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湘林 陸小娟 趙志強
結腸癌近年來在我國臨床發病率呈現明顯上升趨勢,且死亡率較高?,F階段外科手術切除是對右半結腸癌患者進行治療的主要措施,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的應用可實現充分清除淋巴結,并且可更好改善預后。近年來微創技術迅速發展也為結腸癌患者的微創治療奠定了基礎,常規2D 腹腔鏡根治術的應用中具備手術創傷小及術后恢復快等諸多優點,在臨床中應用相對廣泛,且療效確切,具有較高的安全性。然而隨著臨床應用的不斷擴展,發現該術式的應用仍具有局限性,如立體感及分辨力相對較低[1]。近年來,3D 腹腔鏡根治術的應用則可有效彌補2D 腹腔鏡根治術的應用缺陷,如顯著提升術中視野分辨率及立體感,同時進一步填補了傳統2D 腹腔鏡根治術應用中平面成像的缺陷。本文將進一步分析3D 腹腔鏡根治術治療右半結腸癌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 月~2020年8 月本院74 例右半結腸癌患者,依據手術方案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7 例。觀察組男22 例,女15 例:年齡36~76 歲,平均年齡(52.3±8.5)歲;TNM Ⅰ期11 例,Ⅱ期15 例,Ⅲ期11 例。對照組男21 例,女16 例:年齡35~78 歲,平均年齡(52.4±8.8)歲;TNM Ⅰ期10 例,Ⅱ期16 例,Ⅲ期11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的外科手術均由同一組手術醫生、麻醉醫生完成,術中操作方法均完全相同,患者術中體位均為仰臥位,并呈現頭高足低體位,進行常規氣管插管以及常規全身麻醉。對照組患者行2D 腹腔鏡根治術治療,術中設備為2D高清腹腔鏡系統及超聲刀。觀察組行3D 腹腔鏡根治術治療,術中應用3D 腹腔鏡系統、超聲刀,在手術室設備放置、術者站位、Trocar和建立二氧化碳氣腹等相關操作均同對照組。手術具體操作:在患者十二指腸和腸系膜的交界處探尋回結腸動靜脈,并將患者回結腸血管的投影點作為操作初始點,通過超聲刀將腸系膜切開,明確Toldt 間隙,并順該間隙逐步朝外側利用超聲刀實施銳性和鈍性分離。掀起十二指腸部的前筋膜,再將腸系膜靜脈作為操作主線,并進行向上游離,之后在根部雙重結扎回結腸血管、中結腸動脈右支以及右結腸血管等,再以超聲刀切除右側大網膜,之后持續游離,切除全結腸系膜。患者于腹腔鏡輔助下進行淋巴結清掃及腫瘤病灶切除操作后經由腹壁小切口與體外進行消化道重建。
1.3 觀察指標 ①對比兩組圍手術期指標,包括手術時間、失血量、術中淋巴結清掃數量、住院時間及住院花費。②統計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腸梗阻、吻合口瘺、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及切口感染。③對比兩組患者手術前及手術后72 h 炎性反應指標,包括CRP、WBC。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圍手術期指標對比 兩組術中淋巴結清掃數量及住院花費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失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5.41%,低于對照組的21.6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手術前后炎性反應指標對比 術前,兩組CRP、WBC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72 h,觀察組CRP、WBC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圍手術期指標對比()

表1 兩組圍手術期指標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表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n(%)]
表3 兩組手術前后炎性反應指標對比()

表3 兩組手術前后炎性反應指標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腹腔鏡結腸癌切除術在臨床中的應用歷史悠久,在結直腸手術中具有十分廣泛的應用。以往腹腔鏡手術通常是在2D 腹腔鏡設備的輔助下進行操作完成的,然而在2D 腹腔鏡的應用中所提供的手術視野屬于平面圖像,因此欠缺良好的立體感,在進行手術操作的過程中術者往往不易進行準確的判斷[2]。而通過應用3D 腹腔鏡設備則可有效改善術中操作視野,具有的空間分辨率立體感,同時深度感進一步增加,有利于彌補2D 腹腔鏡設備應用中的缺陷性,特別是在對血管進行游離操作時圖像更為清晰,這對于提高手術操作的精準性以及改善手術準確率均具有重要作用[3,4]。3D腹腔鏡根治術的手術適應證與傳統2D 腹腔鏡一致,同時操作步驟一致,僅在器械設備方面顯著提升[5]。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術中淋巴結清掃數量及住院花費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失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提示,3D 腹腔鏡根治術的應用能夠達到與傳統2D 腹腔鏡同等的治療效果,同時可縮短術后康復時間。
3D 腹腔鏡根治術的運用是在傳統2D 腹腔鏡手術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了優化。在常規腹腔鏡手術操作中往往術者需要結合既往操作經驗對患者臟器相關解剖結構進行判斷,然而對于初學者往往缺乏良好的立體思維,所以在手術操作中需要借助手術器械觸碰相應組織,進而實現對解剖位置的進一步判斷,在此過程中可能產生副損傷影響患者術后康復,增加了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風險[6-8]。3D 腹腔鏡設備的應用則能夠幫助外科醫生更好的感覺術中視野,提升了視野深度,同時可更加明確辨別局部組織的情況和間隙,這對于提升手術操作中視野的深度感及立體感至關重要[9,10]。尤其是對復雜血管進行解剖操作的過程中能夠極大提升操作精準度,有利于避免對血管組織和神經等造成的損傷,因此可有效提升手術操作的精準性和安全性[11,12]。本次研究中進一步對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及手術前后炎性反應指標進行了對比,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5.41%,低于對照組的21.6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前,兩組CRP、WBC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72 h,觀察組CRP、WBC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表明與傳統2D 腹腔鏡根治術比較,采用3D 腹腔鏡根治術能夠更好的降低右半結腸癌患者手術治療中的創傷性,同時可預防術后并發癥,也有利于降低機體炎性反應,這對于加快患者術后康復進程以及提升手術整體療效等意義重大。
綜上所述,對于右半結腸癌患者實施3D 腹腔鏡根治術可獲得滿意療效,有利于降低手術創傷并可有效預防術后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