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云: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不足,故歌詠之;歌詠不足,不知手舞之足蹈之也。這句話表明,歌唱是抒發感情的最好方式之一。歌唱中的情感表現是否到位,是評價歌唱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所以,歌者有必要對情緒、情感做出詳細分析;有必要并對情緒、情感如何在聲樂演唱中得以更好的表現進行專門的研究和探索。下面,我們就從對情緒和情感的探索開始,逐步走向歌唱中的情緒與情感表現。
一、關于情緒與情感
情緒和情感是十分復雜的心理現象,它既是在有機體的種族基礎上產生的,又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西方心理學著作常常把無限紛繁的情緒和情感概稱為感情。這樣,感情的概念就包括了心理學中使用的情感和情緒兩個方面。情緒和情感是從不同的角度來標示感情這種復雜的心理現象的。要想把它們作嚴格的區分是困難的,可以從不同的側面對二者加以說明。
(一)情緒
情緒與人們的生理需求相聯系,情緒通常是在生理需要是否獲得滿足的情況下產生的。例如,由于飲食的需求而引起滿意或不滿意的情緒,由于危險情景引起的恐懼以及與搏斗相聯系的忿怒等。因此,情緒為人和動物所共有。但是,人的情緒在本質上與動物的情緒有所不同。即使人類最簡單的情緒,在它產生和起作用的時候,都受人的社會生活方式、社會習俗和文化教養的影響和制約。由于這個原因,人在滿足基本需要的生活活動中,那些直接或間接地與人的這些需要相聯系的事物,在人的反映中都帶有各種各樣的情緒色彩。
如,悅耳的歌唱音色能給人帶來愉悅的享受,刺耳的音響讓人產生煩躁的情緒;難聞的氣味能引起厭惡的情調,素雅整潔的房間使人產生恬靜舒適的心情。
(二)情感
情感與人的社會需求相聯系,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所形成的穩定的社會關系決定著人們對于客觀世界的態度,對于這些受社會關系所制約的態度的反映,就是人類所特有的情感。例如集體感、榮譽感、責任感、羞恥心、求知欲等都是人們在社會生活條件下所形成的高級情感,它們具有社會歷史性,有時還可能帶有階級的烙印。
郭瑩
GUO YING
青年女高音歌唱家,留美聲樂碩士,上海音樂學院聲樂表演博士,師從于世界著名男中音歌唱家、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廖昌永教授。四川音樂學院歌劇合唱系聲樂教師,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
曾出任韓國春川國際聲樂比賽評委、意大利“貝利尼”國際音樂比賽中國選拔賽評委;曾獲得第十屆文化部全國聲樂比賽文華獎、第十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全國聲樂大賽金鐘獎、中國音樂金鐘獎四川賽區金獎、第41屆意大利“貝利尼”國際聲樂比賽最佳女高音。2019、2020連續兩年代表上海音樂學院入選中國聲樂人才培養計劃項目。在美國洛杉磯、費城、休斯頓等多個城市舉辦個人獨唱音樂會,并在美出演多部歌劇女主角,如《波希米亞人》《費加羅的婚禮》《愛的甘醇》等。
情感的性質常常與穩定的社會事件的內容方面密切相關。因此,情感這一概念較多地用于表達情感的內容,它一般具有較大的穩定性和深刻性。而情緒,則常用于感情的表現形式方面,它具有較大的情景性、激動性和短暫性。因此,當談到狂熱的欣喜、強烈的憤怒或持續的憂郁時,常常用情緒這一術語來表示;而對諸如高尚的道德情操,精湛的藝術感受之類的體驗,則用情感這一術語來表達。
(三)情緒和情感的區別
情緒和情感都與特定的主觀愿望和需要相聯系,統稱為感情。情緒主要指感情過程,即個體的需要與情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也就是腦神經機制的活動過程。
情緒具有較大的情景性、激動性和暫時性,往往隨情景的改變和需要的滿足而減弱和消失。如高興時手舞足蹈,憤怒時暴跳如雷。
情感指某種體驗和感受,常用來描述穩定的,有深刻社會意義的感情,如對祖國的熱愛,對母親的感激,對美的欣賞等。
(四)情緒和情感的聯系
情緒和情感相互依存,不可分離。穩定的情感是在情緒的基礎上形成的,情緒的積累形成了穩定的情感;情感通過情緒得以表達,如對母親的感激,往往在特殊的時候表現出來。
情緒離不開情感,情緒的變化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緒中蘊涵著情感,如:我們接受喜歡的花很興奮,就蘊含著對美的欣賞之情。
二、歌唱與其所表現的情緒和情感
“音樂表演以及聲樂演唱的目的不是引起有音調的聲覺的聲波運動,而是在將樂譜符號轉換為聽覺音響的過程中,通過內在情感動態形式(情緒)的注入,引起深層心理體驗,賦予無生命的形式以生命的活力,給人以人性的體驗。(修海林、羅小平著:《音樂美學通論》,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年版,第350頁)”所以歌唱者應該對情緒的不同狀態以及情感的不同種類有深刻的了解,并能仔細體會之,從而更好地表現樂曲感情。
(一)情緒狀態指在某種事件或情境的影響下,在一定時間內所產生的某種情緒。典型的有三種:
1.心境
比較平靜、持久的情緒狀態。心境具有彌漫性,它使個體對所有事物都有著同樣的態度體驗。心境持續的時間有長有短,這取決于客觀刺激和人格特征。如失去親人引起長時間的郁悶;性格內向的人更易受刺激的影響。
如果歌唱者所演唱的內容是表現人的某種心境的唱段,歌唱者就應該投入到一種平靜、舒緩而又充滿張力的感覺中去,這樣適合表現某種相對穩定的情緒狀態。
2.激情
這是一種強烈的、爆發性的、為時短促的情緒狀態。通常由重大事情引起,如重大成功后的狂喜,突如其來的危險引起的異常恐懼等。激情常伴隨明顯的生理變化和外部行為表現。如盛怒時,全身緊張,怒發沖冠;狂喜時的手舞足蹈,聲嘶力竭等。
如果歌唱者要表現此種情緒,歌唱者本人就應該投入到一種亢奮的狀態中去,用一種爆發式激情的狀態去表現歌唱的內容。
3.應激
人對某種意外的環境刺激所做出的適應性的反應。應激狀態的產生與人對情景和人對自己的能力判斷有關。如果個體判斷自己的能力不能應付情景,就會體驗到緊張。人在應激狀態下,會引起一系列生物反應。如呼吸、心率、肌肉上的變化,以維持機體功能的完整性。如果歌唱者要表現此類情緒,歌唱者應該投入到一種無所適從的應激狀態中去,以生動地再現音樂情緒。
(二)情感通常與人的社會性需要相聯系,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三類:
1.道德感
根據一定的道德標準在評價人的思想、意圖和行為時所產生的主觀體驗。道德標準在不同時代、民族、社會中是不同的。如果個體的言行符合道德標準,個體就會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并受到別人的積極評價。
2.理智感
個體在智力活動中,認識和評價事物時產生的情感體驗。如求知欲,解決問題后的喜悅之感,為真理獻身的自豪感等。
3.美感
指個體根據一定的審美標準評價事物時所產生的情感體驗。歌唱者在了解了上述情感的分類后,有助于對所要表達的歌曲內容和劇情的情感把握,從而更好地調節自身的情感共鳴點,更好地表現歌曲情感。
三、歌唱中的感情表達
“聲樂藝術的情感,是歌唱家在自己心里喚起曾經體驗的情感,在喚起這種情感之后,通過表情和表演動作、聲音力度、演唱速度、聲音色彩,以及語言所表達的形象傳達出來,同時使觀眾也體驗到這種情感。”(鄒長海著,《聲樂藝術心理學》,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年8月版,第369頁)如果單純追求生理方面的感覺,歌唱的聲音就會缺乏美感,似乎只是一些純技巧性的肌肉聲,是一種沒有任何表現力的聲音。這樣的聲音是毫無價值的,是不會打動人的心靈的,更不會使聽眾得到美的感受和享受。因此,歌唱者只有把聲樂作品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美好情感融入到自己的歌聲之中,他的歌唱才能具有美感,才能產生更強的藝術感染力,才能引起聽眾的共鳴,撥動聽眾的心弦。
(一)歌曲內涵的理解
內涵,主要是指作品的內在含義即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內涵,是演唱的基礎。拿到一首歌曲,先不要急于唱譜,而應該將歌詞反復朗誦幾遍,以便從中了解主人公所處的時代背景、特定環境和思想感情。一首歌曲或長或短,都凝聚著作曲家的強烈感情,作曲家的深情厚意蘊藏在每個音符之中,歌唱者需要認真地去發掘和領會。對作品的理解越深,感受越深,在演唱時的表達則越純真,越完美。一個演員或歌唱者文學修養的深淺,會直接影響他對作品內涵的理解。不少學唱的人,往往單純從聲樂技巧來談歌唱表現,因此平時的接觸面比較窄,不看小說不看畫,不讀詩文不聽音樂,甚至于連報紙也不常看,視野不開闊,知識不豐富,這樣的學唱是唱不出感情來的,要知道對作品內涵有無深刻的理解,結果是大不一樣的,因為只有在充分理解作品的基礎上,才可能更好地做到真情表達。
作品的風格或者說音樂的風格掌握得好與壞,所造成的演唱效果是大不一樣的。我們常常聽一些獨唱音樂會的演出,有的人聲音相當漂亮,發聲技巧也很高超,但整個音樂會從中國民歌唱到歐洲的古典藝術歌曲,聽起來聲音上也好,力度上也好,韻味上也好,難免總是一個樣,一個味,讓人聽了過耳即忘,缺少心靈的共鳴和藝術的回味。更有甚者,由于缺少相關的藝術修養和文化修養,把各種風格歌唱技巧混淆在一起,使之南腔北調,南轅北轍,與原作差距甚遠。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歌唱者沒有很好地在歌唱前對作品的時代風格、民族風格、地區風格、個人風格等進行細致的分析和了解,沒有恰如其分地用自己的歌唱技巧來表達作品的風格。因此歌唱者要準確地表現作品的內涵還必須事先研究作品的風格(也就是演唱風格)。當然與其它姐妹藝術相比,音樂的風格具有更多的抽象性。音樂是無形的時間藝術,而繪畫、雕塑、建筑等都是有形的空間藝術,因而他們的風格往往比音樂更容易一目了然。一個歌唱者文學修養的深淺,也會直接影響他對作品風格的把握,因為風格的形成,主要就是建立在最深刻的認識基礎上的。成熟的歌唱家能把作曲家的創作意圖、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風格特點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能把音樂的全部含義,讓聽眾“一耳了然”。
(二)歌曲情感的表現
只有了解了歌曲所要表達的真情實感,才能對歌曲處理有一個全面的總體設想,這里包括整個歌曲的速度、力度、音量、音色、伴奏等問題。當然這些設想不是盲目的或是隨心所欲的.歌曲的結構、曲體、調式旋律的起伏發展,直到節奏、和聲等給演唱者以藝術表現的總啟示,它們可以指引歌者內在情緒的走向,找到全曲的高潮及歌曲的層次。在演唱中特別要把握好藝術的對比性,如一首歌的敘述性和歌唱性的區別,一首歌曲中強弱、輕重的變化,其中最關鍵的是要找到歌曲的高點(高潮處)和低點。一般來說要突出高點,一定要把低點放低。一定要有鋪墊的過程,否則一個勁兒地強或一個勁兒地弱是達不到達藝術效果的。處理歌曲時,畫龍點睛的部分往往是一些重點句、字。重點的詞句要在咬字吐字上、感情上予以強調,要一句一字地,甚至在一個經過音上深下功夫,反復練唱,認真尋味,找到最適宜的表現手法。也就是說演唱者必須按照歌曲的感情表現需要,反復演唱攻克難關,直到自己的處理化為真情的體現。
把握住了歌曲所要表現的感情,才能更好地挖掘歌曲的韻味,好的歌者并不滿足于曲譜中所記下的音而必定會在音外的腔韻上下功夫,并用得恰到好處。在歌者唱熟了一首新歌后,根據語言的特點、感情的需要,就會自然而然地在音調的旋律音上增加一些其它的音,使之成為顫音、滑音、倚音等裝飾音,唱起來就會更加動人,就更有味道和美感,這就是韻味給作品帶來的新的生命力。
正確理解情緒與情感的區別與聯系,能更好地把握和表現歌曲的情感。把握住歌曲的情緒與情感的歌唱,可以更好地促進歌者演唱水平的提高,可以更好地表現作品的深刻內涵。我們對情緒與情感如何在聲樂演唱中得以很好的表現進行專門的研究和探索,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歌曲的感情。愿我們能更好地理解情緒與情感,更好地通過歌唱來表達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