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聰聰



摘要:目的:對膽結石手術患者采用個體化護理并觀察其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20年11月~2021年11月為觀察時間段,設置78例膽結石手術患者為觀察對象,采用資料回顧分析法,根據護理方式不同分為一般組和個體化組。一般組采用一般護理,個體化組采用個體化護理,觀察兩組情緒狀態、生活質量等情況。結果:(1) 一般組和個體化組情緒狀態對照中,護理前兩組無差異,護理后一般組SAS、SDS評分分別為(54.39±4.87) 分、(53.93±4.05) 分,個體化組分別為(42.03±3.61) 分、(43.12±3.28) 分,組間差異明顯(t = 13.529,P = 0.012)。(2) 一般組和個體化組生活質量對照中,一般組軀體功能、情感職能、社交職能、生理功能評分明顯低于個體化組,組間差異明顯(t = 16.691,P = 0.011) 。結論:對膽結石手術患者采用個體化護理效果優良,值得推薦。
關鍵詞:膽結石手術;個體化護理;臨床效果
膽結石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疾病,該種病癥目前治療的主要方式就是手術治療。由于患者對自身病癥認識度較低,開展手術治療中就會存在消極、畏懼、焦躁等負性情緒,這種不良的情緒狀會使患者出現呼吸急促、血壓升高等應激反應,對病癥的治療產生影響。因此在膽結石手術治療中需要加強護理干預來幫助患者提升治療效果,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提高患者的康復效果和生活質量,幫助患者形成治療的良性循環。基于此,在本組研究中對膽結石手術患者護理中采用個體化護理并觀察其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觀察2020年11月~2021年11月78例膽結石手術患者并分為一般組和個體化組。一般組39例,患者年齡27~54歲之間,平均年齡(42.15±3.28) 歲,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21例;個體化組39例,患者26~55歲之間,平均年齡(41.86±3.44) 歲,其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22例。(P > 0.05) ,兩組資料無差異。開展研究前需要向醫院倫理委員會申請,獲得準許后才能實施觀察研究。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患者臨床診斷屬于膽結病癥并需要開展手術治療;(2)患者同意本次研究;(3)患者均簽訂知情同意書;(4)18歲以上成年人。
排除標準:(1)患有家族遺傳病史者;(2)神經、精神類疾病患者;(3)患者惡性腫瘤患者;(4)不同意本次研究者。
1.3 方法
一般組采用一般護理模式。主要為:針對患者的病癥和醫囑進行用藥指導,告知患者手術治療中的注意事項,維持病房環境衛生,按照常規護理流程保證護理工作的正常實施。
個體化組采用個體化護理模式。該種方式是在一般護理之上的,主要內容如下:
(1) 護理前調查:在開展個體化護理干預前,護理人員需要與患者進行充分的交流,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查,對患者的護理需求進行了解和掌握,觀察患者的病情特點、情緒變化和心理特征等情況,然后根據調查的結果為個體化護理開展的依據,圍繞患者的需求提出針對性護理辦法。
(2) 個體化健康宣教:患者由于對手術開展的認知度較低,因此治療依從性也不理想。護理人員可以針對患者的認知度情況開展個體化健康宣教活動,針對患者年齡、文化程度等差異選擇不同的宣教方式,例如對年齡較大、文化程度較低的患者采用視頻資料的播放、一對一健康宣教的方式,該種方式的直觀性更強,提高了患者的理解能力;對年齡較小、文化程度較高的患者可以采用公眾文章推送、專家講座等方式來開展宣教活動,該種方式的專業性更強,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疾病知曉情況,不同的宣教方式引導患者了解到膽結石病癥的發病機制、手術開展方式、手術前后注意事項等內容,全面引導患者能夠積極配合后續的治療[1]。
(3) 個體化舒適護理:護理人員為患者提供一個良好的治療環境,及時對患者的床品進行更換消毒,保證患者病房內的環境衛生,定時開展消毒和通風;針對年齡較大的患者可以采用空氣凈化設備來提高患者的舒適度。在病房內根據患者需求來進行優化干預,采用綠植、裝飾品等來增加病房的溫馨感,使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4) 個體化心理干預:患者在病情發生以后,由于對病情的擔憂和對手術的恐懼感,很容易出現負性心理,護理人員需要及時觀察患者的情緒變化,然后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采用安慰、鼓勵的語言進行心理疏導,向患者講解成功的手術治療案例來提升患者的治療信心,還可以指導患者與病友進行交流,相互傾訴來減少不良情緒的發生。護理人員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引導患者家屬能夠給予患者更多的關心和陪伴,通過親情感化患者來樹立積極的治療心態。指導患者采用聽音樂、聊天、觀看減壓視頻等方式來轉移疾病注意力,進而緩解心理壓力,積極配合醫護人員開展后續治療[2]。
(5) 個性化飲食干預:患者在手術前和術后均需要進行飲食指導干預,術前指導患者攝入高營養和易消化的食物,告知患者術前的禁食水情況。在術后針對患者的年齡、飲食習慣和恢復狀態開展飲食指導,指導患者在早期進行流質食物的攝入。后期體征恢復正常以后需要飲食清淡、營養均衡,避免暴飲暴食等不良的飲食習慣,按照少食多餐的原則開展飲食,保證術后得到均衡的營養來盡早恢復身體健康[3]。
(6) 術后護理:患者手術完成后,護理人員要加強對患者手術切口的觀察護理工作,保證切口的干燥清潔,如果發現患者切口處有滲液的情況,要及時更換敷料,對有留置管的患者加強巡視護理,定時更換引流袋,對引流出來的液體顏色、量、性質等進行觀察記錄,一旦發現異常要馬上進行上報處理[4]。
1.4 觀察指標
(1)情緒狀態:采用情緒量表,50分為臨界點,分數越高表示情緒狀態越差。
(2)生活質量:采用SF-36量表,對4個維度評價,分數與生活質量成正比。
(3)護理滿意度:采用滿意度調查問卷,引導患者對護理質量評價,滿分100,65分以上為滿意。
(4)不良反應:對患者治療中的不良反應進行觀察統計。
1.5 統計學處理
SPSS 22.0數據分析軟件,計數資料統一為(n,%) 、計量資料統一為(x±s) ,采用P值進行檢測,P < 0.05表示組間數據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情緒狀態情況
一般組和個體化組情緒狀態對照在表1呈現。
2.2 兩組生活質量情況
一般組和個體化組生活質量對照在表2呈現。
2.3 兩組護理滿意度和不良反應情況
一般組和個體化組護理滿意度和不良反應對照在表3呈現。
3討論
膽結石是一種急腹癥,一般采用手術治療的方式來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但是患者由于對手術的恐懼和對自身病情的擔憂,在治療中就會出現焦躁、悲觀等負性心理,采用常規護理會對患者的心理、情緒和需求忽略,導致患者的治療效果也不理想。個體化護理能夠以患者為工作開展的中心。首先了解患者的護理需求,然后針對患者的情緒、心理、康復情況等進行護理干預。通過護理前調查來掌握患者護理需求;通過健康教育來提升患者的疾病認知度;通過舒適護理來提高患者的生理舒適度;通過心理護理減少患者不良情緒的發生;通過飲食護理來保證患者的機體營養;通過術后護理來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使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提高康復質量和歸屬感,從而形成治療的良性循環[5]。
在本組研究中,首先觀察兩組生活質量情況:一般組和個體化組生活質量對照中,一般組軀體功能、情感職能、社交職能、生理功能評分明顯低于個體化組,t = 16.691,P = 0.011 ,組間差異顯著;然后分析兩組護理滿意度和不良反應情況:一般組和個體化組護理滿意度和不良反應對照中,一般組分別為76.92 %(30例) 、 30.76 %(12例),個體化組分別為97.43 %(38例) 、 5.12 %(2例),χ2 = 12.477,P = 0.014 ,組間差異顯著。以上結果表明,對膽結石手術患者采用個體化護理能夠有效的避免不良情緒的發生,改善生活質量,該種方式更具有針對性和優勢性,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周莉婭.個體化護理應用在膽結石手術護理中的效果及對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研究[J].中外醫療,2021,40(28):105-108.
[2]段立萍,高蓉蓉.個體化護理應用于膽結石手術患者的臨床效果分析[J].名醫,2021(12):121-122.
[3]鄭彩平.個體化護理應用在膽結石手術護理中臨床護理效果觀察[J].結直腸肛門外科,2021,27(S1):124-125.
[4]張玉華.個體化護理在膽結石手術中的效果分析[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21,36(3):219-220.
[5]溫晶晶.個體化護理模式在膽結石手術患者中的應用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21,25(6):8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