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尚鑫 王延松 陳忠藝 劉魯云 范浥春 郭亞光
(魯山縣蠶業局 河南平頂山 467300)
魯山縣是全國典型的一化性柞蠶主產區,也是河南省政府確定的柞蠶生產基地縣之一,素有“柞蠶之鄉”美稱。柞蠶生產作為我縣傳統“名特優”特色產業,一直是山區人民群眾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對增加農民養蠶收入、繁榮山區農村經濟和實現鄉村振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一年放養一季春柞蠶的生產管理模式,致使大量柞坡資源閑置。近年來,我縣雖然試驗示范推廣秋柞蠶養殖,但因對秋柞蠶收蟻日期掌握不適當(收蟻過早或過晚),使得小蠶期遭受早秋高溫危害,造成小蠶保苗率低,大蠶期受早霜凍害,造成蠶繭產量下降,再加上蠶期的蟲鳥危害及操作管理粗放等因素的影響,致使秋柞蠶產量低和效益不顯著,制約了我縣秋柞蠶的發展。為此,筆者結合近年來秋柞蠶放養的生產實踐,客觀分析了秋柞蠶生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措施。
魯山縣的秋柞蠶生產始于20 世紀六七十年代,由王莊柞蠶原種場采用人工感受長光照的方法,促使一化性滯育蛹解除滯育,感受自然變溫進行發蛾制種,然后收蟻上山飼養。但由于發蛾時間較長、羽化率低、出蠶過早等,導致了秋柞蠶放養成績較差,結果以失敗告終。進入21世紀后,隨著蠶繭市場規模不斷攀升,山區群眾養蠶積極性持續高漲,秋柞蠶養殖工作得到重新研究與開發。自2010年至今魯山縣蠶業局先后從遼寧、吉林引進二化性秋蠶種,并采用一化性種繭人工感光的辦法,在重點養蠶區域試驗示范推廣秋柞蠶養殖,共投放秋柞蠶種1 500 kg,產鮮柞蠶繭225 t,創蠶繭產值1 500 萬元,涉及全縣10 個鄉(鎮)辦事處,105 個養蠶村680 戶近2 000 余人,實現蠶農人均養蠶收入750 元,有力地推動全縣秋柞蠶生產的持續、快速發展。
無論是引進遼寧、吉林的二化性秋蠶種,還是采用一化性種繭人工感受長光照誘使蠶蛹發蛾制種的方法,獲取的秋柞蠶種子均在8月上旬收蟻,正好遇到早秋30 ℃以上的高溫天氣,極易造成蟻蠶傷熱受損。過去秋柞蠶放養失敗的主要原因就是收蟻過早,受高溫危害,造成蟻蠶損失嚴重,導致后期產量低下。
秋柞蠶放養過程正值蟲害、鳥害活動頻繁期,尤其是在處暑前后步行甲(河南俗稱臭蟲子)十分猖獗,其主要在中午11:00—15:00 和晚上19:00—21:00 活動頻繁,在柞墩上不停出沒,啃食柞蠶現象較為嚴重。據不完全統計,在步行甲活動頻繁期,平均每頭步行甲危害柞蠶高達30~50 頭。另外,各種鳥類還經常停留在柞墩上取食柞蠶,讓人防不勝防,這也增加了護場保苗工作難度,是造成小蠶保苗率低的主要因素之一。
我縣山區蠶農習慣于春柞蠶放養,而在飼養秋柞蠶時,由于養殖方法掌握不當,操作起來比較費時費力。主要表現在撒蠶時密度過大,移蠶轉場次數較多,通常從收蟻到蠶繭下山移蠶次數達5~6 次,既增加勞動強度,又極易損傷蠶體,增加了病原入侵感染的機會。目前小蠶集中飼養、大蠶稀放、迷霧消毒等省力化養蠶先進科技在生產實踐中推廣應用范圍小,實際操作時費工費力,勞動效率較低。
秋柞蠶生產是近年來在我縣進行區域性示范推廣應用的一項“短平快”致富產業項目。由于科學防病宣傳力度小,當地群眾重視程度不高,蠶農只重視蠶期的放養,而對蠶病消毒預防工作的認識還存在偏差。在飼養中發現個別病蠶也只是隨處亂丟,而病蠶污染的柞枝柞葉不做相應處置,容易導致蠶病的擴散和蔓延,給秋柞蠶穩產穩收埋下了隱患。
目前,我縣的秋柞蠶生產仍處于穩步發展上升期,年放養量及養殖規模還很小,秋柞蠶生產扶持政策相對較少,其中只規定了減免蠶農養蠶用種的費用,而對小蠶保苗設施、蠶場蠶座消毒器械、修剪伐坡的設備投入都沒有相應的扶持政策。這些設施的投入,增加了山區蠶農養蠶成本。再加上收獲的秋柞蠶繭市場價格較低,甚至個別繭絲綢企業存在壓級、壓價、壟斷蠶繭的經營行為,一定程度影響了山區蠶農的養蠶積極性,從而制約了全縣秋柞蠶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我縣根據近年來秋柞蠶生產實踐,逐步摸索出我縣秋柞蠶放養適宜收蟻日期是8月中旬(8月15日左右),淺山區適當偏遲,深山區適當偏早。過早或過晚收蟻,易造成蟻蠶受高溫危害或大蠶后期遭受霜凍影響。因此,在引進東北二化性蠶種時,可采用7~8 ℃低溫抑制蠶卵發育的方法,適時收蟻,避免蟻蠶遭受高溫危害。另外,根據人工感光的天數和制種所需的天數,利用倒推法向前推算70 天(8月15日收蟻),可得出一化性種繭感受長光照的時間應是6月5日,避免了收蟻過早或過晚現象的發生。
從蟻蠶上山開始,蠶農就會在柞園附近搭建臨時性帳篷,當地蠶農俗稱蠶庵。做到養蠶勞作與吃住管護不離柞園,隨時隨地驅逐鳥害,精心管理蠶苗,把蟲鳥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從而實現秋柞蠶穩產豐收。小蠶期由于撒蠶的面積小,便于采取措施進行管護。因此,可在柞園周圍搭建防鳥網或在蠶座四周扯上驅鳥閃光帶,避免鳥類危害,還應不定時地在柞園附近巡邏,看護好各齡的蠶苗。蟲害防治重點是防治步行甲,在步行甲危害高發期,用甲蟲散粉劑撒施柞墩四周,薄施一層環狀帶并依據步行甲活動規律及出沒特點對其及時捕殺,最大限度地降低步行甲危害。另外,也可通過扎草人、燃放鞭炮、吶喊等方法來防鳥驅鳥,做好柞園管護,保足保好蠶苗。
在我縣的重點養蠶鄉(鎮)科技示范村推廣應用小蠶室內育或室外大棚保護育的保苗措施,可有效地避免小蠶期遭受各種蟲害、鳥害,大大提高小蠶保苗率。同時,利用小蠶保護育措施,采用適熟柞葉,保持蠶體發育合理溫濕度,確保蠶兒發育正常、眠起整齊、蠶體活潑健康,提高柞蠶的抗病力和抗逆力。大蠶期,在撒蠶時必須稀放,保證每頭蠶都能取食到充足柞葉,達到良葉飽食,盡量少移,做到勤勻座。每移蠶一次,不僅增加繁重的勞動量,而且容易造成大蠶相互擠壓損傷,感染病原而引發蠶病。移蠶時要帶枝或者帶葉移,不可手抓光蠶,扯傷蠶體。選葉(芽)要適當,勤剪枝勤勻蠶,不能出現吃光枝、吃光墩現象。并在移蠶時做到“五不移”,即大風天不移、雨天不移、眠中不移、中午高溫時不移、外溫低時早晨不移。只有科學管理,精工細養,省力化操作,才能把秋柞蠶養好,實現秋柞蠶豐產豐收。
在蠶病防治上要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原則,要從蠶卵浴消、收蟻、小蠶保苗、大蠶飼養及蠶體蠶座等環節入手,認真做好卵面浴洗消毒,蟻蠶上山。蠶期生產管理及養蠶環節消毒工作是預防蠶病發生的一項重要防治措施。一是嚴格卵面消毒,用3%甲醛浸卵30 min,液溫保持23~25 ℃,然后用清水漂洗數次,至藥味脫去為止。消毒后的蠶卵(或產卵紙)放入凈卵室保管,嚴防卵面再次感染。二是收蟻要及時、安全、迅速,秋柞蠶蠶卵感光在早上5:00 開始進行,收蟻一般在早上6:00—8:00 操作,遇陰雨天可在室內進行,收蟻時邊收蟻邊上山撒蠶,利用紙卵收蟻的,應在前一天下午日落時把小塊紙卵放到柞墩五股叉部位,用別針固定在枝葉上,卵面向下,以防雨灌或日曬。三是注意淘汰遲眠遲起弱小蠶及感染的病蠶,應把病弱小蠶先用藥液浸泡再挖坑深埋,并將被污染的柞枝柞葉一同剪下,丟棄時應遠離養蠶場所。在1~3 齡期和4~5齡期,及時添食蠶病靈、蠶膿清、氯霉素等藥物,并利用0.5%漂白粉澄清液、2%石灰水進行葉面消毒。同時,要加強蠶期管理,精心飼養及時勻移,合理調節適熟柞葉,做到良葉飽食,使蠶膘肥體壯,實現秋柞蠶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升。
為了更好地發揮蠶業政策的支撐優勢,強力推進蠶業生產健康發展,我縣除了養蠶和蠶種補貼外,還對新建柞園、標準化養蠶基地、省力化養蠶設施、養蠶設備和消毒器械等投入適當進行補貼。尤其是對繭絲綢深加工企業實行了蠶繭保護價收購政策,即秋柞蠶繭每千克市場價為50元,低于50 元的,其差額部分由縣財政撥付專項資金對繭絲綢企業進行補貼。采取了農工貿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的柞蠶產業生產格局,健全完善了生產、銷售、服務融合的管理機制,有力地促進了我縣柞蠶產業高質量發展。同時,還將秋柞蠶生產納入特色農業保險范疇,增強柞蠶產業抗御市場風險的能力,把所有從事柞蠶生產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養殖農戶納入蠶業保險,其保險費用(柞蠶每千克640 元)全部由縣財政負擔。即使養殖農戶遭遇嚴重自然災害造成絕收,每戶蠶農仍然能夠得到每千克不低于4 000 元的經濟補償。這些政策的傾斜和扶持,從根本上保障了廣大蠶農的切身利益,進一步調動了山區農民養殖秋柞蠶的積極性,為全縣柞蠶生產的高效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