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欣 楊帆
摘 ?要:充分發掘洛陽非遺文化資源,利用數字技術,開發出洛陽非遺文化方面的數字視聽、數字娛樂、數字演繹、數字游藝等文化衍生產品,強化互動性和參與感,有利于加強大眾對文化遺產的認知理解,讓洛陽非遺文化以全新方式獲得時空延伸。
關鍵詞:洛陽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創意
基金項目:本文系洛陽理工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資助項目“洛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承與創意開發”(S202011070012)階段性研究成果。
洛陽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有5000年的文明史,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和隋唐大運河的中心,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非常豐富,而且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創新,受到政府、社會、大眾的重視。雖然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很好的保護和整理,但是后繼無人、地域限制、認知度小等問題讓這些遺產瀕臨消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目前承受著來自社會發展的強大壓力,同時還面臨著自身的發展瓶頸。有一些被傳承下來的非遺元素,如果單靠技藝是無法永久流傳的。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繼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要結合現代的先進的技術手段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的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利用數字媒體藝術高效、直觀、交互、傳播面廣等特點,能將內涵深厚的非遺以三維動畫、虛擬現實、全息投影等形式進行保護與傳承,可以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實現非遺文化與現代藝術的交融。
一、數字化傳承洛陽非遺文化的創意方法
數字技術的誕生,為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當前,利用數字技術開展文物保護、文化遺產傳承正在全世界成為一股強勁的浪潮。年輕人喜歡在互動的沉浸場景中獲得各種各樣的體驗。必須抓住數字化機遇,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混合現實、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營造虛擬場景,充實傳統文化,創造出可廣泛共享的產品,為公眾提供沉浸式的文化參與體驗產品。
(一)用數字藝術傳承非遺文化
在非遺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中,運用數字媒體藝術可將非遺文化的重要信息資料轉化為聲音、圖形、圖像、文字等數據信息,為非遺文化的顯示、記錄、存儲、傳承提供便利。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非遺文化的信息,構建非遺文化大數據,可以拓展其傳播空間,改變現在保存和呈現的困境。能讓更多的受眾了解洛陽非遺文化的內涵和精髓,增強大眾對非遺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二)用數字藝術提升非遺價值
洛陽非遺文化具有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數字媒體藝術與之融合,可以重構出一種“科技化藝術”的形象。具有情景再現、形象逼真的視覺效果,不僅能豐富視覺設計的表現形式,還有利于更好地傳承與發展非遺。數字媒體藝術的互動性特征,表現形式有多媒體互動、沉浸式體驗、游戲互動等,這些數字技術的應用可以增強了非遺文化傳承的便捷性、體驗性、娛樂性等功能。如中央美術學院發布以榫卯內容為主的App,結合游戲的表現方法,運用娛樂視野呈現了榫卯家具技藝,這是數字媒體藝術應用于非遺傳承的典型案例。利用數字媒體的互動性傳播,運用多媒體終端設備和網絡平臺,使非遺以更具創意的形式、年輕化的表達融入人們的生活,為非遺傳承開辟一條新路。
(三)用數字藝術拓展非遺傳播
在這個互聯網視頻社交蓬勃興起的時代,將非遺文化應用于數字化的創作,可以更好地拓展洛陽非遺文化的傳播途徑。2019年4月,抖音短視頻平臺啟動了“抖音非遺合伙人計劃”,快手也在當年發布了“快手非遺帶頭人計劃”,以此支持非遺的發展。據統計,截至2020年4月中旬,抖音上“非遺合伙人”話題下的短視頻播放量達到16.6億。全方位助力非遺傳播,能夠讓非遺更加立體地活在當下,培養挖掘年輕一代對非遺的好奇心。
二、科技賦能非遺傳承的傳播途徑
數字媒體藝術的網絡化、數字化、互動性為非遺文化的傳承提供了理念支持和技術保障,也是非遺文化傳承中最具活力的新興藝術表現形式之一,其數字化的處理手段與展示方式,更便于傳承非遺。非遺文化在數字媒體藝術中既顯示傳統性,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性,是更科學、高效的非遺文化保護途徑。信息化時代的文化消費和知識生產,技術要素比重越來越重,但文化價值卻不應被稀釋,技術與價值、工具與理性,都獲得融合提升的契機,數字技術融合現代審美讓傳統文化以全新方式呈現,傳統文化的價值也在不同形態文化產品中融通共生。
非遺文化資源不會必然或自動轉化為產品,只有通過創意,通過產業化,才能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近年來,利用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進行創意并形成數字文化精品已成為趨勢,可以結合數字媒體藝術的技術性、藝術性、交互性等特征以及對傳統藝術設計的影響,從數字媒體藝術與洛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契合點入手,探索數字媒體藝術設計與傳統文化的相關性和互助價值,將非遺文化資源數字化、開放化,將傳統文化故事與現代價值觀念、大眾審美的融合,依托網絡形成社群化傳播。抓住“互聯網+文化,科技+文化”深度融合的契機,開辟文化產業運營渠道,延伸產業鏈條。
(一)以視覺影像的形式,拓展非遺文化的廣度
視覺影像(短視頻、MG動畫、動態圖形等),碎片化的視聽內容配以適當的動畫特效,能使非遺文化中的亮點更突出、更精彩,那些最能引起人們注意、喚起人們情感共鳴、為人們帶來美的享受的關鍵內容會得到很好的呈現。更好地洛陽非遺文化展示的廣度。
(二)以交互的形式,增強非遺文化的互動性
運用了動作捕捉、AR互動游戲、VR全景展現等多感官交互技術將洛陽非遺文化的特征、技藝通過捕捉和觸摸屏的互動設計展示出來,實現人與“作品”交流、互動,讓觀眾沉浸式體驗非遺的魅力,通過多重連接和情景分享為受眾營造身臨其境之感,讓非遺能夠“聽得見”“帶得走”“學得來”,進而成為人們觸手可及的生活方式。增強大眾的互動體驗,幫助發掘非遺的文化和市場價值。
(三)跨界融合打造非遺文化IP
文化IP是有著高辨識度的文化符號。例如故宮IP將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底蘊形象和現代的新消費、新審美趣味、新生活情趣結合起來了,和騰訊合作開發經典的IP形象,探索先進數字技術在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和展示領域的應用范式,用高科技重新審視傳統文化。洛陽文化遺產深厚,有著非常多的值得開發的文化IP。因此,挖掘洛陽非遺文化IP,運用現代表達方式開拓IP多元發展邊界,可以使文化遺產煥發持續的生命力,真正助推文化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對高質量文化的需要。
三、結語
數字媒體藝術的網絡化、數字化、互動性為非遺文化的傳承提供了理念支持和技術保障本課題結合數字媒體藝術的特性,通過融合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混合現實、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營造虛擬場景,創造出可廣泛共享的產品,為公眾提供沉浸式的文化參與體驗。借助5G技術在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領域的應用,加快建成非遺文化服務網絡。運用AI技術、多感官交互技術,讓觀眾體驗非遺魅力。充分整合媒介資源,借助新型媒介來擴大影響力。通過在社交平臺制造話題、加強互動的方式,幫助公眾加深對非遺的認知。開展非遺+文旅、非遺+扶貧、非遺+科技的跨界融合,通過數字化技術對洛陽非遺文化資源進行數據庫建檔保存,創新設計,是實現科學、高效保護洛陽非遺文化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王文娜,郭曉,陳青.數字媒體藝術助力非遺傳承[J].藝術教育,2018(18):6-13.
[2]陳宇丹.數字媒體藝術設計的特征及對傳統藝術設計的影響分析[J].中國航班,2019(17):1-2.
[3]王之綱.新媒體科技助力文化遺產保護[J].藝術教育,2018(20):10-11.
[4]吳桂華.新媒體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展示中的創新應用[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8(9):183.
[5]田夢雪.媒介融合背景下國產動漫IP的發展路徑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9.
作者簡介:張佳欣,洛陽理工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數字媒體藝術專業。
楊帆,洛陽理工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