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張雨青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四川成都 610031)
貧困問題不僅是我國面臨的問題,還是全世界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全方位發展的障礙。現階段,農村產業經營規模逐步擴大,現代化農業水平逐步提高,單一小農經濟結構逐步改變,進一步發揮農村資源要素優勢,在小農經濟基礎上發展農業新業態、展現農業多功能、發揮農業生態效益,讓農村產業真正市場化,真正實現對農戶的惠及,是農業產業扶貧聯結產業振興,實現產業興旺的必經之路。2020年11月,四川省最后7 個貧困縣符合脫貧標準全部“摘帽”,整個涼山州乃至四川省正式開啟“后脫貧時代”。西洼實踐為深度貧困地區的產業持續性扶貧提供經驗,為欠發達邊緣山區如何在“后脫貧時代”筑牢脫貧基礎、延續脫貧的可持續性作借鑒。
產業扶貧是以縣域為范圍,以貧困地區特色資源稟賦為基礎,以穩定增收為目的,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為依托,以扶持政策為支撐的扶貧開發新舉措[1]。西洼村開展“公司+農戶”產業扶貧,規避傳統訂單農業劣勢,激發當地農戶參與產業發展活力,以“政府+村集體+企業”三級主體進行全面幫扶。
1.1.1 區位特征
西洼村地處涼山州安寧河谷西岸偏遠二半山區,在四川省主體功能區規劃上屬于攀西重點開發地區、省級層面重點開發區。地勢主要為陡峭山坡,土地固水能力較弱,雨季自然地理災害頻發,生態脆弱。民族構成上屬于純彝族貧困村落。全村合計41 戶貧困戶,共計206 名貧困人口,作為西昌市47 個定點扶貧貧困村之一,于2017年全部脫貧摘帽。
1.1.2 產業環境
宏觀政策:西洼村在產業片區上歸屬攀西蠶區,2011年《四川省“十二五”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規劃》《四川省繭絲綢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等文件提出推動促進產業集聚化發展與品牌建設,而后,《四川省蠶桑絲綢產業發展規劃綱要(2013—2022年)》提出構建多元化、多層次現代蠶桑絲綢產業鏈的要求,把作為“繭都”的涼山打造成為繭絲川滇黔三省交易中心。2020年,四川省以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抓手,提升“10 +3”產業體系競爭力和質量效益,川桑被列為十大重點培育特色產業之一,作為朝陽產業,蠶桑業具有廣闊市場前景。
微觀條件:2006年西洼村成為涼山州“春蠶計劃”首個實施試點村。桑樹種植首先體現生態效益優勢,為養蠶提供直接原料外,桑枝還可以作為燃燒物料節約用電成本;蠶桑產業本身具有的綠色化、低碳化特征,為發展循環經濟筑牢基礎。其次,蠶桑產業經濟效益優勢明顯,蠶繭經繅絲后經濟效益較高,蠶絲精深加工品在商品市場上占據高位。
1.2.1 訂單農業
通過“企業+農戶”的形式,二者之間締結委托代理關系,即“訂單農業”模式。銷售風險通過提前締結協議關系轉嫁給企業,如果農戶履約,企業能夠保證有穩定量貨源供應,企業履約則農戶收入能得到保障。長期來看,這種收購模式與訂單農業的結合對農戶的影響是正向的[2]。但有的學者認為,“公司+農戶”模式的一些實踐暴露出產銷脫節、企業侵占農戶收益、農戶主動違約、產品品質不可控等問題,最惡劣的表現為針對小農戶的“擠出效應”[3],甚至有學者提出訂單農業的違約率高達80%(劉鳳芹,2003),但如果是企業與農戶針對具有一定專用性的產品[4]簽訂長期、穩定的合約,利益方的違約率能大幅降低。
1.2.2 “保底收購+隨行就市”
“保底收購+隨行就市”是最優均衡模式。企業與農戶簽訂的協議會確定收購價格,如果當年市場價高于合同價,企業采用市場價格進行收購,反之,企業采用合同價格進行收購。這樣的合約模式讓企業承擔全部市場風險,對于農戶的守約具有很大程度的促進作用。公司對蠶農養殖的蠶繭進行保底收購的協議價格由當地政府根據當年國際市場生絲價格和養蠶情況制定,與市場價持平或者略高于市場價。引入政府定價的措施直接消除農戶的逆向選擇行為,提升蠶農對企業的信任度,促使合作更加緊密。
西昌市繭絲綢總公司作為當地蠶桑行業唯一的農工貿一體的龍頭企業,通過締結“公司+農戶”關系,結合“保底收購+隨行就市”模式開展蠶桑產業扶貧,脫貧成效顯著。蠶桑建設為當地支柱產業,對農戶的帶動性強,群眾擁護度較高,但在具體實踐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
2.1.1 將蠶桑產業培育成為支柱型產業
(1)標準化種養殖流程。
2016年該公司正式開展對西洼村的對口幫扶,建設培育優質桑園,確保桑葉品質。企業旗下自有省內四大原種場之一的蠶種場,自培自育優質蠶種實現源頭品控。修建統一化的蠶房并提供標準養蠶設備,選出當地農戶中所持有的桑園質量最好、擁有相對大規模桑田、飼育環境最優的幾家大戶,企業投資修建共育室,提高孵化質量。
(2)駐村工作隊全流程幫扶。
企業成立駐村工作隊細化幫扶措施對接到戶。栽桑、嫁接、驅蟲、養蠶、孵化、收肥、取繭全流程幫扶,并提供相關科技信息咨詢服務,確保每一戶蠶農掌握標準技術。
(3)定期外派培訓。
企業定期主導觀摩學習活動,組織企業負責人、當地農戶代表、村兩委工作人員前往云南、寧南等蠶桑產業較發達的地區進修,以農戶間的相互學習發揮帶動效應擴大蠶桑產業覆蓋面,發揮協同效應實現范圍經濟與規模經濟,促進帶動產業升級。
2.1.2 帶動脫貧作用明顯
養殖4 季蠶所需時間不到半年,剩余時間農戶可以外出務工、發展畜牧養殖,以多渠道獲取生計收入,成功實踐企業帶動大戶、大戶帶動小農戶,到2019年,桑園種植面積占西洼村耕地面積的68%。
2.1.3 主動深化產業發展
《西昌現代農業蠶桑種業園區建設規劃(2020—2021年)》(見圖1)提出,建立以蠶種場為核心區,包含西洼村的5 個村為原蠶基地,以產業定位精準化、產業發展生態化、招商體系專業化、園區政策個性化、基礎配套社區化、園區競爭平臺化等策略整合園區資源,提升園區競爭力,引導園區轉型升級,延伸產業鏈條,深化產業發展。

圖1 西昌現代農業蠶桑種業園區建設規劃
2.1.4 生態效益顯現
在環保問題上,桑樹固土,桑木可以作為蠶房保溫燃料或者養殖食用菌的容器,蠶沙在經過無害化處理后可成為營養高、污染低的生物農家肥,防治水土流失效果良好,產業呈現生態性發展的特征。
2.2.1 農企利益聯結機制松散
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主要表現在農戶享受企業前期投入的農業資產、固定資產,產中技術指導,產后保底價與市場價擇高付報酬,農戶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是供銷合作,參與主體與合作方式都比較單一,二者的利益聯結機制不夠緊密。
2.2.2 智慧農業發展程度低
蠶桑產業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在產業園區要內部統籌合理配置資源,在缺少年輕勞動力的情況下,在連片種植地區引入飛播技術,增添微耕機、除草機等設備,發展智慧農業,以一定的機械化釋放勞動力。
2.2.3 市場競爭力較弱
西洼村處在探索蠶?;氐某醪诫A段,蠶桑產業缺乏品牌建設,優質蠶絲的市場占有率較低,無法發揮“基地+品牌”優勢,市場核心競爭力較弱。
在農戶大范圍脫貧之后,剛脫貧摘帽的深度貧困地區的產業發展大多處于初級階段,農戶參與程度低,這是普遍現象。對于這類地區,探索后續產業幫扶機制與有效路徑是穩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措施。
從利益聯結本質上看,簡單的“公司+農戶”模式存在雙方利益沖突,使合作關系具有不穩定性[5]。引導農民自愿成立蠶桑合作社,以資金入股、建立基地、開展借貸業務等方式進行深度內嵌。采取按股分紅、優先雇工、社會保障等方式密切利益聯結,發揮合作社的聯農帶農作用,體現農民主體地位。
深化與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合作。聯合科研機構建立教學科研基地,將產業園區打造為“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新興園區。
強化與其他企業的合作,在技術、營銷、農戶帶動等方面深入學習,引入先進科技設備及專業人才,研究蠶絲精深加工技術,提升產品競爭力,增強市場風險抵御能力。
開展與村集體的合作。由村組帶動,鼓勵多種形式的土地使用權流轉,將那些農村閑置土地和經營管理不善、利用效益低的土地流轉到企業,促進農業資源向優勢龍頭企業聚集,發揮規模效應與范圍經濟,給農戶帶去更多發展利好。
企業在產業扶貧中充當聯結小農戶與市場之間的橋梁,在后續幫扶中,銷售端以品牌作支撐,創新特色培育技術,申請專利,申請桑茶、蠶絲等產品的注冊商標,大力推廣宣傳,拓寬銷售渠道,以品牌建設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