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文
新生兒敗血癥是指病原體侵入新生兒體內,并在血液中生長繁殖,從而引發的全身炎癥性反應綜合征,主要臨床表現為反應差、嗜睡、少哭、少食、少動、發熱、黃疸、皮膚黏膜斑點、肝脾腫大等[1]。若患兒未及時進行治療,隨病情不斷進展,會引起神經系統損害,對患兒的健康生長不利[2]。目前臨床上治療此疾病常采用抗菌、支持和藥物治療,不同治療方法其臨床效果也不同。以往的傳統藥物治療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的黃疸和肝脾腫大情況,但服藥后易產生副作用,且療效不理想。萬古霉素是一種糖肽類抗生素,對治療新生兒敗血癥有很好的效果。因此,本文選取2019年6 月~2020年6 月本院收治的62 例新生兒敗血癥患兒,分析萬古霉素治療新生兒敗血癥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6 月~2020年6 月本院收治的62 例新生兒敗血癥患兒,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參比組和實驗組,各31 例。參比組患兒男17 例,女14 例;年齡4~26 d,平均年齡(15.03±3.75)d;出生體重2.50~4.30 kg,平均出生體重(3.42±0.77)kg。實驗組患兒男16 例,女15 例;年齡5~27 d,平均年齡(15.89±4.10)d;出生體重2.54~4.33 kg,平均出生體重(3.44±0.72)kg。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出生體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依照中華醫學會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制定的有關新生兒敗血癥的臨床診斷標準:①血培養或無菌體腔內培養出致病菌;②若血培養出條件致病菌,則需與另份血或無菌體腔內培養出同種菌;③存在黃疸、肝脾腫大、出血傾向、休克表現等臨床表現。符合任一條即可確診。納入標準:符合新生兒敗血癥臨床診斷標準患兒;年齡≤28 d 患兒;家屬簽訂協議患兒;能配合臨床治療患兒。排除標準:不符合新生兒敗血癥臨床診斷標準患兒;進行研究前3 d內使用萬古霉素患兒;對治療藥物中任何成分過敏患兒;存在免疫功能缺陷患兒;有重大疾病患兒;治療依從性差患兒。
1.2 方法 參比組患兒給予傳統藥物治療,具體給藥方案:注射用頭孢硫脒(山東羅欣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8159,規格:0.5 g)以0.1 g/kg進行計算給藥,2 次/d 靜脈滴注,連續給藥7 d。實驗組患兒給予萬古霉素治療,具體給藥方案:注射用鹽酸萬古霉素(浙江海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4268,規格:0.5 g)以10 mg/kg 進行計算給藥,若患兒出生時間≤7 d 患兒,2 次/d 靜脈滴注,若出生時間≥7 d 患兒,3 次/d 靜脈滴注,連續給藥7 d。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對比觀察兩組患兒治療后的免疫指標、炎性指標、臨床療效及副作用發生率。免疫指標包括IgM、白細胞介素-2、IgG。炎性指標包括血沉、降鈣素原、C 反應蛋白。療效判定標準:顯效:經過治療后患兒的黃疸、肝脾腫大等癥狀得到明顯改善;有效:經過治療后患兒的黃疸、肝脾腫大等癥狀有一定程度好轉;無效:經過治療后患兒的黃疸、肝脾腫大等癥狀未得到明顯改善,甚至加重[3]。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副反應包括嘔吐、皮疹、肝腎損傷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治療后免疫指標對比 實驗組IgM、白細胞介素-2 水平均低于參比組,IgG 水平高于參比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后免疫指標對比()

表1 兩組患兒治療后免疫指標對比()
注:與參比組對比,aP<0.05
2.2 兩組患兒治療后炎性指標對比 參比組血沉水平為(22.25±9.88)mm/h、降鈣素原水平為(2.40±0.89)μg/L、C 反應蛋白水平為(36.13±13.91)mg/L;實驗組血沉水平為(17.18±9.97)mm/h、降鈣素原水平為(1.75±0.94)μg/L、C 反應蛋白水平為(28.55±15.62)mg/L。實驗組血沉、降鈣素原及C 反應蛋白水平均低于參比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2.011、2.795、2.017,P=0.048、0.006、0.048<0.05)。
2.3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實驗組總有效率90.32%高于參比組的67.7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2.4 兩組新生兒敗血癥患兒治療后的副反應發生率對比 實驗組發生嘔吐、皮疹及肝腎損傷分別為2、1、1 例,副反應發生率為12.90%;參比組發生嘔吐、皮疹及肝腎損傷分別為5、4、2 例,副反應發生率為35.48%;實驗組副反應發生率低于參比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35.48,P<0.05)。
新生兒敗血癥是指致病菌進入機體于血液中繁殖生長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綜合征,其主要臨床表現為黃疸、肝脾腫大、面色蒼白、心動過速、皮膚淤斑、反應差、嗜睡等癥狀。流行病學指出,新生兒敗血癥發病率為4.5%~9.7%。病因主要是各種病原體侵入新生兒機體從而引發的感染,最常見的致病菌為大腸埃希菌和B 組鏈球菌,在早發型新生兒敗血癥中占比分別為24%和38%,前者感染的病死率較高。若未及時進行治療,可能產生化膿性腦膜炎、智力低下、腦積水等多種并發癥,威脅患兒生命健康。目前臨床治療此疾病常采用傳統藥物治療,雖有一定療效,但藥物副作用較多,療效不是十分理想[4-6]。
隨著醫療水平逐漸提高,人們對新生兒敗血癥臨床治療方法的關注度不斷提高,傳統藥物治療主要使用注射用頭孢硫脒藥物,其主要成分為頭孢硫脒,對革蘭陽性菌和部分革蘭陰性菌有抗菌活性,適用于敗血癥、呼吸系統感染、尿路感染等的治療,用藥后患者可能產生皮疹、高熱、蕁麻疹等副作用,引起患者不適,不利于疾病治療,所以需要尋找新的治療方法[7]。注射用鹽酸萬古霉素的主要成分為萬古霉素,屬于肽類抗生素,具有較強的抗菌作用,主要是通過干擾細菌細胞壁的合成,抑制細菌的繁殖和生長,從而達到治療效果,適用于耐青霉素金葡萄球菌引起的敗血癥、肺炎、心內膜炎等疾病和克林霉素引起的假膜性腸炎的臨床治療,用藥后患者產生副作用的可能性較小,安全性較高[8]。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新生兒患兒免疫指標、炎性指標和臨床療效均優于參比組,副反應發生率低于參比組,并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使用萬古霉素治療是一種優秀的治療方法。
綜上所述,對新生兒敗血癥患兒采用萬古霉素治療能夠增強患兒的免疫功能,優化患兒的炎性指標,提高臨床療效,減少藥物副反應,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