦催化劑催化乙烯/1-己烯共聚時,1-己烯是一種有效的鏈轉移劑[30]。隨著1-己烯濃度的增加,向1-己烯鏈轉移的速率增加,形成更多的低分子量聚乙烯。同時,Cat-POSS-0催化劑生成的聚乙烯(PE-POSS-0)具有更寬的分子量分布,這是因為Ziegler-Natta 催化劑為多活性中心催化劑,1-己烯在不同活性中心上表現出不同的插入行為,增寬了共聚物的分子量分布。對比改性前后催化劑,Cat-POSS-20 催化劑生成的共聚物(PEPOSS-20)具有更窄的分子量分布。這是因為,一方面,由催化劑的孔徑分布結果可知,與大孔載體表面負載催化劑相比,POSS改性的催化劑在載體表面形成了物理結構均勻的孔道環境,有利于消除單體傳質行為的差異,使得聚乙烯共聚物的分子量分布變窄。另一方面,由原位紅外的分析可知,POSS 的引入,顯著增加了Mg4c2+位點的含量,使得催化劑活性中心的構象結構差異減小,有利于窄化產物分子量分布。

表2 不同催化劑的乙烯/1-己烯共聚合結果Table 2 The ethylene/1-hexene copolymerization results of different catalysts

圖7 乙烯/1-己烯共聚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布Fig.7 The GPC and WMD of ethylene/1-hexene copolymer
2.4.1 聚乙烯的紅外分析 乙烯均聚物和乙烯/1-己烯共聚物的紅外光譜圖如圖8 所示。其中,1378 cm-1處是1-己烯末端甲基的對稱振動吸收峰,1369 cm-1是亞甲基的振動吸收峰[14]。從圖中看出,隨著1-己烯含量的增加,1378 cm-1處的甲基吸收強度逐漸增加。由表1 可知,共聚物中1-己烯的插入量隨著共聚單體的濃度增大而增加。這是因為隨著1-己烯濃度的增加,活性中心周圍的共聚單體濃度增加,從而提高1-己烯的插入速率。對比改性前后催化劑,POSS 改性的催化劑在1378 cm-1處的吸收峰強度更強,表明共聚產物中有更高的1-己烯含量,這是因為POSS改性的催化劑中存在更多的Mg4c2+位點,Lewis酸性更強,有利于共聚單體的吸附和插入。

圖8 聚乙烯及乙烯/1-己烯共聚物紅外譜圖Fig.8 FTIR spectra of polyethylene and ethylene/1-hexene copolymers
2.4.2 聚乙烯的核磁分析 為定量表征共聚單體在共聚產物中的含量,采用13C NMR 測定乙烯/1-己烯共聚產物的支化度[31]。選擇兩個催化劑在1-己烯體積分數為17%時所得到的共聚物來分析,并進行對比與討論分析(圖9)。發現聚合產物PEPOSS-0的支鏈摩爾分數為1.85%,即每1000個碳所含的支鏈數為8.92 個;而聚合產物PE-POSS-20 中支鏈摩爾分數可達3.79%,即每1000 個碳所含的支鏈數為17.61 個。這表明POSS 改性的催化劑的共聚物具有更高的1-己烯插入率。

圖9 共聚物13C NMR譜圖Fig.9 The 13C NMR of copolymer
同時,對乙烯/1-己烯共聚物的組成分布進行表征,表征結果見表3。由Grant-Paul 法[32]可得出共聚物各個峰化學位移的理論值(表3)。從表3 可以看出,實驗所測的值與理論值非常接近。
2.4.3 聚乙烯的DSC 分析 由表2 和圖10 可以看出,隨著1-己烯濃度的增加,共聚物的熔點和結晶度都在明顯降低。這是因為隨著1-己烯濃度的增加,越來越多的1-己烯插入到聚合物鏈的長鏈中,1-己烯的引入使分子鏈中含有短支鏈,破壞PE 鏈的結構規整性,有更多短支鏈的共聚物鏈在較低的溫度下結晶,使聚合物的片晶厚度降低,共聚物的結晶度和熔點下降。由表2 可知,隨著1-己烯濃度的增加,POSS改性后共聚產品的熔點和結晶度降低幅度更大(29.6%)。這是因為POSS 改性后,催化劑的1-己烯插入率明顯增高。

表3 乙烯與1-己烯共聚物的化學位移Table 3 Chemical shift of copolymer of ethylene and 1-hexene

圖10 聚乙烯產物DSC圖Fig.10 DSC curves of the obtained polyethylene
本文通過引入POSS 到大孔SiO2/MgCl2復合載體上,制備了一種用于烯烴聚合的改性Ziegler-Natta 催化劑。與未改性催化劑相比,POSS 的引入能誘導MgCl2形成更多能有效負載TiCl4的Mg4c2+缺陷位點,增加了Lewis 酸性位點,并獲得孔徑更加均勻分布的催化劑。POSS 改性催化劑對乙烯/1-己烯共聚的催化活性明顯高于未改性催化劑。POSS 改性后的催化劑具有更強的共聚能力,合成的共聚物具有更高的1-己烯含量、更低的結晶度以及更窄的分子量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