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 柯燕娜 陳穎瑩 楊細妹 賴彩平
腦出血是致殘率和死亡率高的神經科常見危重疾病,主要損傷患者的腦組織及腦部神經,因此臨床最為關注的問題是有效改善患者的預后,具報告約3/4 的腦出血患者具有不同程度運動、認知和心理和情緒障礙,對腦出血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較大[1,2]。近些年來,微創技術在臨床中發展迅速,在各種病癥治療中廣泛應用,并且療效確切,幾乎不會對患者造成創傷,接受度較高[3]??焖倏祻褪桥R床護理新型模式,能有效降低術后治療風險,幫助患者科學康復訓練,促進其早日回歸社會。目前該理念得到了臨床諸多科室的廣泛應用[4]?;诖?本研究以120 例腦出血微創術后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腦出血微創術后早期快速康復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5 月~2019年4 月接受腦出血微創手術的60 例患者作為對照組,2019年5 月~2020年4 月接受腦出血微創手術的60 例患者作為觀察組。對照組男45 例,女15 例;年齡最小33 歲,最大78 歲,平均年齡(48.92±10.58)歲;出血部位:腦干出血4 例,腦葉出血12 例,基底節區出血44 例;出血量7~48 ml,平均出血量(21.83±9.85)ml。觀察組男47 例,女13 例;年齡最小34 歲,最大78 歲,平均年齡(49.13±9.65)歲;出血部位:腦干出血5 例,腦葉出血13 例,基底節區出血42 例;出血量8~50 ml,平均出血量(22.95±9.09)ml。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全部患者均經臨床確診為腦出血,均行微創手術;②患者及家屬均為知情且自愿參加本次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③手術均成功。排除標準:①具有凝血障礙;②合并其他惡性腫瘤、骨折等疾病;③存在嚴重精神、意識障礙。
1.2 方法 對照組術后采取常規護理干預,落實健康教育、基礎日常生活護理、生命體征觀察等基礎護理措施。觀察組術后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取早期快速康復護理干預。制定個體化、動態化的護理計劃,建立多學科協作團隊(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合作對其動態評估,制定一系列有效措施;落實護理系統化、專業化、規范化護理。具體如下。
1.2.1 制訂個性化康復計劃 根據患者康復需求組成MDT 團隊,MDT 成員角色及職責明確;醫護人員知曉患者早期康復篩查內容(a.肺功能康復;b.胃腸進食功能康復;c.肢體運動功能康復;d.語言認知功能康復;e.心理康復)及操作規范、早期康復終止規范指引及實施流程指引;團隊成員進行評估潛在不良事件以及其干預策略。
1.2.2 早期篩查 患者早期康復篩查,確定早期康復的時機、內容。根據中國腦卒中康復治療指南(2011年版)推薦[5],患者病情平穩后即可進行康復評估和康復治療,盡早康復治療以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促進肢體功能康復至最佳水平;患者康復治療計劃由護士和康復技師進行評定,而不是盲目遵循醫囑執行。需要向清醒患者充分解釋操作目的及配合注意事項;特殊情況如意識障礙、生命體征不平穩、氣管插管、吞咽障礙患者由MDT 成員進行篩查確定早期康復的時間、類型。
1.2.3 早期康復實施 ①肺功能康復:指導并教會患者有效咳嗽咳痰的方式方法,包括爆發式咳嗽訓練、腹式深呼吸訓練、縮唇呼吸法等。有效叩背排痰及防誤吸,無禁忌證患者常規抬高床頭30~45°;氣管插管機械通氣及鎮靜治療患者執行以程序化淺鎮靜策略,根據鎮靜目標RASS 鎮靜評分-2~1 分調整鎮靜藥物劑量,以最小劑量維持患者鎮靜達到3C(安靜、舒適、配合)狀態,有利于患者推行早期活動,每日08:00~10:00為患者喚醒時間,指導患者進行有效深呼吸咳嗽排痰,訓練患者呼吸功能,促進患者早日脫機。②胃腸進食功能康復:以護士為主導對術后患者進行胃腸功能監測,腸蠕動恢復后盡早進食,腸蠕動恢復滯后患者少量多餐進食有消積滯作用的白蘿卜水,輔助吳茱萸中藥敷貼治療,鼓勵患者早期活動或腹部按摩,解除患者腸脹氣,促進胃腸功能恢復;吞咽功能障礙患者行營養干預、吞咽功能基礎訓練、攝食功能訓練以及康復訓練,采用低頻吞咽障礙治療儀輔助治療,有誤吸危險患者留置胃管或空腸管,并盡早評估拔管。③肢體運動功能康復:患者早期運動采用四級運動法[6]。肢體偏癱患者由康復治療師主導實施主動及被動運動,護士鼓勵并監督,落實良肢位擺放。④語言認知功能康復:為使患者逐漸恢復語言能力,能夠正常交流溝通,需進行語言訓練,主要包括發音訓練、短話訓練、會話訓練及朗讀訓練。上述指導訓練應30 min~1 h/次,1 次/2 d;存在認知障礙患者可進行認知功能刺激技術,2 次/d,5~10 min/次,在家屬探視期間進行。⑤心理康復:告知家屬患者需要得到的情感支持及情感疏通方法,促進患者的心理穩定性,有效提高患者主觀能動性。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入院時及干預后ADL 評分、NIHSS 評分、上下肢肌力評分及并發癥發生情況。①于入院時及干預1、2 周后判定患者上下肢肌力、ADL 評分,ADL 評分越高自理能力越強,分為極嚴重功能缺陷0~20 分、嚴重功能缺陷25~45 分、中度功能缺陷50~70 分、輕度功能缺陷75~95 分、能自理100 分;上下肢肌力評分越高越好。②于入院時及干預2 周后判定患者NIHSS 評分,評分越低說明神經功能越好。③并發癥包括肺部感染、誤吸、足下垂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入院時及干預后ADL 評分比較 入院時,兩組患者ADL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2 周后,兩組患者ADL 評分均高于本組入院時,且觀察組患者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入院時及干預后NIHSS 評分比較 入院時,兩組患者NIHS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2 周后,兩組患者NIHSS 評分低于本組入院時,且觀察組患者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入院時及干預后上肢肌力評分比較 入院時,兩組患者上肢肌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2 周后,兩組患者上肢肌力評分均高于本組入院時,且觀察組患者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入院時及干預后下肢肌力評分比較 入院時,兩組患者下肢肌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2 周后,兩組患者下肢肌力評分均高于本組入院時,且觀察組患者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5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3.33%,低于對照組的13.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1 兩組患者入院時及干預后ADL 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入院時及干預后ADL 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入院時比較,aP<0.05;與對照組同期比較,bP<0.05
表2 兩組患者入院時及干預后NIHSS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入院時及干預后NIHSS 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干預2 周后比較,aP<0.05
表3 兩組患者入院時及干預后上肢肌力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入院時及干預后上肢肌力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入院時比較,aP<0.05;與對照組同期比較,bP<0.05
表4 兩組患者入院時及干預后下肢肌力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患者入院時及干預后下肢肌力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入院時比較,aP<0.05;與對照組同期比較,bP<0.05

表5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大多數人對早期活動的認知存在誤區,認為在手術后大傷元氣,術后必須臥床靜養。有些人因為傷口疼痛或擔心傷口裂開、摔倒、管道脫出等意外發生而不敢下床活動[7],導致康復效果不佳。術后早期活動,可改善患者精神狀態,恢復患者信心。目前在臨床上手術治療是腦出血最主要治療方法,容易對患者健康的腦組織造成破壞,導致神經功能受損等,微創技術治療效果確切,在臨床上廣泛應用。同時,神經外科疾病術后康復效果一直都是臨床廣受關注的問題,改善患者術后康復效果,提高患者質量具有重要意義[8]??焖倏祻屠砟钭钤缬傻湼共客饪漆t生提出,主要是通過多學科對患者進行臨床治療和護理,將患者作為中心,促進患者康復[9]。該理念也是一種新型圍手術期的管理理念,以循證醫學理念為基礎,優化和完善傳統圍手術期干預措施,改善護理措施,旨在加速患者康復。早期快速康復外科并沒有固定的模式,只要能夠緩解患者的癥狀,改善患者病情,促進患者康復的治療方案均屬于快速康復理念的范圍內[10]。
本次研究對觀察組術后患者采用早期快速康復護理干預,通過加強對患者的基礎護理、并發癥預防、心理干預、早期康復干預等,全面改善患者病情,促進患者康復,作用明顯。根據本次研究結果可知,干預1、2 周后,兩組患者ADL 評分均高于本組入院時,且觀察組患者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2 周后,兩組患者NIHSS 評分低于本組入院時,且觀察組患者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2 周后,兩組患者上肢肌力評分均高于本組入院時,且觀察組患者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2 周后,兩組患者下肢肌力評分均高于本組入院時,且觀察組患者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3.33%,低于對照組的13.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主要原因在于早期康復訓練能夠通過多種方法對運動神經元進行刺激,提高運動神經元的興奮程度,加快神經通路的重建及修復,使大腦神經突觸連接,進而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及肢體功能[11]。除此之外,術后早期活動采取精細化護理措施是安全可行的,可以減少患者術后并發癥,促進患者康復[12]。同時在護理的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加強對患者的健康宣教,加強與患者的交流與溝通,鼓勵患者主動、積極參與到護理計劃中,形成護患聯合的新型護理模式。始終堅持患者為中心的原則,重視對患者病情的觀察,及時緩解患者的消極情緒,提高患者對疾病、手術的認知程度,提高患者術后康復的信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13]。
綜上所述,對腦出血微創術后患者實施早期快速康復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促進神經功能和肢體運動功能恢復,減少術后并發癥,改善預后,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