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
西峽縣地處八百里伏牛山腹地、豫鄂陜三省交匯地帶,全縣總面積518萬畝,其中林地面積410萬畝,森林覆蓋率80.35%,是個典型的山區林業大縣,是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
近年來,西峽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決扛穩“一渠清水永續北送”的政治責任,立足“八山一水零點七分田”的縣情實際,確立建設經濟強縣、生態優縣、旅游名縣、文化大縣的發展戰略,按照打造豫鄂陜結合部高效生態經濟示范區、南水北調核心水源涵養區、健康中原核心功能區、全域旅游示范區的功能定位,持續探索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的特色發展路子,實現了經濟增長、山川增綠、產業增效、群眾增收。
西峽是聞名全國的獼猴桃之鄉、山茱萸之鄉、香菇之鄉、恐龍之鄉、重陽文化之鄉,被授予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中國旅游強縣、中國百佳深呼吸小城、中國候鳥旅居小城,榮膺最美中國榜—綠色生態旅游目的地城市、外商眼中的河南最佳投資城市、中原最具投資價值縣市區等稱號。
西峽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以天藍地綠的生態環境為群眾謀福祉。
一是組織指揮體系。成立以縣委書記任政委、縣長任指揮長的生態文明建設指揮部,全面負責全縣生態文明建設的規劃編制、組織協調和督促落實,全縣上下形成黨政一把手負總責,各級各部門班子分工合作、分級負責、齊抓共管的組織體系。
二是規劃論證體系。邀請北京大學環境學院等科研機構,先后編制《西峽縣生態經濟發展規劃》《西峽縣綠色城鎮體系規劃》《西峽縣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規劃》等,對全縣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生態城鎮等10個方面進行全面規劃,確定鸛河生態園等一批生態建設重點工程。
三是多元投資體系。積極搞好林權制度改革和環保投入機制改革,通過用好國家投資、激活社會投資、有效利用外資等方式多渠道籌集資金,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有力的資金保障。“十三五”期間,縣財政投入7.9億元,爭取國家項目資金5.5億元,引進外資2.8億元,吸收社會資本1.4億元。
四是科技支撐體系。鼓勵院企合作,成立食用菌科研中心、河南省農科院西峽分院、獼猴桃研究所等農業科研機構,建成宛藥公司、西泵公司等3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節能、節水、節材、節地、資源綜合利用和清潔生產六大領域研究推廣新技術、新產品。突出智能制造引領,加快推進“三大改造”,實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和新興產業發展行動,推動汽配產業向新能源汽車及與之相配套的產業方向邁進,推動特鋼產業向特種合金鋼方向和下游裝備制造業延伸,推動冶輔材料向新特材料提升,推動藥品食品產業向現代健康養生產業轉型。
重點壯大4個百億級產業集群,其中,以漢冶特鋼為核心的特鋼產業集群,企業達15家,2020年實現產值326億元;以西保集團為核心的冶金新材料產業集群,規模以上企業62家,產值167億元;以仲景集團為核心的中藥制藥與綠色食品健康產業集群,企業151家,產值192億元;以飛龍股份、西排、眾德為核心的先進裝備制造產業集群,企業60家,產值103億元。
五是執法監管體系。全面加強林業、水利、自然資源、環保等生態環境保護執法隊伍建設,不斷規范執法行為,同時持續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林業嚴打”等行動,嚴厲打擊破壞生態、污染環境的違法行為。“十三五”期間,查處涉林案件783起,環保違法案件627起,水保違法案件459起。
六是考評獎懲體系。實行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責任制,建立層級督查機制,嚴格考核,兌現獎懲。制定《西峽縣生態文明建設考評細則》,對全縣生態文明建設情況一月一通報,每季度一考評,對先進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對排名靠后、工作開展不力的單位進行通報批評直至財政扣款。3年來,共對47個單位、116人進行表彰,獎勵生態文明建設資金1660萬元;對4個單位進行通報批評,財政扣款730萬元。
上世紀80年代,在沒有任何“外援”情況下,西峽縣委、縣政府憑借本地適生的獼猴桃、食用菌種植出一個綠色食品加工產業,憑借本地適生的山茱萸栽植出一個中藥制藥產業,憑借本地的石墨資源發展出一個新材料產業,憑借一家破爛工廠發展出一個先進裝備制造產業,通過騰籠換鳥,實現鳳凰涅槃,探索出一條縣域經濟特色化、特色經濟產業化、產業經濟規模化、規模經濟外向化的新路子。
一是做優生態農業。培強食用菌、獼猴桃、中藥材三大特色產業集群,實施安全化、有機化、標準化生產,推動生態農業提質增效。
以打造百公里獼猴桃長廊為重點,堅持人工基地建設和野生資源保護并重,實施土地規模流轉、大戶承包經營、企業進駐合作,變行政推動為政策扶持、市場引導,建成了丹水—田關、五里橋—丁河等5個萬畝獼猴桃環線,獼猴桃人工種植面積13.5萬畝,年產量7.5萬噸,綜合效益23億元,產量和面積位居全國縣級前列。以控制規模、提質增效為目標,實行木腐菌與草腐菌并舉,探索菌果融合、菌林融合發展新模式,形成了一菌為主、多菌發展的食用菌產業格局。全縣標準化香菇基地達387個,工廠化制棒企業37家,鮮菇年交易量20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1/10。堅持差異化、訂單化生產,每年中藥材新種植面積穩定在1萬畝左右。全縣山茱萸面積發展到22萬畝,年產量3000噸,占全國一半市場。三大特色產業對全縣農業總產值、農民人均純收入的貢獻份額分別達到67%和71%。
二是做強生態工業。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全縣關停造紙、制革、皂素等高耗能、高污染企業277家,關閉禁養區內養殖場323家。“十三五”期間投資23.9億元,完成8條城區內河治理、74個工業點源污染整治、66家企業排污口整治等,有效改善區域環境質量。建成高新技術企業23家、高新技術后備企業124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3家、省級以上研發平臺32家,催生以漢冶鋼鐵公司為主的一批優勢企業及高新技術企業,發展了以宛藥公司為主的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扶持了以西排、西泵、西鑄公司為主的一批低污染低排放的汽車配件企業,形成特鋼、冶金新材料、先進裝備制造、中藥制藥及綠色食品四大主導產業,打造了4個百億級產業集群。
三是做活生態旅游。整合縣域生態、人文、產業等方面資源要素,打造“大健康旅游”黃金產業圈,推進產業融合,確立“一核一帶一園三區”布局,同時豐富“旅游+”情景體驗,打造集旅游、文化、體育、健康、養老五大產業于一體的生態康養旅游目的地。
培育形成以恐龍遺跡園、老界嶺、中原第一漂為龍頭的開放景區17個,A級景區數量和發展質量位居全省前列。2020年接待游客849萬人次,綜合效益44.6億元,被評為中國生態旅游大縣、十佳最具發展潛力的旅游大縣和中國旅游目的地。
按照以文為魂、以水為脈、以綠為韻、以業為基、以人為本的理念,持續打造“中原綠城”“中原水城”“中原文化名城”。“十三五”期間,組織實施16大類178個項目,總投資353.5億元。
一是實施生態城鎮工程。按照生態宜居城、新興工業城和優秀旅游城的科學定位,配套完善了污水處理、垃圾收集處理等配套設施,提升城市品位和城市承載能力。目前,累計投資4.6億元實施了11個鄉鎮污水處理廠、12個鄉鎮垃圾處理場建設工程,城區生活垃圾清掃率、清潔率、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出境水質達標率、飲用水水質綜合合格率均達100%;城區自來水覆蓋率達到98%以上;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4.4%,城市綠化率、綠化覆蓋率分別達到36.7%和41.78%,人均公共綠地達14.1平方米。共創成國家級生態鎮3個、衛生鄉鎮4個、文明村鎮2個,省級生態鎮15個、生態村60個,被評為河南省百城建設提質工程工作先進縣。
二是實施生態林業工程。采取植苗造林、飛播造林、封山育林等形式,實施退耕還林、長防林、生態公益林等工程項目,基本形成山體、丘陵區、城鎮綠化為主體,河渠、道路、農村綠化為骨架,網、帶、片、點相結合的綠色生態建設體系。目前,全縣林網總長達1298.6公里,森林蓄積量1091萬立方米。
三是實施生態水利工程。以“長治”工程和丹江口庫區上游水土保持工程為重點,全面推行河長制,大力實施水土保護、四水同治等水利建設工程。“十三五”期間,治理小流域67條、96.52萬畝;全縣水土保持面積達102萬畝,生態自我修復保護面積達113萬畝,治理區植被覆蓋率由45%提高到81%,被評為全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縣和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縣。
四是實施生態文化工程。充分挖掘西峽恐龍文化、地質文化等生態文化,豐富文化內涵,提升西峽生態品位。成功申請伏牛山國家地質公園和世界地質公園,舉辦了張仲景中醫藥文化節、《孑遺植物》郵票首發式、伏牛山詩會等大型生態文化活動。組織開展了生態文明新村等群眾性生態創建活動,將環保教育列入中小學校教育內容,積極開展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家庭等創建活動。實施總投資35.6億元的鸛河生態文化園項目,并將西峽地域文化植入,形成生態長廊、生活走廊、文化展廊“三廊合一”的新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