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洲濤 章莉莉

斯德哥爾摩地鐵Solna centrum站,2020年2月,圖片來自趙晨蕊
瑞典斯德哥爾摩是北歐最大的城市,始建于公元13世紀中葉,它瀕臨波羅的海,擁有著曲折的海岸線和良好的水域環境,擁有著天然的大片開放水面和綠色空間。早在20世紀初,斯德哥爾摩政府在可持續理念的指導下確立了生態化的城市空間結構,形成了先進的綠色空間的格局。
在地鐵站的空間設計中,政府決定保留天然巖石洞穴的自然生態空間特點,在原有的天然巖石洞穴表面上噴涂混凝土,從而形成了天然原始、未加修飾的巖石洞穴地鐵空間,巧妙地呼應城市的地理特征。這為后期的地鐵公共藝術的創作建立了自然基礎,也使人們在乘坐地鐵時擁有了不同以往的對自然生態地鐵空間的體驗。
粗獷的巖石洞穴表面與精美的藝術創作,使斯德哥爾摩的地鐵空間成了令人流連忘返的地下藝術長廊。地鐵空間內的視覺藝術其實是個寬泛的概念,車站公共空間中的導向標志、售檢票機、座椅、垃圾桶等服務設施,以及商業廣告等輔助設施的造型、擺放位置都要進行統籌策劃,使它們構成一個優美和諧的環境。最后,恰到好處的藝術品才能畫上點睛之筆,所有要素共同構成地鐵空間的視覺藝術。與環境相融的藝術創作能點亮公共交通,如同“城市眼”審視城市的文明程度,接受訪客的審視。
編輯: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