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威 唐郡
時間不足一年,聯動粵港澳三地的“跨境理財通”迎來試點細則。
5月6日,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廣東銀保監局、深圳銀保監局、廣東證監局、深圳證監局聯合發布《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實施細則(征求意見稿)》(下稱“《細則》”)。
《細則》規定,“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總額度暫定為1500億元人民幣,單個投資者投資額度為100萬元人民幣。額度之外,《細則》對于投資品選擇、開展業務的銀行資格亦紛紛說明。
“跨境理財通”業務指大灣區內地和港澳投資者通過區內銀行跨境投資對方銀行銷售的合資格投資產品或理財產品(下稱“投資產品”),因投資主體差異,分為“北向通”和“南向通”。
2020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會同香港金管局、澳門金管局發布在粵港澳大灣區開展“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的框架內容,粵港澳大灣區居民可個人跨境投資區內的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
今年初,央行廣州分行相關負責人接受媒體采訪時公開表示,前期工作基本上都達成了共識,操作細節也上報了總行,主要是由于疫情因素,導致粵港澳三地人員來往不是很便利,后面要根據疫情防控的情況擇機推出。
伴隨《細則》發布,粵港澳個人投資者跨境理財需求增長,具備條件的金融機構迎來新的跨境理財商機,千億市場額度待開啟,市場關注,誰將嘗鮮?誰將搶跑市場?
《細則》發布次日(5月7日),A股、港股銀行股出現普遍上漲,其中平安銀行(000001.SZ)、招商銀行(3968.HK)分別領漲A、港股,后者盤中一度漲超4%,截至收盤,二者股價分別上漲2.34%和2.95%。
根據《細則》,“跨境理財通”業務投資者本身也有諸多條件限制。
開展“南向通”業務的內地投資者需滿足以下條件: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具有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市戶籍或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市連續繳納社保或個人所得稅滿5年;具有2年以上投資經歷,且滿足最近3個月家庭金融凈資產月末余額不低于100萬元人民幣,或者最近3個月家庭金融資產月末余額不低于200萬元人民幣。
開展“北向通”業務的港澳投資者應符合港澳金融管理部門規定的相關要求。港澳投資者業務資格由港澳合作銀行進行核實。
此外,在產品投資范圍方面,“北向通”投資產品范圍包括:內地理財公司(包括銀行理財子公司和外方控股的合資理財公司)按照理財業務相關管理辦法發行,并經發行人和內地代銷銀行評定為“一級”至“三級”風險的非保本凈值化理財產品(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除外);經內地公募基金管理人和內地代銷銀行評定為“R1”至“R3”風險的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
“南向通”業務可購買的投資產品由港澳管理部門規定,詳情請參考港澳金融管理部門頒布的細則。
渣打銀行大灣區行政總裁林遠棟表示,在服務客戶的過程中,他們發現:內地投資者跨境投資時更加偏向于有固定收益的產品,也更能接受在海外上市的中概股、中資企業美元債作為投資標的;對于港澳投資者,內地資產吸引力應該是中國經濟高速成長過程中帶來的投資紅利,例如與新經濟相關的新消費、新基建、新制造和新科技,以及人民幣資產等等。
匯豐粵港澳大灣區業務部總經理陳慶耀認為,《細則》明確了“北向通”可投資的產品范圍,與市場此前的預期一致,初期納入的產品為結構清晰簡單、風險相對較低的理財產品及公募基金,并制定了相關的投資者保護機制,體現了監管機構強調的“穩妥有序、風險可控”的原則以及對保障投資者利益的重視。

“跨境理財通”開通,一些個人投資者和金融機構將迎來跨境理財商機。圖/新華
不僅僅有投資門檻限制。
《細則》對“北向通”和“南向通”跨境資金流動實行總額度和單個投資者額度管理,試點期間總額度和單個投資者額度暫定1500億元人民幣和100萬元人民幣,后續人民銀行可根據跨境資金流動形勢對限額進行調整。
光大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向《財經》記者表示,結合滬深港通運行情況來看,后續限額調增可能性較大。
當前額度設置的考量和意義是什么?王一峰表示,100萬限額的設置可能跟兩方面原因有關,一是適度突破了外匯局關于“研究論證允許境內個人在年度5萬美元便利化額度內開展境外證券、保險等投資的可行性”的金額,是我國個人資本項目進一步開放的有效嘗試;二是門檻限制為“滿足最近3個月家庭金融凈資產月末余額不低于100萬元人民幣,或者最近3個月家庭金融資產月末余額不低于200萬元人民幣”,投資限制在100萬元以內,可以保證投資者具有一定的安全邊際和抗風險能力。
“初步測算1500億元人民幣總額度限制或可惠及10萬左右人群,對于初期試點來講,額度較為充裕。”王一峰說。
“我們上午正在研究這個。”華北某銀行理財子公司人員對《財經》記者說道。
自2020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等金融監管部門公告將在大灣區開展“跨境理財通”試點業務后,中外資多家銀行已開始布局相關業務,當前部分銀行已宣告業務系統搭建初步完成。
今年3月,南洋商業銀行副總裁韓秀珍曾透露,該行系統搭建已基本收官,并表示,各家機構都在翹首以盼、積極準備。中資銀行方面,10天前廣發銀行副行長方琦則透露已與花旗香港達成合作意向,系統實現與澳門分行的“南向通”及“北向通”,初步具備開展業務的系統條件。
此外,被中金公司點名的平安銀行和招商銀行,六大行中的工行、建行等早在去年已經表示將積極布局“跨境理財通”相關業務。
中資銀行之外,國際銀行匯豐一直為“跨境理財通”的開啟積極進行準備,過去一年中在數字技術、系統建設以及團隊培訓方面持續投入,不斷升級產品與服務。
《細則》發布次日(5月7日),A股、港股銀行股出現普遍上漲,其中平安銀行(000001.SZ)、招商銀行(3968.HK)分別領漲A、港股,后者盤中一度漲超4%,截至收盤,二者股價分別上漲2.34%和2.95%。
對此,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表示,銀行股普漲與“跨境理財通”消息刺激有一定關聯,畢竟該業務對銀行業務影響偏正面,不過從市場周期類板塊表現看,上市銀行一季度財報整體理想,經濟延續良好復蘇態勢,銀行盈利前景改善和銀行板塊低估值等均是推動銀行股上漲的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跨境理財通”開通后效果如何仍待市場驗證,中金公司在研報中提示了投資需求不及預期的風險。對此,周茂華認為:“從兩地經濟、市場潛力看,未來跨境理財投資業務需求空間巨大,從近年來,外資趨勢流入人民幣資產可見一斑。”
他也指出,從債券通、深港通和滬港通開通后業務流量表現看,跨境理財通相關業務是個逐步增加過程,但隨著“跨境理財通”機制運作成熟,監管、法律等制度加快完善,機構產品創新活躍,市場廣深度提升,市場潛力將加快釋放。
有觀點認為,港澳地區理財市場相對成熟,“南向通”或將更受關注。對此,周茂華認為,經過多年發展國內理財產品業務也已經很成熟,相關制度完善、產品規范、品類也很豐富。“資本是逐利的,從兩地理財產品‘收益差看,內地理財產品收益率普遍高于境外理財產品收益率,國內經濟長期向好,宏觀風險趨于收斂和人民幣匯率很穩等,這些都將吸引北向資金流入,從近年來,外資趨勢流入人民幣資產看,預計北向資金會占優勢。”
1500億元總額度,惠及10萬人群,商業銀行在這一波的商機著實不言而喻。
中金公司認為,最有望率先布局該項業務的內地銀行是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和平安銀行,香港本地銀行中的中銀香港已積極參與跨境金融服務,這些銀行會顯著受益于理財資管等業務機遇。
中信證券研報指出,跨境理財通有助擴大境內外資金投資范圍,提升國內金融業全球經營能力。一方面利于國內資金分享海外金融產品收益,同時擴大國內銀行理財和基金產品投資資金來源。大灣區財富管理能力強的銀行(招行、平安等)更加受益。
事實上,《細則》對于參與銀行也提出了諸多條件限制。
其中,內地代銷銀行和內地合作銀行應滿足以下條件: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市注冊法人銀行或設立分支機構;具備3年以上開展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的經驗;已建立開展“跨境理財通”業務的內控制度、操作規程、賬戶管理和風險控制措施,確保具備從事“跨境理財通”業務及其風險管理需要的專業人員、業務處理系統、會計核算系統和管理信息系統等人力、物力資源;建立“跨境理財通”投資者權益保護及投訴糾紛解決相關機制;具有資金跨境流動額度控制和確保資金閉環匯劃的技術條件,內地代銷銀行還需具備確保資金封閉管理的技術條件,能確保所代銷“北向通”投資產品符合金融管理部門相關要求。
同時,《細則》要求,內地合作銀行應指引內地投資者按照港澳金融管理部門相關要求,在港澳銷售銀行新開立一個“南向通”投資戶,專門用于購買港澳銷售銀行銷售的投資產品。內地合作銀行可代理港澳銷售銀行開戶見證,為合資格的內地投資者提供“南向通”投資戶見證開戶服務。
陳慶耀認為,《細則》的發布為希望參與這一機制的金融機構及投資者提供了更清晰的指引,也標志著“跨境理財通”的開啟又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
《細則》允許內地合作銀行為合資格的內地投資者提供港澳銷售銀行的“南向通”投資戶見證開戶服務,大大簡化了 “跨境理財通”的開戶流程,陳慶耀表示,這讓內地投資者可以更便利地通過這一機制投資港澳市場,捕捉跨境投資機遇。
王一峰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居民財富積累較厚,區域內高凈值客戶對金融資產的全球化、多元化配置,以及財富傳承等高端財富管理業務具有較強訴求。不同于港股通、QDII等渠道由內地具有相關資質的金融機構提供產品,“跨境理財通”由港澳地區金融機構直接向大灣區居民提供產品,可更為直接地對接客戶需求。
對于港澳地區財富管理客群而言,王一峰分析,“北向通”中由內地理財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具有風格穩健、追求絕對收益的特征,很好地契合了追求資產保值增值的需求;內地公募基金產品主要配置A股優質上市公司標的,有助于分享內地資本市場紅利。
對于服務“跨境理財通”的金融機構來說,王一峰補充,一方面,有助于發揮香港資管行業在公募基金、家族信托等領域的全球資產配置優勢,擴大財富管理業務腹地及客群覆蓋;另一方面,有助于具有業務資質的內地金融機構拓展對高凈值客戶的服務范圍、提升客戶體驗,增厚中收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