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



摘要:目的:分析對于脛骨干骨折患者采用經皮微創鋼板內固定術治療或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的臨床價值。方法:抽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泰州市人民醫院74例脛骨干骨折患者,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即對照組、觀察組,兩組均各為37例,觀察組行經皮微創鋼板內固定術進行治療,同期對照組應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手術療效優良率、術后并發癥率以及一般圍術期指標。結果:手術療效優良率觀察組為94.59 %,對照組為83.78 %,P < 0.05 ;兩組手術時間對比,P > 0.05 ,術中失血量、術后骨折愈合時間和術后3 d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AS) 評分觀察組均少于/低于對照組(P < 0.05);術后并發癥率觀察組為5.41 %,對照組為16.22 %,P < 0.05。結論:對于脛骨干骨折患者采用經皮微創鋼板內固定術治療的創傷性小、手術療效確切,值得應用與推廣。
關鍵詞:脛骨干骨折;經皮微創鋼板內固定術;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價值
脛骨干骨折近年來具有較高的發病率,由于脛骨干局部的軟組織覆蓋量相對較少,并且血供分布較少,因此在脛骨干骨折發生后患者局部感染、骨筋膜室綜合征等并發癥率偏高,影響患者的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復。現階段對脛骨干骨折患者主要通過內固定手術進行治療[1]。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是對于脛骨干骨折患者的主要治療措施,以往多應用開放手術進行治療,然而該手術具有較高的創傷性,術中失血量多,患者術后容易出現鋼板松動、切口感染以及局部皮膚壞死等情況,影響患者術后骨折愈合以及整體手術療效。近年來,人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使得廣大骨折患者對于手術療效以及術后恢復和手術的微創性提出了較高要求,微創鋼板內固定術是對于四肢長骨骨折患者比較常用的治療手段,且取得確切療效,該手術可避免對患者骨折部位進行大面積直接暴露,同時可維持患者骨折良好的穩定狀況和固定效果,同時可保護周邊血運,為患者骨折愈合奠定了重要基礎,可促使其骨折愈合以及術后功能恢復,以下將探究經皮微創鋼板內固定術或者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在脛骨干骨折患者中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抽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泰州市人民醫院74例脛骨干骨折患者,隨機數字表法分組。觀察組:37例,男20例、女17例;年齡24~68歲,均數(43.5±1.6) 歲;骨折時間1~6 d,均數(2.2±0.4) d ;體重指數(BMI) 17.5~31.6 kg/ m2,均數(23.7±1.3) kg/m2。對照組:37例,男19例、女18例;年齡22~69歲,均數(43.3±1.7) 歲;骨折時間1~5 d,均數(2.3±0.4) d;BMI 17.3~31.9 kg/ m2,均數(23.6±1.5) kg/m2。兩組各項基礎資料具備可比性P > 0.05。
納入標準:(1) 患者通過影像學檢查符合脛骨干骨折的判定標準;(2) 患者具有手術治療指征;(3) 患者未合并各類慢性疾病;(4) 患者對手術治療方案等知曉并簽署知情同意書;(5) 患者的手術依從性良好,且圍術期資料完善。
排除標準:(1) 合并心肝腎等臟器功能病變者;(2) 合并凝血功能異常者;(3) 合并精神疾病等缺乏正常語言溝通能力、理解能力者;(4) 依存性較差或隨訪中途失訪者。
1.2 方法
觀察組行經皮微創鋼板內固定術進行治療,術中給予硬膜外麻醉,應用止血帶,患者維持仰臥體位;術中利用C臂X線機輔助完成閉合復位,患者脛骨結節內下側做小切口,同時內踝上側做小切口,對深筋膜進行切開,并未對骨膜實施切開;繼續沿患者脛骨內側面創建皮下隧道,期間注意對筋膜的妥善保護。動力加壓鋼板通過手術隧道妥善放置抵達骨膜表面,嚴格依據健側脛骨形態實施預彎,之后接骨板雙側利用瞄準器進行鉆孔,進一步放置螺釘進行固定,通過C臂X線機輔助明確骨折復位以及固定,效果滿意后可對皮膚進行縫合,患者術后2周左右可進行拆線;同期對照組應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進行治療,術中進行常規全麻,保持仰臥體位,應用止血帶,借助C臂X線機輔助完成閉合復位,對皮膚進行切開,使骨質能夠充分顯露,并使骨折端獲得顯露,對于骨折端局部的積血等進行充分清除,妥善置入鋼板,使骨折端與接骨板能夠充分夾牢,進行鉆孔以及放置螺絲釘,對切口進行逐層縫合;最后利用敷料實施加壓包扎,并給予石膏固定,術后依據骨折愈合情況等適時拆除石膏,并提供抗感染等對癥治療。
1.3 評價標準
(1) 兩組患者術后3個月末隨訪評估其手術療效。優:患者骨折愈合良好,并且踝關節以及膝關節活動功能恢復正常,步態恢復正常;良:患者的骨折愈合,以及踝關節和膝關節活動功能基本恢復,然而對抗力量相對較差,有輕度的疼痛或畸形情況;可:患者的骨折愈合尚可,關節活動度恢復至骨折前的50 %~75 %,存在輕微的疼痛、神經損傷或者跛行步態;差:患者的骨折愈合情況不佳,關節功能恢復較差,或具有嚴重的神經紊亂、畸形等情況。
(2) 記錄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失血量、術后骨折愈合時間和術后3天的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AS) 疼痛評分。
(3) 統計兩組患者手術后出現的相關并發癥,如下肢缺血性壞死、內固定松動、切口感染以及骨折畸形愈合等。
1.4 統計學處理
文中數據行SPSS 22.0分析,計量資料數據標準差為(x±s) ,組間數據行t檢驗,計數資料為[n(%) ],組間數據行χ2檢驗,P < 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手術療效組間對比
手術療效優良率觀察組為94.59 %,對照組為83.78 %(P < 0.05) ,見表1。
2.2? 圍術期指標組間對比
兩組手術時間對比P > 0.05,術中失血量、術后骨折愈合時間和術后3 d VAS疼痛評分觀察組均少于/低于對照組,P < 0.05,見表2。
2.3? 術后并發癥率組間對比
術后并發癥率觀察組為5.41 %,對照組為16.22 %(P < 0.05) ,見表3。
3 討論
脛骨干骨折是近年來發病率較高的四肢長骨骨折,對該類患者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是以往常用的治療手段,然而部分患者存在多段骨折或者粉碎性骨折情況,這使得周圍軟組織受損情況較為嚴重,特別是對于粉碎性骨折患者來說骨折移位顯著,同時血運障礙的存在,使得傳統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的應用效果受到影響,無法獲得滿意的解剖復位,同時手術操作難度較高,術中失血量較大影響其手術療效[2~3]。經皮微創鋼板內固定術則是一種更加符合生物學特征的微創手術,該手術的切口小,并且對軟組織的創傷小,有利于術后早期的骨折愈合[4]。本次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手術療效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同時術中失血量、術后骨折愈合時間等常規圍術期指標用于對照組。表明與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相比,采用經皮微創鋼板內固定術能夠更好地提升脛骨干骨折患者的整體治療價值。本研究中對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率進行統計,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術后并發癥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微創鋼板內固定術的應用其微創特征顯著,能夠有效降低手術創傷性,預防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為患者術后功能的康復奠定了重要基礎,該手術在應用中能夠減少對患者軟組織進行大面積剝離,所以可避免對患者骨皮質局部的血液循環造成不良影響,可更好地保護患者骨折端局部的血供狀態,因此術后并發癥率更低。
綜上所述,對于脛骨干骨折患者采用經皮微創鋼板內固定術治療的創傷性小以及手術療效確切,值得應用于推廣。
參考文獻:
[1]李小波.經皮微創鋼板內固定術與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脛骨干骨折的效果分析[J].家庭醫藥,2019,14(12):52.
[2]尚亞濤,郭啟魯.經皮微創與常規切開內固定術對脛骨干骨折的治療比較[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9,10(22):52-54.
[3]胡林海.經皮微創鋼板內固定術與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脛骨干骨折的效果分析[J].特別健康,2019,11(19):22.
[4]高萬軍.經皮微創鋼板內固定術與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在脛骨干骨折治療中的效果對比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28(17):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