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娟
(貴州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貴州貴陽 550025)
自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來[1],我國把農村發展納入整個現代化進程,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視為重大戰略性舉措全面實施。而發展鄉村旅游產業作為促進民族地區經濟良性循環、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實現農民脫貧增收、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方式和途徑[2],高度契合了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在要求。在此背景下,我國國務院和發改委相繼多次提出要“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推進特色觀光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這些重要的宏觀政策相繼發布,為我國鄉村旅游產業創造了發展機遇,也對鄉村旅游發展提出了更高層的要求。
鄉村旅游是以農村的美麗自然風光和各種文化民俗活動為主要旅游吸引物,可以滿足旅游者娛樂、求知和回歸自然等多種需求的一種新型生態文化旅游方式[3]。鄉村旅游不僅可以推動農村現代化建設,還可以促進農民脫貧增收、鄉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城鄉統籌等。目前,在黨和國家相關宏觀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勢頭迅猛,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國鄉村旅游發展也同樣面臨著環境惡化、文化受損、同質競爭、設置落后、人才短缺、經營不善等現實困境[4]。因此,文章將致力尋求破解之法,找到可能限制我國鄉村旅游產業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提出與之相對應的發展策略,以期擴大鄉村旅游業在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就業惠民和城鄉統籌等各個方面的積極作用。
我國于20 世紀80年代開始發展鄉村旅游,隨著近年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得到快速繁榮發展,帶動了一批又一批的落后地區脫貧致富。近年來,鄉村休閑游正在成為一股新潮流,成為廣受游客喜愛的旅游方式,成為當下我國旅游開發的主要方向。根據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已有9 萬多個村開展鄉村旅游活動[5]。2016年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游客近21 億人次,營業收入超過5 700 億元。2019年,全國鄉村旅游共30.9 億人次,占國內旅游總人次一半以上。縱觀現在的文旅市場,經過四十多年的持續發展,我國鄉村旅游行業已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
目前我國對發展鄉村旅游的基礎設施投入有限,鄉村旅游發展受到嚴重阻礙。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景區道路交通建設,鄉村旅游景區多數處于欠發達地區,這些地區的可進入性低,鄉村公路通行不便,常常造成交通擁堵,十分影響游客體驗;除此之外,接待設施也相對落后,鄉村的住宿條件簡陋、飲食衛生不佳,有的地區甚至沒有整潔的廁所,給游客留下臟、亂、差的印象,只能吸引游客到來,不能留下游客久駐,因此,鄉村旅游無法得到深入發展,更無法發揮鄉村旅游產業的扶貧效應。
很多景區在經濟利益的雙重驅使下,不顧及鄉村生態環境的現實承載力,肆意拆建、占用土地,過度開發,嚴重破壞了鄉村原始生態環境與自然文化景觀;同時,旅游景區人數的不斷增加也會逐漸超過景區生態的真正承載力,打破生態平衡,影響景區原有動植物的生存;此外,旅游景區交通工具行駛產生的汽車尾氣、游客的不文明行為和商家隨意堆放、傾倒、填埋垃圾也對旅游景區及其周邊自然生態環境造成危害,長此以往,鄉村旅游最終將逐漸失去對游客的強大吸引力。
隨著現在鄉村改造的趨勢,有很多方案不顧地方特質,生搬硬套其他地區的成熟案例,導致我國鄉村旅游產品同質化嚴重。很多地方還未找到自身特點便開始盲目跟風,模仿其他景區的設計,開發不適合當地的旅游項目,造成眾多景點千篇一律的情況;還有的景區未能將地方人文情懷和民俗特征結合在一起,局限于地方自然資源的淺層結合,忽視了文化對于鄉村旅游建設的重要作用,使得項目設計缺乏新意,旅游產品生命力不強,容易造成游客審美疲勞。
當前我國鄉村旅游行業還未形成統一的規范,各地景區服務質量參差不齊;許多項目缺乏科學的管理機制,沒有系統的運營發展規劃,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鄉村旅游商品價格機制不完善,地攤售賣情況較為常見,定價隨意,沒有實行規范化管理和標準化經營。
旅游服務是對從業人員專業技能有著較高要求的職業,從業人員不僅需要具備勤奮敬業的精神素質和善于溝通協調的能力,還需要具備文化、美學、心理學等知識信息。但我國大部分鄉村旅游從業者是景區周邊的村民,他們不僅受教育程度較低,其中大多數人沒有旅行經歷,甚至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崗前培訓,因此,從業人員的服務意識和專業素質低下,無法滿足當下游客對該行業的要求。同時,雖然村民了解地方文化精髓與根源,但礙于文化水平,無法很好地將其表達出來。旅游服務業難以吸引地方受教育程度高的居民參與其中,人才匱乏。
完善景區內外交通體系。不斷提升旅游景區可進入性,修建景區公路、拓寬路面,減少外地游客在前往景區路途中所需要花費的通行時間,不斷升級改善景區內部交通條件,改造景區內游步道、觀光車、停車場等配套交通設施;提高經營場地的基礎設施水平,設立保安室、醫務室,并充分考慮老弱病殘等特殊人士需求,設立兒童母嬰看護室、殘疾人活動通道;結合景區特色,修建一批可以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的特色餐館和商務酒店,提升景區整體的服務質量,改善鄉村旅游景區留不住游客的行業現狀。
生態是永恒的經濟,只有遵循生態文明的自然規律,秉持綠色發展理念,才能合理化解決旅游資源開發與生態自然保護之間的矛盾。開展鄉村環境的治理工作,修復現有鄉村旅游景區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應當循序漸進、合理適度進行后續旅游開發,堅守生態紅線;倡導游客文明出行,在景區合理添設文明旅游的標示標牌,加強引導教育,提醒游客規范自身行為;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旅游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如盡量采用節能環保的產品,集中統一處理旅游活動產生的垃圾,提高污水和垃圾無害化處理水平。
推動鄉村旅游發展,要因地制宜,立足實際情況,深挖地方文化資源,找準定位,特色發展,才能保證在眾多景區之中脫穎而出。不同地區有著獨特的自然稟賦、文化稟賦,異質的自然文化資源是鄉村旅游的核心吸引物。在發展建設旅游景區時還應更加注重地方民風民俗的綜合展現,豐富地方鄉村旅游業的產品和服務形式,將民族特色、歷史記憶和文化脈絡與現代旅游需求有機結合起來,更好地展現鄉村風貌,實現鄉村振興的使命。
聚焦旅游痛點,強化監管力度。加強對景區服務質量、消防、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監督檢查,對發現的問題應當限期進行整改,對于逾期未改、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力的,嚴格按照法律法規進行處罰;創新旅游行業監管服務體系,重視游客滿意度,將服務質量放在重要位置,為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在食、住、行、游、購、娛等各方面不斷提高我國鄉村旅游綜合服務水平,努力創設建成一批讓廣大游客更加滿意的合格鄉村旅游休閑度假景區。
加強鄉村旅游從業人員教育培訓與管理,從游客需求出發,全面提升服務質量。加強與旅游研究實訓基地及我國高等院校旅游學院的合作,借助專業師資力量,開展鄉村旅游人才培養工作,通過高校專業人才培訓,為社會輸送專業人才,壯大我國鄉村旅游行業人才隊伍;定期舉辦各類從業人員旅游服務技能大賽,設置合理的獎勵,鼓勵從業人員參賽,調動從業人員學習專業技能的積極性,通過賽事增強服務意識和提升專業素質;舉辦表彰大會,評選表彰一批為行業內帶來良性示范效應的先進從業人員、優質景區與良心企業等,擴大示范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