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蘭
子宮肌瘤是婦科常見良性腫瘤之一,與雌激素、生活不規律等多種因素有關,由子宮平滑肌細胞增生所致,多發于30~50 歲婦女中,多數患者在早期無明顯癥狀表現,即無癥狀子宮肌瘤,患者較難通過自身感覺發現,主要是通過健康體檢診出[1]。嚴重子宮肌瘤也會影響患者機體狀況,影響妊娠,造成腹部墜痛等,因此進行定期健康體檢尤為重要,深入探究體檢中有效診斷方法也具有重要價值。相關研究也指出,健康體檢中B 超具有優質診斷價值,診斷有效率、特異度和敏感度較高,應用價值較高[2]。故本文選取2682 例健康女性體檢者作為研究對象,以探究B 超在無癥狀肌瘤患者中的檢查效果和應用價值,為臨床子宮肌瘤診斷提供經驗和參考,現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5 月~2020年9 月在本院進行體檢的2682 例健康女性納入本研究實驗。納入標準:①基本資料完整,無腹痛、腹部壓迫、月經異常等明顯癥狀表現者;②同意進行健康體檢,并配合B 超檢查,已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③精神狀態良好,認知和語言能力正常,依從性良好者;④本研究已通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排除標準:①排除拒絕本研究或依從性較差者;②排除合并嚴重精神疾病者;③排除合并嚴重器質性疾病者;④排除合并惡性腫瘤疾病者;⑤排除處于妊娠或哺乳期者。2682 例健康女性年齡22~58 歲,平均年齡(39.86±6.35)歲;22~35 歲826 例,36~45 歲1358 例,46~58 歲498 例。
1.2 方法 所有女性均行經腹部B 超檢查,設備選用Philips HD7 型多普勒超聲診斷儀以及Philips ie33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系統,檢查前叮囑受檢者需飲500 ml左右水,讓膀胱處于充盈狀態,檢查時取仰臥位,調節探頭頻率為3.5~5.0 MHz,自恥骨開始掃描,分別行縱向、橫向、斜面掃查,詳細觀察子宮是否出現子宮肌瘤,并記錄子宮厚度、病灶大小、位置、數量等信息,分析檢查結果。對于B 超診斷子宮肌瘤者檢查后均予以病理學檢查。
1.3 觀察指標 以病理學診斷結果作為“金標準”,分析B 超檢查的診斷結果,根據診斷結果判斷子宮肌瘤類型,并分析子宮肌瘤的B 超圖像表現。
2.1 B 超診斷結果 2682 例女性中,B 超共檢查出72 例(2.68%)無癥狀子宮肌瘤患者。病理學診斷結果:無癥狀子宮肌瘤患者71 例。B 超檢查診斷符合率為98.61%(71/72),誤診率為1.39%(1/72),特異度為0(0/1),敏感度為100.00%(71/71)。見表1。

表1 B 超診斷結果 (n)
2.2 B 超檢查對子宮肌瘤類型的診斷結果 B 超檢出的72 例患中,年齡22~35 歲19 例(26.39%),36~45 歲39 例(54.17%),46~58 歲14 例(19.44%);檢出漿膜下肌瘤15 例(20.83%),肌壁間肌瘤44 例(61.11%),黏膜下肌瘤13例(18.06%);其中病灶直徑<5 cm 38例(52.78%),病灶直徑5~9 cm 26 例(36.11%),病灶直徑>9 cm 8 例(11.11%)。見表2。

表2 B 超檢查結果情況[n(%)]
2.3 子宮肌瘤的B 超圖像表現 超聲圖像顯示,72 例患者均存在宮內回聲改變,子宮存在不同程度不規則增大,肌壁回聲不均勻,相比正常回聲有明顯降低,子宮壁存在邊界清晰低回聲結節;漿膜下肌瘤聲像表現為宮腔外存在向外突出的圓形低回聲團;黏膜下肌瘤表現為宮腔內低回聲團,內膜下存在低回聲結節,部分患者存在實性占位,病灶突入宮腔,呈宮腔分離征;肌壁間肌瘤表現為不均勻低回聲,包膜完整,肌層回聲彌漫性增強,瘤體與宮壁正常肌層間界限清晰,周圍顯示環狀彩色血流信號。
子宮肌瘤是中年女性發病率較高的良性腫瘤,其主要由患者遺傳、性激素水平等引起子宮平滑肌細胞增殖所致,與患者年齡、生活習慣、肥胖等有密切關系,且在疾病早期一般無明顯癥狀表現,隨著病情延長,可能影響患者正常生理功能,因此盡早進行診斷和治療尤為重要[3]。臨床對于子宮肌瘤檢查方法較多,包括磁共振成像(MRI)、宮腔鏡檢查、腹腔鏡檢查和超聲檢查等。MRI 檢查雖然可有效診斷子宮肌瘤,清晰觀察病灶的位置、直徑、數量等,對于鑒別子宮腺肌癥等相關疾病也有重要意義,但是其費用較高,不適用于體檢中,主要被用于子宮肌瘤手術前病灶情況確定,輔助手術治療。而腹腔鏡和宮腔鏡主要是通過觀察子宮腔內情況,判斷有無肌瘤出現或病灶情況,同時可在鏡下進行活檢,以有效判斷病灶病理性情況,但是其要求較高[4]。
隨著彩色多普勒超聲在醫用設備中的不斷發展、技術的不斷創新,其有著先進的成像、測量和量化技術,對患者的掃描會形成彩色多普勒超聲血流圖像,進行B 超掃描檢查可得到高清晰度聲像,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各個領域的檢查中。B 超也是婦科檢查中的重要檢查方法之一,主要用于胎兒和子宮檢查等,在子宮肌瘤中也有明顯的診斷效果,其可準確詳細觀察子宮大小、形狀等,可清晰觀察變化情況和周圍血流情況,以有效判斷病變情況[5]。相比MRI 及宮腔鏡下活檢等檢查,B 超檢查在體檢和早期診斷中具有更有優勢的應用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費用較低,經濟性較高,患者接受率高;②檢查方便快捷,對患者機體要求較低,隨時可進行檢查;③檢查有效率較高,具有較高敏感性,可有效區別類似疾病;④超聲圖像較為清晰,可全面觀察子宮肌瘤聲像特征,適用于常規健康體檢中[6-9]。
目前國內對于子宮肌瘤的研究也較為深入,研究主題包括發病原因、診斷方法和治療方法等,這也為臨床相關研究的開展提供了參考和支持。如申燕偉等[10]的研究通過回歸分析159 例患者的臨床資料發現,子宮肌瘤主要與流產次數、婦科感染、年齡、乳腺增生等有密切關系,因此具有上述情況者尤其要注重日常體檢。相關研究也指出,對子宮肌瘤進行B 超檢查也有多種途徑,且效果不同。如徐曉莉[11]在其研究中選取了86 例患者進行分組研究,分別行經腹部B 超和經陰道B 超檢查,通過對比兩組患者的診斷結果發現,經陰道超聲檢查清晰度更高,診斷有效率也顯著高于常規腹部超聲,并指出常規腹部超聲雖然應用廣泛,具有一定安全性和診斷有效率,但是需要患者保持膀胱充盈狀態,結果可能受肥胖等因素影響,而經陰道超聲檢查不僅具有較高安全性,所提供聲像更為清晰優質,有助于確定疾病情況,診斷價值較高,可作為有效的臨床檢查方法。此外,B 超不僅可以作為無癥狀子宮肌瘤的檢查診斷方法,還具有輔助治療作用。如劉紅[12]在其報告文獻中指出,在B 超介入輔助下進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可有助于手術準確進行,提高手術效果,同時可以降低對周圍正常組織、血管的損傷,從而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和復發率,B 超檢查和輔助治療應用價值較高。
本研究結果顯示,2682 例女性中,B 超共檢查出72 例(2.68%)無癥狀子宮肌瘤患者。病理學診斷結果:無癥狀子宮肌瘤患者71 例。B 超檢查診斷符合率為98.61%(71/72),誤診率為1.39%(1/72),特異度為0(0/1),敏感度為100.00%(71/71)。72 例B 超檢出者中漿膜下肌瘤15 例(20.83%),肌壁間肌瘤44 例(61.11%),黏膜下肌瘤13 例(18.06%);其中病灶直徑<5 cm 38 例(52.78%),病灶直徑5~9 cm 26 例(36.11%),病灶直徑>9 cm 8 例(11.11%)。超聲圖像顯示72 例患者均存在宮內回聲改變,子宮存在不同程度不規則增大,肌壁回聲不均勻,相比正常回聲有明顯降低,子宮壁存在邊界清晰低回聲結節。本研究通過對2682 例女性體檢結果分析發現,B 超檢查可通過觀察聲像特點,分析子宮壁情況,準確觀察有無子宮肌瘤出現,可有效觀察病灶直徑大小、出現位置,對于子宮肌瘤類型也可有效判斷,對比病理學檢查結果發現,B 超檢查的符合率與病理學無明顯差異,具有較高特異性和敏感性,診斷價值較高,可有效診斷出無癥狀子宮肌瘤,有利于及早開展治療。同時通過B 超檢查結果分析發現,無癥狀子宮肌瘤主要發生于35~45 歲女性中,占比達54.17%,多數患者病灶直徑較小(<5 cm),以肌壁間肌瘤為主,表明診斷發現較早,處于疾病早期,因此在35~45 歲婦女中子宮肌瘤發病率較高,需要定期進行健康體檢,尤其是B 超檢查,有利于在疾病早期就進行診治,以保證患者生命健康安全。
綜上所述,B 超可提供優質聲像,檢查方便快捷,可有效診斷無癥狀子宮肌瘤,對于觀察判斷子宮肌瘤類型等也有重要作用,可作為臨床檢查或健康體檢中的有效檢查方式,診斷效果明顯,安全性較高,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