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小龍,芮東升,李 珂,張 眉,王 奎,曹博宇,熱米娜,張景玉
(石河子大學醫學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衛生統計學是運用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原理及方法結合醫學實際,研究人群健康狀況及衛生服務領域中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學科[1]。近年來,隨著我國在公共衛生領域中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多,對公共衛生人員的科研要求也日益嚴格,因此,對預防醫學生進行必要的統計學理論知識和思路的培養十分必要。然而,衛生統計學課程邏輯性強、計算公式復雜等,學生普遍反映該課程晦澀難懂,對衛生統計學認識不足、學習興趣不高等[2],部分學生學完該課程后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基本方法仍有模糊之處,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了錯誤的分析或表達[3],教學效果欠佳。因此,應找出具體的影響因素,并提出針對性的改進措施。本研究通過對石河子大學醫學院預防醫學專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以衛生統計學綜合成績作為衡量教學效果的指標,分析教學效果的影響因素并提出可行性整改措施,為進一步實施衛生統計學混合式教學改革提供參考依據。
研究對象為石河子大學醫學院預防醫學專業2015 級、2016 級和2017 級本科生。采用典型抽樣法獲得調查對象,共計調查198 名學生。衛生統計學為預防醫學專業基礎必修課,共計72 學時,其中理論48 學時,SPSS 軟件操作實習24 學時,于三年級秋季學期開課。各年級授課教師、授課教材、授課方式及考核方式均相同,該課程綜合考評成績由平時成績(30%)+期末成績(70%)構成。
在對3 個年級衛生統計學課程教學全部完成后,采用問卷星的形式開展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學生一般情況、學習現狀、認知、態度及教學滿意度評價5 個方面。該問卷信度為0.934、效度為0.945。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完成問卷。共發放問卷198 份,回收有效問卷192 份,有效回收率97.0%。另外,收集石河子大學網絡教學平臺中衛生統計學課程相關資料以及理論授課學生課堂表現等資料并進行整理。
完成問卷調查后,將問卷星所調查到的數據導入數據庫并進行核查和整理,利用SPSS 20.0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單因素分析采用t 檢驗和方差分析,以綜合考評成績為應變量,將單因素分析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納入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進行多變量分析,篩選出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
本研究調查顯示,性別(P<0.001)和高數成績等級(P=0.031)對成績有影響。

表1 學生基本情況
單因素分析發現,平均每周在線學習時長(P<0.001)和線上參與討論次數(P<0.001)對成績有影響。

表2 學習現狀
在對衛生統計學課程認知方面,包括課前對該課程了解程度、課程難易程度、課程重要性;在對衛生統計學態度方面,包括學習態度、學習信心、學習興趣;在對衛生統計學教學滿意度方面,包括授課方式滿意度、課程設置滿意度、教師授課態度滿意度。單因素分析發現,課程重要性(P<0.001)、學習態度(P<0.001)、學習信心(P<0.001)、學習興趣(P<0.001)、課程設置滿意度(P=0.030)及授課方式滿意度(P<0.001)對成績有影響。
將綜合考評成績作為應變量,單因素分析中對成績有影響的因素作為自變量,采用逐步回歸法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表明,性別、線上參與討論次數、學習態度、學習信心、學習興趣及授課方式滿意度是學生綜合考評成績的主要影響因素(P<0.05)。女生的成績較高,線上參與討論次數較多的學生成績較高,具有積極學習態度、較強學習信心以及對該課程感興趣的學生成績更高,對授課方式滿意的學生成績更高,見表4。

表3 認知、態度及教學滿意度

表4 教學效果多影響因素分析
本研究調查了預防醫學專業學生對衛生統計學的學習現狀、認知、態度及教學滿意度等,進一步對教學效果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通過單因素分析發現,學生性別、高數成績等級、平均每周在線學習時長、線上參與討論次數、課程重要性、學習態度、學習信心、學習興趣、課程設置滿意度及授課方式滿意度對學生綜合考評成績有影響(P<0.05)。多因素分析中性別、線上參與討論次數、學習態度、學習信心、學習興趣及授課方式滿意度是影響綜合考評成績的因素(P<0.05)。針對本次調查發現的問題,就怎樣提升教學效果提出以下措施和建議。
本研究結果表明,僅有15.6%的學生在開課之前對本課程有所了解,且完成該課程的學習后有近50%的學生認為衛生統計學課程較為難學。多因素分析發現,學生學習衛生統計學課程的學習信心是影響綜合考評成績的因素(P<0.05),具有較強學習信心的學生成績要比沒有信心的學生高8 分左右,這與修良昌等[4]的研究結果類似。很多學生對于衛生統計學的認知存在一些問題,在他們看來,學衛生統計學等同于學數學,認為自己的高數基礎差、缺乏邏輯推理能力,對學習衛生統計學很恐懼和抵觸,沒有信心學好這門課程。為了減輕學生的畏懼心理,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教師首先要給學生反復強調衛生統計學的總體目標是使學生能夠掌握衛生統計學的基礎知識,使學生明白在什么情境下運用何種統計指標和統計分析方法描述及解釋醫學科研中的現象和規律,而并非強調具體的概率論、統計學原理以及復雜公式的推導等[5]。同時要使學生明白不能因此認為該課程很好學,還是需要花費足夠的精力和時間以及有足夠的信心去學習這門課程。
本研究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平均每周在線學習時長≥4 小時的僅占10.9%,線上參與討論次數>10 次的學生占比24.5%。這遠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50.0%)。單因素分析發現,課程重要性對學生成績有影響(P<0.05);而多因素分析發現,學生的學習態度也直接影響了教學效果(P<0.05),這與徐馳等[6]的研究結果相似。通過以上分析發現,學生學習衛生統計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自學能力較弱。一方面,衛生統計學是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在醫學研究和實際工作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對于學生來說,要明確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專業技術人才必須掌握最基本的科研技能,需要對衛生統計學課程有足夠的認知,明確學習方向和學習動機;另一方面,對于教師而言,需要注意結合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和例子,將理論知識充分運用于實踐,使枯燥、艱澀的衛生統計學知識變得“接地氣”,讓學生覺得很有必要學習這門課,并對這門課程有足夠的重視,進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授課方式滿意度是影響衛生統計學教學效果的獨立因素(P<0.05),滿意度越高學生的綜合考評成績越好。本研究還發現,學生對衛生統計學授課方式、課程設置滿意度較高,均達到60%以上,這比朱玉和樊安彤等[1,7]在衛生統計學滿意度評價研究中所報告的30%~40%要高。衛生統計學是應用性很強的課程,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向“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轉變,增強學生學習興趣。首先,營造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線下硬件環境,將教室內固定桌椅進行調整,方便小組進行溝通和討論[5]。其次,完善混合式教學模式線上學習平臺建設,包括網絡平臺的優化升級、線上教學手段的安排、網絡教學資源的擴充、在線答疑及測試功能的完善等方面。再次,無論線上還是線下教學,教師都需要充分發揮指引者的作用。尤其是在線下的實踐過程以及線上的答疑討論中,教師都要充分參與,引導學生高效完成實踐作業,及時發現問題并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