鋒 琳 姜 慶
(雅安職業技術學院 四川雅安 625000)
康養旅游并不是一種新生的事物。在“商、養、學、閑、情、奇”旅游六要素中,由“養”專門發展而來的旅游分支類型就是康養旅游,就我國而言,康養旅游目前仍被視作旅游產業體系中一個有待精心培育的新業態。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發展健康產業,支持康養旅游等健康服務的新業態,以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健康需求[1]。由此,中國各地興起了康養旅游基地建設的熱潮。從目前總體的發展布局來看,云貴川、長江三角洲、山東、長白山等地區的康養旅游產業已初具規模并形成了一定的地域特色,如云貴川的山林度假療養模式、山東的海濱療養模式、長白山的森林康養旅游模式等。上述地區的康養旅游開發多是采用基于風景名勝區而興建康養基地的方式,這種開發方式示范意義大,但在普及推廣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加上鄉村康養旅游開發目前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所以催生了文章的探究嘗試。
在鄉村發展康養旅游,前提是鄉村要具有整潔、優雅、美麗的生態環境[2]。在景色宜人、生態宜居的鄉村環境中建立的康養的旅游才能使游客對鄉村康養心生向往。因此,鄉村康養旅游業態培育和產業開發能加快鄉村的環境保護和景觀改造,從而助推美麗鄉村建設的前行步伐。
康養旅游業屬于朝陽產業,是全民健康服務體系中的一個特色產業分支,能為各個年齡階段的人群提供休閑與康養服務。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的指導方針,為我國各地發展康養旅游業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同時,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開發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將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康養旅游是健康中國戰略布局的重要一環,它將全民健康的保障領域由社區擴展到了更廣的領域,也讓老年人在傳統的居家養老之外有更多富有樂趣和獨特魅力的健康療養方式可供選擇,如康養旅游中專門為老年人推出的森林氧吧康養、溫泉療養、音樂康養、仙境度假康養、禪修康養等多樣化的康養保健項目。有計劃地開發鄉村康養資源,設計出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康養旅游項目,進而建立遍布城鄉的康養度假基地,從鄉村建設和生態旅游開發方面著手促進健康中國戰略布局的早日成形。
“老有所養”是中國理想社會愿景的基本目標訴求之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今天仍然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建設方向。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正在加速加深,預計到2025年,60 歲以上老年人將達到3 億,屆時中國將成為超老年型國家[3]。老年人對醫療服務需求量高,但單純依靠醫院、療養院等醫療護理機構,還并不能完全保障老年人的健康權益,這是因為老年群體中多數人所患的是慢性疾病,除了采取必要的醫療救治外,最需要的是長期照護、康復護理。因此,康養產業應運而生。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亦明確提出建立“醫養結合”的養老保障機制。開發鄉村康養旅游項目,正是要在醫療框架之外為“養”的實施提供有效的服務平臺。
鄉村康養旅游的興起順應了我國社會人民群眾對康養的基本訴求:老年人追求延年益壽,年輕人追求強身健體,身體虛弱者尋求康復保健,性格乖戾者尋求修身養性。這些需求都可以在康養旅游中獲得一定程度的滿足。康養已經成為我國各個年齡段人群的普遍訴求,不論健康人群、亞健康人群還是病患人群,都對康養旅游心生向往,充滿期待,這與新時期以來我國社會民眾面臨的健康危機有關。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社會的全面確立,城鎮化帶來城鄉人員流動的常態化,信息時代到來加劇了新舊就業方式的代謝,傳統與現代的并立,新舊體制的更替,我國社會進入了深刻的社會轉型期。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體制下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和條件,每個人都使出了渾身的解數,以應對急劇變化的社會現實。于是,各行各業都出現了由于生活壓力過大導致的亞健康人群,包括青少年學生、中青年職場人士,而處于身體下滑期的中老年人群則已進入各種慢性疾病的爆發期,他們對醫療康養的需求更為迫切。因此,中年人養生、老年人養老、青年人休閑三種健康需求匯集交織在一起,成為我國康養旅游開發的社會背景和基本依據。
與城鎮相比,鄉村保持著良好的生態環境,較少受到傳統工礦產業的污染,它擁有良田、原野、樹林、山川等自然景觀和優美的田園風光,擁有許多動人的民間傳說、傳奇故事和分散在各處的珍貴的歷史文化遺跡,這些都是開發康養旅游的有利條件。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鄉村最大的優勢[4],也是鄉村最為寶貴的財富,應當善加保護和合理利用,并通過產業經營的方式實現世代傳承。而康養旅游開發就是實現鄉村生態資源和文化資源世代傳承的產業措施之一。康養旅游的前期開發主體主要是地方產業規劃部門和部分企業,而最終的建設主體和受益主體則是鄉村的居民;發展康養旅游的實質是利用鄉村歷史遺留下來的生態資源優勢,通過多部門的協作對鄉村生態環境進行綜合治理,規劃設計鄉村的自然景觀,因地制宜布設康養服務項目,實現鄉村生態旅游與康養項目的結合。
根據《國家康養旅游示范基地(LB/T 051—2016)》中依托的規范性建設文件來看,康養旅游示范基地必須設在“旅游休閑示范城市”,空氣、水、土壤等生態環境質量必須符合國家標準,餐館、公共廁所、文化娛樂場所、游泳場所、無障礙設施等設施環境也要達到國家衛生標準。根據該文件對康養旅游的定義,康養旅游可劃分為環境康養、運動康養、膳食康養和文化康養四種類型。同時,文件中提到的康養旅游核心區和康養旅游依托區的劃分、產業聯動與融合的指導建議等[5],都為鄉村康養旅游的開發指明了方向。
發展鄉村康養旅游要根據地域特點和各村落的資源特色來設計旅游景觀,組織旅游線路,開發康養項目,衍生產業鏈條,實現“村村風景異”“寨寨康養殊”的多元化康業旅游發展格局,因地制宜培育出同一地域的多個鄉村康養旅游特色品牌。如依山而建的山村聚落可以利用山間林壑的清幽推出“山谷度假游”“森林呼吸游”“重陽登頂游”等康養項目;鄰水而建的水村聚落可以圍繞碧波清潭的水面做文章,發起“水榭觀魚”“潭影靜心”“水寨頤養”等康養項目;農業較發達地區的鄉村可以發展田園文化,推出賞花、品茶、采摘、耕種、垂釣、飼養、釀酒等以體驗農家生活苦樂為特色的長中短期“田園頤居”康養項目;具有特異地質地貌地方的鄉村可以開展適合年輕人特點的運動探險類康養旅游項目,如溶洞探秘、山谷尋幽、“履棧道”“攀天梯”等;鄉間寺廟、鄉村書館等機構可建立康養合作項目,開展避暑康養、身心療養、禪修靜養、讀書康養等休閑旅游度假項目供中老年人選擇。
人們對康養旅游抱有不同的訴求,大體上分為延年益壽、強身健體、修身養性、醫療保健、健康生活體驗和優秀文化體驗七種類型[6]。根據人們的多元化康養需求,在鄉村康養旅游開發中也應從全域的康養資源布局出發,采取多元化建設方針,因地制宜開發出主題各異的康養旅游基地,形成種類健全、功能互補的鄉村康養旅游發展格局。以浙江衢州“桃源七里”農家樂集聚區的規劃為例,該區域利用森林地帶開發了森林日光浴、高山養吧等環境康養類項目,利用山地、峽谷等地貌資源開發出山地探險、養生休閑步道等休閑體育項目,利用高山果蔬基地,開展集生態觀光、農事體驗、采購生態保健食品等為一體的膳食康養旅游類項目,利用衢州“南孔圣地”的影響力,結合當地的歷史文化和風俗民情,建立了“博士村”“少數民族村”,修建了村史館、紅色歷史館等一批文化設施,舉辦了“粽香文化節”“鄉村音樂節”等文化活動,這些都為開展鄉村文化康養奠定了基礎[7]。
在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在美麗中國、健康中國戰略規劃下,我國鄉村具有的生態優勢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一步得到加強,“美麗鄉村”正逐步變為現實。在生態日趨良好的發展境遇下,人們對生命健康和生活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引發了我國各地鄉村康養旅游開發的熱潮。康養旅游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一種綠色產業新形態,必將隨著我國農村生態產業布局的完成和生態產業鏈條的完善而煥發出更加迷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