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天香



摘要:目的:探討心外科圍術期采用心理護理干預的效果。方法:采集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2019年5月~2021年10月期間接收的92例心外科患者,隨機分為常規組與研究組各46例,常規組運用常規圍術期護理,研究組在常規組基礎上添加心理護理干預,分析不同護理操作后患者治療依從性、心理狀況與護理滿意度情況。結果:在患者治療依從性上,研究組93.48 %,常規組69.57 %,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在患者焦慮、抑郁等心理評分上,研究組護理后降低程度明顯多于常規組,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在患者護理滿意度上,研究組97.83 %,常規組82.61 %,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結論:心外科圍術期采用心理護理干預,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負面情緒,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整體狀況更為理想。
關鍵詞:心外科;圍術期;心理護理干預;效果
心外科患者一般集中在心臟以及心臟大血管有關的疾病問題,患者病情嚴重,手術治療的風險高,術后的并發癥也較為常見。患者會因為創傷疼痛以及所處的陌生環境,導致心理層面有不適感。除了專業的手術治療方案設計與落實,護理工作的開展也對患者治療恢復有較好的支持作用。心理護理干預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負面情緒,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整體狀況更為理想。本文采集92例心外科患者,分析圍術期采用心理護理干預后患者治療體驗感受情況。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采集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2019年5月~2021年10月期間接收的92例心外科患者,隨機分為常規組與研究組各46例。常規組中,男29例,女17例;年齡范圍從18歲至63歲,平均年齡(38.98±4.19) 歲;文化程度分類情況中,初中及以下畢業為27例,高中畢業為11例,大學畢業為8例;研究組中,男26例,女20例;年齡范圍從18歲至65歲,平均年齡(39.43±5.72) 歲;文化程度中,初中及以下畢業為25例,高中畢業為14例,大學畢業為7例;兩組患者的基本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等信息上沒有明顯差異(P>0.05),有對比研究意義。
1.2 方法
常規組患者采用常規圍術期護理,研究組在常規組基礎上添加心理護理干預,內容如下。
(1)術前心理護理:一般需要做好環境介紹,保持專業、熱情地接待,讓患者更好地適應科室的工作流程以及環境狀況。樹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為后續的護理工作奠定基礎。建立患者整體治療的安全感基礎,保持積極的心態面對治療的開展。要知曉患者可能因為對手術知識缺乏專業的認知,認知的缺乏會直接導致心理狀況的波動,容易受到社會謠言的影響,缺乏客觀分析判斷能力,容易有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需要做好及時溝通以及講解,術前需要讓其意識到手術的必要性、專業性以及成熟度,同時對于術后疼痛情況做基本的心理準備。讓其意識到疼痛可能出現,但是也可以通過專業有效的方式來改善。
(2)術中心理護理:需要構建和諧的手術環境,避免其不安感導致的負面情緒。術中需要保持護理人員工作的專注性,避免緊張、慌亂或者注意力分散導致了不良影響。要保持對患者親和有禮、微笑的工作態度,由此來提升其信心。如果患者有情緒波動,需要及時做好安撫工作。
(3)術后心理護理:需要讓患者在術后第一時間就得到手術治療成功消息。同時也需要提升巡查次數,觀察患者的手術恢復情況以及并發癥狀況。如果有異常情況,及時告訴醫生處理。當患者麻藥逐步失效之后,會有明顯的疼痛感,需要做好有關疼痛緩解的說明。指導其用轉移注意力方式來改善其疼痛敏感度,同時依據情況做好其止痛藥的使用。注意轉移的方法,依據患者個人喜好而定,可以提供一定的建議。術后需要做好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的觀察,包括體溫、心率、血壓等。如果患者需要長時間臥床休養,還需要做好其受壓部位按摩,促使其血液循環的優化,防控壓瘡問題。要依據患者個人情況做好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措施,保證其心理的安全感,確保其情緒的穩定性。
1.3 評估觀察
分析觀察各組患者在護理后治療依從性、心理狀況評分與護理滿意度情況。心理狀況采用SAS、SDS評分,評分越低,整體負面情緒狀況越輕。治療依從性 = 完全依從率+部分依從率。護理滿意度 = 很滿意率+基本滿意率。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運用SPSS 22.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使用n(%) 表示,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運用(x±s) 表示,采用t檢驗,P < 0.05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焦慮、抑郁心理評分情況
如表1所示,在患者焦慮、抑郁等心理評分上,研究組護理后降低程度明顯多于常規組,兩組數據對照觀察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
2.2 患者治療依從性情況
見表2所示,在患者治療依從性上,研究組93.48 %水平明顯比常規組69.57 %更高,兩組數據對照觀察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
2.3 患者護理滿意度情況
見表3所示,在護理總滿意率上,研究組97.83 %水平明顯比常規組82.61 %更高,兩組數據對照觀察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
3 討論
心理護理工作方面,要構建和諧護患關系,由此才能提升整體心理護理干預執行的有效性。要充分意識到心理護理干預的對象不僅是患者,同時也包括患者家屬。要保持熱情地接待,溫和的溝通互動[1]。同時對患者以及家屬做好環境的介紹,讓其更好地適應醫院環境,配合治療工作的開展。要將患者的狀況對家屬做好說明,讓家屬對患者情況有基本了解[2]。同時也需要了其家庭關系、心理狀況等,及時回復家屬有關疑問,滿足其基本的知情需求。同時構建與家屬之間良好的互動關系,為患者心理護理干預提供更好的條件基礎。要獲取家屬的信任,讓家屬意識到護理工作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優化患者治療恢復的質量與速度,而抵觸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對治療工作開展產生一定的干擾影響[3]。在溝通互動中,保持專業態度、柔和的目光,溝通用語需要禮貌且舒適,同時在操作過程中需要通過成熟、平穩、從容地操作狀態來贏得患者以及患者家屬的信任,通過專業的護理知識以及成熟的操作來提升其對護理工作認可度。提升患者以及家屬的安全感,由此打消其焦慮的負面情緒。
要做好必要的信息指導,避免患者以及家屬因為對病情知識了解不足而導致的悲觀失望、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要意識到合理的教育指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發揮減輕心理壓力,提升治療依從性的效果,同時有助于避免信息偏差而導致的護患沖突矛盾,構建和諧護患關系[4]。要依據患者以及家屬實際情況,做好多樣化形式的健康教育引導方式,一般可以從口頭指導配合書面指導進行。對家屬可以提供手機電子文章等方式來傳遞有效信息,也可以展開網絡平臺的溝通互動。具體形式依據實際情況而定,避免籠統一刀切[5]。
心理護理的方法除了做好家屬方面的支持配合之外,也需要做好患者有關處理辦法的指導。可以做好積極的心理暗示,可以邀請康復情況良好的患者展開現身說法。多引導患者進行注意力轉移,避免其過多將關注度集中在疾病以及有關負面信息方面[6]。通過娛樂、休息的方式來保持自己身心輕松,由此減少心理壓力過大而導致不良問題。要讓其意識到心理壓力過大會導致機體應激反應等多種不良問題,甚至會干擾治療恢復的進行,對治療產生較大的阻力影響。讓患者自行做好自身情緒管理,同時也需要引導患者進行心理壓力的宣泄,讓其意識到溝通傾訴、哭泣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達到其心理解壓的效果。不僅要鼓勵患者進行適度的心理宣泄,也可以鼓勵家屬與患者在心理宣泄之后及時地轉移患者對疾病的負面問題關注度。具體方式依據患者個人喜好而定來緩解心理壓力感。如果情況需要,可以每天進行10 min或者更長時間的溝通互動安撫。直接有效的溝通安撫互動,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與家屬的情況,為后續的護理工作提供更好的信息支持。
總而言之,心理護理干預應用在心外科圍術期過程中,可以有助于優化患者整體治療依從性,改善患者焦慮、抑郁不良情緒,患者對護理工作的認可度更高,整體狀況更好。
參考文獻
[1]張永佳.心理干預護理措施對心外科圍手術期患者的影響分析[J].健康之友,2021(2):269.
[2]陳小佳,張珊珊.心外科體外循環患者行圍手術期心理護理的效果研究[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20,5(35):15.
[3]杜譜.心理干預護理措施對心外科圍手術期患者的影響分析[J].健康必讀,2020(27):112,114.
[4]吳爭峰.心外科圍手術期糖尿病患者的心理護理效果臨床觀察[J].健康大視野,2019(9):134-135.
[5]何偉蘭,廖旭嘉,毛素鳳.心理干預護理措施對心外科圍手術期患者的影響分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29):63,68.
[6]王云.心外科體外循環患者行圍手術期心理護理的有效性評價[J].保健文匯,2019(12):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