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康富 朱廣博 梁 朝 王勁松 李付伸 郭東強
(1.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有維都林場 廣西來賓 546100;2.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科學研究院 廣西南寧 530002)
桉樹(Eucalyptus),又稱尤加利樹,是桃金娘科、桉屬植物的統稱,是我國熱帶、亞熱帶地區的主要用材樹種,也是世界上著名的三大速生樹種和最有價值的闊葉樹種之一[1]。近十年來,廣西桉樹種植的面積越來越大,實施科學撫育是提高桉樹人工林生長量的重要措施,特別是桉樹幼林的撫育管理顯得尤為重要[2]。本試驗設計3 種不同的撫育模式處理,研究其對尾巨桉幼林樹高、胸徑及成活率的影響,為桉樹造林經營管護提供參考。
試驗地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合山市思練鎮石龍村,系維都林場場外租地造林,于2017年5月采取全墾整地植苗,株行距為2 m×3 m,造林苗木為尾巨桉無性系DH32 -29 。林地土壤為砂巖、砂頁巖發育而成的磚紅性紅壤(赤紅壤)。
試驗采取隨機區組試驗設計方法,選擇地形及長勢相同或相近的林分設置A、B、C 共3 個處理,3 個重復(表1),每個處理小區試驗面積不少于1 200 m2,其中處理A、處理B 先后采取全砍雜撫育,將林地內的藤類、雜草、雜灌、雜木全部砍倒,處理C 為對照處理不撫育。分別在各個試驗小區內,根據地形隨機設置上、中、下坡3 個固定調查樣地,每個調查樣地為20 m×20 m,并進行每木檢尺和掛牌。

表1 試驗設計表
除按表1 實施不同撫育措施外,3 個處理的其他經營管護措施一致。2017—2018年每年追肥各1 次,采用華沃特有機-無機復混肥,總養分含量為35%(N、P、K 含量為15%、8%、12%),用量為500 g/株。第一次測定時間為2017年11月底,第二次測定時間為2018年11月底,按照每木檢尺法分別對各處理小區調查樣地林木的樹高、胸徑、成活率等因子進行測定。
采取SPSS 19.0 軟件對各處理組的樹高、胸徑及成活率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比較各生長指標在顯著性水平P=0.05 間的差異,并進行鄧肯多重比較。

表2 不同撫育模式處理對尾巨桉幼林生長的影響

續表2 不同撫育模式處理對尾巨桉幼林生長的影響
由表2 可知,0.5 a 齡時,處理A、處理B、處理C 的林木平均樹高分別為483 cm、436 cm、261 cm;標準差分別為59.2、88.7、117.3;變動系數分別為12.3%、20.3%、44.9%;成活率分別為98%、94%、86%。說明尾巨桉實施撫育后,其0.5 a 齡林木平均樹高、成活率均表現為處理A>處理B>處理C,且均達顯著性差異;標準差及變動系數均表現為處理A<處理B<處理C,表明處理A 的林木植株間差異最小,處理B 其次,處理C 林木植株間差異分化大。說明實施正常撫育(處理A)可縮小林木植株間的生長差異,且其平均樹高比延遲撫育、不撫育的林木分別高10.7%、85.1%,平均成活率分別高4.2%、14.0%。
由表2 可知,1.5 a 齡時,處理A、處理B、處理C 的林木平均胸徑分別為7.8cm、6.1cm、3.2cm,標準差分別為0.53、0.78、0.97,變動系數分別為6.8%、12.8%、30%;平均樹高分別為851 cm、715 cm、412 cm,標準差分別為62.1、82.3、98.3,變動系數分別為7.3%、11.5%、23.9%;保存率分別為96%、92%、79%。說明尾巨桉實施撫育后,其1.5 a 齡林木平均胸徑、平均樹高及保存率均表現為處理A>處理B>處理C,且均達顯著性差異;標準差及變動系數均表現為處理A<處理B<處理C。說明1.5 a 齡時處理A 的林木各項生長指標最優,植株間差異最小,處理B 其次,處理C 林木植株間差異分化大;處理A 的林木平均胸徑比延遲撫育、不撫育的林木分別高27.8%、143.8%,平均樹高分別高19.0%、106.6%,平均保存率分別高4.3%、21.5%。
(1)尾巨桉造林后實施及時撫育,其林木平均樹高(胸徑)、成活率(保存率)均要顯著優于延遲撫育及不撫育的林木。說明強陽性桉樹生長需要充足的陽光與養分,雜草雜灌的生長一方面與桉樹幼苗搶占土壤養分與水分,抑制尾巨桉人工林的生長[3];另一方面過多的雜草雜灌會降低林地的透光度,影響幼樹的正常光合作用,不利于幼樹生長,而經過撫育后的林地,其雜草以凋落物的形式將養分歸還土壤,有利于尾巨桉人工林的生長[4-5]。
(2)實施正常撫育后的林木,其樹高(胸徑)生長變動系數均小于延遲撫育和不實施撫育的林木,說明推遲撫育、不實施撫育的林木在樹高、胸徑生長上株與株之間的分化大,及時撫育管理的株與株之間的分化小,這與黃平華[6]研究實施正常撫育后的桉樹幼林相比,推遲撫育及不撫育的林木其樹高和胸徑的變動系數小、株與株之間的分化也小的結論一致。由此可以證明,強陽性的桉樹需要及時進行撫育管理,否則導致林木生長分化大。
(3)本試驗表述的正常撫育時間是造林后1 個月,即雜草多影響林木生長初就開始實施撫育。如果要推廣至其他林地,需按實際林地林木生長情況判定正常撫育時間及撫育次數。
(4)本試驗僅針對不同撫育模式下尾巨桉幼林生長的差異性研究,尚未結合施肥處理一并進行研究,若針對不同施肥及撫育處理對尾巨桉幼林生長的影響探討,將具有更大實際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