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波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新時代文化思想的核心精神是要充分挖掘與釋放文化內涵,培育與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從學校教育的角度來講,學校與教師要善于把握文化對學科教學的重要意義與獨特價值。我校所在地——海門港新區有著底蘊深厚的海港文化,其中就包括水域特征文化、地理風貌文化、人文風俗文化等。本文以高中生物學教學為例,從方法論的角度分析、闡述了教師如何在教學中凸顯“海港文化”的理念。
一、課外拓展的運用
在生物學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不應局限于一本教材、一堂課、若干個考點中,教師應積極將課內教學向課外拓展,確保學生學習的連貫性。我校依托海港文化,開發設計了《海港經濟研究》研究性課程、《舌尖上的通東》特色課程、《海港生物探究》校本課程,這些課程都是生物學教學的課外拓展。以必修三《穩態與環境》第五章“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為例,該章節研究的是生態系統的結構、能量流動、物質循環、信息傳遞、穩定性等,教師可以將其與《海港生物探究》相結合,讓學生以海港生物作為具體研究對象,利用該章節理論知識分析海港生態,了解海港生物的生長規律及發展過程。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有效提高了學生對課內知識的理解程度。
二、文化素材的選擇與融入
高中生物學課程除了研究生命體的客觀規律外,還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精神形態、文化價值等進行了詳細介紹,有著很強的人文氣息,這一特點在海港文化中也有體現。因此,在生物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海港文化的相關素材融入課堂教學中。以必修三《穩態與環境》第六章“生態環境的保護”為例,該章節講述了人口增長與生態環境的關系,提醒我們要保護美麗的家園。在海港文化中,海洋文化、港口文化、通東文化三者雖然各有側重與指向,但都是圍繞人們在生產作業過程中形成、沉淀的精神成果與物質成果、精神方式與行為方式介紹的。比如,通東地區各個鄉鎮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是如何平衡經濟發展與鄉鎮風貌之間的關系的,如何在生產作業中彰顯文化特點的,如何成為一種標志性的符號的。
三、主題活動的組織與設計
為了更好地培養與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教師應當為學生創造更多的探究機會。在生物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以海港文化內容為根本,結合教材內容為學生組織相關主題活動。比如,選修二《生物科學與社會》中先后介紹了生物科學與健康、農業、工業、環境保護的相關內容。海門港是我校海港文化社會實踐基地,也是學生分析生物科學與漁業關系的平臺,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研究生物科學對海港漁業發展的重要性,思考如何利用生物科學的規律進一步發展海港漁業,為海門港的發展建言獻策。學生通過這一主題活動,一方面運用了課本知識,另一方面發揮了自己的才智,助力了家鄉的發展,這對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四、文化內涵的挖掘與探討
海港文化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內涵豐富、深刻,能夠反映當地居民的美德、情操與性情。因此,在生物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介紹海港文化的育人價值時,可以從文化內涵的角度入手。比如,海港文化中的通東文化,它側重于整個通東地區的民俗民風,這種民俗民風與當地的自然環境、經濟水平、勞動方式、經濟形態有著非常直接的關系,教師可以選擇通東文化中的具體內容讓學生交流探討,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化內涵。
總之,生物學是一門研究生命現象與生物活動規律的學科,既關注自然萬物、花草樹木的變化,又關注農業、工業、醫學等領域的發展,是通過研究生物結構、功能、發生和發展規律為社會發展服務的,它與海港文化的構成要素與覆蓋范圍有一定的重合性。因此,為了落實“課程即課堂,課堂即課程”的育人理念,教師在生物學教學中可以采用“做中學、學中做”的方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學科素養。還可以以地域特色的海港文化為載體,充分利用地域素材,讓理論教學“更接地氣”,讓學生在學習理解知識的同時,能夠對家鄉文化有更多的了解,這對培養學生的家鄉文化自豪感有很大的幫助。總的來講,將“海港文化”與高中生物學教學相結合,不僅能夠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還能夠培育學生的學科素養,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對提升生物學教學質量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作者單位? ?江蘇省包場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