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細梅
(廣西貴港市第二人民醫院婦產科,廣西 貴港 537132)
子宮肌瘤屬于臨床常見的良性腫瘤,子宮肌瘤若不及時進行控制則可能發展成巨大子宮肌瘤,巨大子宮肌瘤患者臨床表現為排尿困難、月經較多、下腹包塊等,若得不到及時治療會導致患者子宮異常出血、盆腔壓迫,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傳統開腹子宮切除術是臨床治療巨大子宮肌瘤的常用手段,該術式雖能同時切除子宮與肌瘤,但手術創傷大、術中出血量多,可能引發多種并發癥,使患者治療效果受限。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提升,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在臨床上逐漸得到應用,其因具有手術創傷小、出血少、術后恢復快等優勢而備受大眾認可,且臨床治療效果理想[2]。本研究旨在探討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對巨大子宮肌瘤患者氧化應激與性激素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于廣西貴港市第二人民醫院接受手術治療的巨大子宮肌瘤患者60例的臨床資料,以手術方式的不同將患者分為開腹組與腹腔鏡組,各30例。納入標準:符合《臨床診療指南·婦產科學分冊》[3]中關于巨大子宮肌瘤的診斷標準者;患者入院后經B超確診為巨大子宮肌瘤者;有妊娠史,無生育要求者等。排除標準:存在重要臟器器質性病變者;存在嚴重精神疾病、意識不清者;有手術禁忌證者等。開腹組患者年齡40~59歲,平均(44.6±3.6)歲;單發肌瘤11例,多發肌瘤19例;肌壁間肌瘤18例,漿膜下肌瘤12例。腹腔鏡組患者年齡40~60歲,平均(43.8±3.4)歲;單發肌瘤12例,多發肌瘤18例;肌壁間肌瘤17例,漿膜下肌瘤1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開腹組患者采用傳統開腹子宮切除術,進行連續硬膜外麻醉,常規鋪巾消毒,行腹壁切口開腹腔,逐層進行分離,暴露患者子宮,結扎動脈,切除子宮,關閉縫合切口。腹腔鏡組患者采用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患者取平臥位,行氣管插管和全身麻醉處理,取膀胱截石位行常規消毒后,于患者肚臍上部作一2 cm切口,經切口緩慢放入腹腔鏡,于下腹兩側開2個1 cm穿刺孔,于恥骨下腹交接位置創建操作孔,將術中CO2氣腹壓力控制在 12~14 mm Hg(1 mm Hg=0.133 kPa),利用腹腔鏡對患者盆腔內部情況進行全面細致觀察,確定子宮情況后采用電凝刀依次切除子宮圓韌帶、輸卵管峽部、卵巢固有韌帶,打開子宮膀胱腹膜反射的位置并往下推開膀胱至宮頸外口下1 cm,分離兩側宮旁組織,暴露雙側子宮血管,于子宮峽部水平電凝、切斷子宮血管,再切斷子宮主韌帶及兩側骶韌帶,于舉宮杯最低緣將子宮切除,經陰道取出已切除的子宮,充分止血,清點紗布、器械無誤后,縫合陰道殘端。兩組患者均于術后觀察3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首次下床時間、住院時間。②抽取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離心5 min分離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7 d血清缺血修飾白蛋白(IMA)、肌紅蛋白(MYO)水平。③血清采集與制備方法同②,采用電化學發光法檢測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3個月血清促黃體素(LH)、雌二醇(E2)、促卵泡生成素(FSH)水平。④比較兩組患者氣腫、感染、臟器損傷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指標 腹腔鏡組患者術中出血量顯著少于開腹組,且手術時間、首次下床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開腹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組別 例數 術中出血量(mL) 手術時間(min) 首次下床時間(h) 住院時間(d)腹腔鏡組 30 68.2±20.5 80.5±14.2 7.8±1.8 6.3±2.2開腹組 30 110.1±36.4 114.7±19.2 25.5±3.2 11.3±2.1 t值 5.494 7.844 26.405 9.005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2.2 氧化應激指標 與術前比,術后7 d兩組患者血清IMA、MYO水平均顯著升高,而腹腔鏡組顯著低于開腹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氧化應激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氧化應激指標比較()
注:與術前比,*P<0.05。IMA :缺血修飾白蛋白;MYO:肌紅蛋白。
組別 例數 I M A(U/L) M Y O(n g/m L)術前 術后7 d 術前 術后7 d腹腔鏡組 3 0 6 5.3±5.7 6 8.4±5.0* 2 1.2±4.8 2 3.7±3.6*開腹組 3 0 6 6.3±4.9 7 3.4±4.3* 2 2.1±3.5 2 7.8±3.1*t值 0.7 2 9 4.1 5 3 0.8 3 0 4.6 9 7 P值 > 0.0 5 < 0.0 5 > 0.0 5 < 0.0 5
2.3 性激素指標 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血清LH水平均較術前顯著升高,血清E2水平均較術前顯著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患者術前、術后3個月血清FSH水平及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血清LH、E2、FSH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性激素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患者性激素指標比較()
注:與術前比,*P<0.05。LH:促黃體素;E2:雌二醇;FSH:促卵泡生成素。
LH(IU/L) E2(mg/L) FSH(IU/L)術前 術后3個月 術前 術后3個月 術前 術后3個月腹腔鏡組 30 9.0±2.3 10.3±2.3* 81.8±6.5 72.7±6.3* 6.6±1.9 7.5±2.1開腹組 30 9.1±2.2 10.7±2.5* 81.7±6.5 72.6±5.9* 6.6±2.0 7.8±2.6 t值 0.172 0.645 0.060 0.063 0.020 0.492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組別 例數
2.4 并發癥 腹腔鏡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顯著低于開腹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例(%)]
子宮肌瘤與內分泌、壓力、肥胖、遺傳等因素相關,若不及時治療,瘤體會持續增大形成巨大子宮肌瘤,將會對患者身心健康構成嚴重威脅[4]。目前傳統開腹子宮切除術是臨床對巨大子宮肌瘤患者的常用治療術式,但其創傷大,術后瘢痕嚴重,難以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
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在手術過程中并不需要暴露腹腔臟器,并且在腹腔鏡的輔助下能進一步擴大手術視野,從而有效清除血腫及血塊,止血也相對較為簡單,相較于傳統開腹手術,因其切口較小,故可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5]。手術不可避免地會對患者機體造成損傷,IMA、MYO為創傷反應指標,因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創面更小,對患者的影響也相對較小,不會對患者機體造成嚴重的應激反應[6]。本研究結果顯示,腹腔鏡組患者術中出血量顯著少于開腹組,手術時間、首次下床時間、住院時間顯著短于開腹組;術后7 d腹腔鏡組患者血清IMA、MYO水平顯著低于開腹組;腹腔鏡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顯著低于開腹組,表明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治療巨大子宮肌瘤患者,手術創傷較小,并減輕應激反應,患者恢復快,且安全性較好。
子宮切除術后子宮內分泌功能消失,必然會影響患者卵巢功能,大多數患者行子宮切除術后卵巢功能會有所退化。LH、E2、FSH是評價卵巢功能的重要指標,當卵巢功能不敏感時會導致血清LH、FSH水平升高,而卵巢功能的衰退也會造成血清E2水平的降低。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與傳統開腹子宮切除術都將子宮完全切除,子宮的生理功能完全消失,都會對卵巢功能造成影響,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的創傷面較小,但仍不能改善卵巢功能的衰退[7-8]。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血清LH、E2、FSH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表明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與傳統開腹子宮切除術對巨大子宮肌瘤患者性激素水平影響相似。
綜上,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與傳統開腹子宮切除術對巨大子宮肌瘤患者性激素水平影響相似,但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對巨大子宮肌瘤患者的手術創傷較小,能減輕患者應激反應,促進患者恢復,且安全性較好,值得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