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兵,潘宏梅
摘要:在消化系統中,易因相關原因出現消化道出血,最終導致胃腸功能障礙,患者多出現腹部不適,食欲減退,嚴重患者可出現應激性潰瘍。為此,本文從該疾病發病機制入手闡述,而后分析其臨床癥狀,最后深入探究中醫藥在本研究疾病中的臨床效果,綜述如下。
關鍵詞:中醫藥;上消化道;出血;胃腸功能;發病機制;臨床癥狀
胃腸道功能障礙是消化系統中上消化道出血后的嚴重并發癥,可導致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對消化系統恢復造成較大影響。臨床治療主要通過藥物治療,西藥可顯著緩解臨床癥狀,改善胃腸功能,但是易對患者機體造成嚴重損傷,且長時間使用可增加機體耐藥性,很難使藥物達到預期療效。隨著我國中醫藥的不斷深入研究與發展,采用中醫藥可減少相關難治性并發癥,其治療主要遵循通腑泄熱、行氣導滯等原則,能夠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對患者機體恢復發揮重要作用。本文深入分析中醫藥治療上消化道出血控制后患者繼發胃腸功能障礙的臨床觀察研究進展。現報道如下:
1 上消化道出血控制后患者繼發胃腸功能障礙發病機制
患者由于胃腸腔道外臟器出血,漏至胃腸道,或胃腸道附近器官對其產生壓迫,致使胃腸道出現損傷,導致胃腸道出血,使診斷難度增加。所以,在對此類患者進行檢查時,應把握診斷時間,多在出血時進行診斷,但多數患者在診斷期間出血癥狀已消失,導致漏診情況的發生。目前,臨床在對該疾病研究時,對其病機尚不明確,從解剖學角度分析,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對于青年患者而言,未出現其他疾病,可能與先天血管異常密切相關,研究發現,血管異常與血管持續恒徑關系密切[1],若患者有慢性缺氧性疾病,消化道血管畸形率相對較高,臨床認為因胃腸黏膜灌注不足以及氧含量減少,致使胃腸黏膜壞死,以此增加消化道出血風險;后天獲得性退行性變在青年與老年人群中發病率最高,在老年群體中,可能與腸道周期性蠕動使毛細血管、動靜脈系統擴張、迂曲有關。
2 上消化道出血控制后患者繼發胃腸功能障礙臨床癥狀
該疾病患者典型癥狀有黑便、嘔血,在中醫學中認為,該疾病屬于“嘔血”“便血”范疇,由于上消化道出血,起病時間短,在此期間多數患者會出現口渴、發熱等癥狀;隨著出血量不斷增加,患者因氣隨血脫,故出現氣血兩虛,胃腸道因氣虛而推動無力,腸腑壅滯不通,導致便秘、腹部不適(腹脹、腹痛) 等癥狀。此疾病由于起病快,臨床在采用中醫治療時,多以瀉熱通腑、行氣導滯的方劑為主[2]。
3 中醫藥治療
3.1 內治法
3.1.1 小承氣湯劑
譚其佳等[3]研究者納入100例上消化道出血控制后繼發胃腸功能障礙患者探究中藥的臨床效果,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西藥治療,n = 50) 與觀察組(在西藥治療的同時給予小承氣湯劑治療,n = 50) ,對比兩組治療后胃腸功能評分、排便次數、腹內壓。研究結果發現,治理后,觀察組排便次數、腹內壓較對照組明顯減少,且觀察組胃腸道功能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小承氣湯劑對本研究疾病的治療效果顯著。該湯劑主要藥材成分有大黃、芒硝各30 g,枳實、厚樸各15 g,當歸20 g,每劑加水600 mL,浸泡枳實、厚樸、當歸30 min,煎取400 mL,并添加大黃煎300 mL,添加芒硝煮開,每次100 mL,3次/ d。此方中,大黃與芒硝合用可起到苦寒通降之功效;厚樸可下氣除滿、枳實具有行氣消痞之功效,共奏峻下熱結之功效;當歸可補血、止痛,潤腸,諸藥共奏瀉熱通腑、行氣導滯之功。張瀟月等[4]研究者將納入120例本研究患者,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口服組(制成煎劑) 、灌腸組(制成煎劑) 、穴位貼敷組(制成藥餅貼) ,每組各40例,3組均使用小承氣湯組方,對比分析各組總有效率、胃腸功能障礙評分。研究結果顯示,各組總有效率對比無差異,且口服組胃腸功能評分較其他兩組均降低。
3.1.2 自擬扶正通腑瀉熱湯
汪潞等[5]研究者納入72例上消化道出血控制后繼發胃腸功能障礙患者,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西藥治療,n = 50) 與觀察組(在西藥治療的同時給予中藥扶正通腑瀉熱湯治療,n = 50) ,對比兩組治療后胃腸功能障礙評分、血清炎性指標。研究結果發現,觀察組胃腸功能障礙評分及血清炎性指標均低于對照組。表明此湯劑對改善胃腸功能可發揮重要作用。該湯劑中,黃芪具有養陰生津、健脾益氣扶正之功效;當歸可補充機體血量,同時起到活血的作用;白術具有利濕、健脾益氣功效;茯苓可起到健脾的功效;黃連具有清熱瀉火解毒功效;以上藥物合用可起到益氣扶正、健脾利濕之功效[6]。大黃、芒硝、厚樸、枳實合用具有通腸腑之氣機、瀉腸腑之郁熱之功效[7]。
3.1.3 胃腸復元方
胃腸復元方劑成分有生曬參、制附片、五味子、生大黃、白頭翁、敗醬草,可起到除、寒熱邪氣,逐六腑積聚之功效[8]。曹迎等[9]研究者納入60例上消化道出血控制后繼發胃腸功能障礙患者,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常規治療,n = 30) 與觀察組(在常規治療的同時給予胃腸復元方治療,n = 30) ,對比兩組治療后胃腸功能障礙評分、終點事件發生率。研究結果發現,觀察組胃腸功能障礙評分較對照組低,且兩組終點事件發生率對比顯示觀察組更低。
3.2 外治法
3.2.1 中藥貼敷神闕穴
申建國等[10]研究者納入100例上消化道出血控制后繼發胃腸功能障礙患者探究中藥的臨床效果,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安慰劑,n = 50) 與觀察組(中藥貼敷神闕穴治療,n = 50) ,對比分析各組炎性因子水平、總有效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炎性因子水平較對照組明顯降低,且兩組總有效率對比發現,觀察組更高,表明中藥貼敷神闕穴治療方法可顯著減輕機體炎性反應,療效顯著。此治療方法中,由不同藥材組成方劑,可通過患者皮膚滲透后吸收。在方劑中吳茱萸具有行氣消滯之功效,能夠作用于大腸壅氣中;丁香可起到散寒止痛的作用,同時還具有溫中止嘔之功效;細辛可溫肺化飲、祛風散寒、通竅止痛;乳香可起到活血定痛之功效[11]。現代藥理學研究顯示[12],吳茱萸藥材中生物堿成分較高,其功效有散寒、止吐,可通過雙向調節方法改善胃腸道功能;丁香可顯著改善相關臨床癥狀,如嘔吐、腹脹等,同時還可促進消化,可使胃液在較短時間內增加分泌量;乳香具有較強的鎮痛、調脂以及抗炎等效果,同時還能夠消除潰瘍;細辛具有較強的抗菌效果,且解熱作用明顯;冰片可增強對皮膚黏膜、血腦屏障的滲透作用。將以上藥物混合制成臍貼,貼于神闕穴,通過藥物作用,可顯著使胃腸平滑肌張力增加,加快胃腸蠕動。
3.2.2 針灸
對本研究患者采用針灸治療,可起到胃腸道功能調節作用,能夠加快胃腸蠕動,提升胃腸蠕動的活躍度,若患者蠕動較為活躍,同時針灸治療還可適當抑制其過度活躍。針灸治療能夠避免胃腸功能紊亂,提升胃腸動力[13]。李亞莉等[14]研究者納入60例上消化道出血控制后繼發胃腸功能障礙患者并分組探究,兩組中有3例患者出現2例脫落與1例剔除,將其排除本研究,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抗感染治療,口服胃腸動力藥,n = 29) 與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進行針灸治療,n = 28) ,對比分析各組炎性反應指標、腹腔內壓指標。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炎性反應指標與、腹腔內壓均低于對照組。
4 結語
綜上所述,目前,臨床在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繼發胃腸功能障礙疾病時,中醫藥可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由于不同治療方法產生的療效有一定差異,因此在實際使用期間需根據患者具體疾病情況針對性使用,確保療效達到預期效果。
參考文獻
[1]彭盼,王美芬,王明英,等.2054例兒童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特點及病因分析[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21,44(9):842-848.
[2]何帥,王妍.香砂六君子湯加味聯合消化內鏡治療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及對胃腸功能紊亂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20,28(3):219-222.
[3]譚其佳.中醫藥治療上消化道出血控制后患者繼發胃腸功能障礙的臨床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9,26(3):28-30.
[4]張瀟月,李探,邵龍剛,等.小承氣湯不同途徑給藥對老年膿毒癥患者胃腸功能障礙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急癥,2019,28(8):1420-1422,1434.
[5]汪潞,胡晶晶.自擬扶正通腑瀉熱湯治療膿毒癥患者胃腸功能障礙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藥科技,2019,26(6):881-882.
[6]孟祥睿,李潔,楊志旭,等.中西醫治療膿毒癥胃腸功能障礙的療效[J].實用醫學雜志,2019,35(9):1504-1507.
[7]齊凡,虞曉紅.急診腹部手術后胃腸道功能障礙研究現狀[J].臨床急診雜志,2020,21(4):334-340.
[8]何紅見,董順寶,邵玉東,等.老年性上消化道出血臨床分析[J].臨床消化病雜志,2020,32(6):367-370.
[9]曹迎,劉琳,石嘉恒,等.胃腸復元法治療膿毒癥胃腸功能障礙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9,39(8):943-948.
[10]申建國,魏麗麗,周曉燕,等.中藥貼敷神闕穴治療多發傷后胃腸功能障礙臨床評價[J].中國藥業,2019,28(6):36-38.
[11]張慶,劉清泉,蔡陽平.從氣虛腑實證談膿毒癥的胃腸功能障礙機制[J].環球中醫藥,2020,13(6):993-997.
[12]張泰,張北華,馬祥雪,等.“陽道實,陰道虛”理論在上消化道出血中的應用探討[J].中醫雜志,2021,62(16):1400-1403.
[13]高慧,楊潔,胡云霞,等.升降散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胃腸功能障礙及預后影響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急癥,2019,28(4):565-567,571.
[14]李亞莉,褚玉茹,于乃浩,等.針灸改善膿毒癥患者胃腸功能障礙的臨床觀察[J].天津中醫藥,2021,38(4):479-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