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荔灣區康有為紀念小學 廣東·廣州 510000)
(1)數學課堂教學知識化傾向嚴重,導致學生缺乏主動接納所學知識。很多學生認為課堂中所學的數學知識與他們的生活實際相隔甚遠,從而導致缺乏數學思考,覺得數學知識“冷酷如冰”。
(2)數學課堂教學模式化,降低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關注度,久而久之越來越不喜歡數學,漸漸懼怕數學。
(3)數學課堂教學表象化,缺乏交互,缺乏數學思考,單一乏味。
(4)數學信息量劇增,學生理解能力有限,從而造成壓力。
試問一個學生懼怕學習數學,又如何達到提升素養和發展能力呢?鑒于此,我們學校提出了“打造有溫度的數學課堂”。
“溫”字,在《說文解字》【卷十一】【水部】的出處是“水。出犍為涪,南入黔水。從水聲。烏魂切。”它的本義是給浴盆的水加熱,器皿中的水變為“溫”的狀態,再引申為熱的適度,宜人的,如冬溫夏清,這是人類最早對于溫覺感受的定義。其次引申為加熱,重復進行。這是“溫”字最早在教育環境下的引用,比如孔子的名言——溫故而知新。隨后,“溫”字逐漸引申為一種人類品質的追求,善良平和的、和藹可親的。“度”字,在《說文解字》【卷三】【又部】的出處是:“法制也。從又,庶省聲。徒故切文二十八,重十六”。“溫度”是指物體的冷熱程度。“有溫度”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加熱,而是在一定范圍內的讓人與人之間互動時產生溫暖感覺的最佳舒適狀態,是一種品質的體現,更是人類通過語言,通過對“溫度”的理解進行內心精神和自我認識的重要過程。因此,“有溫度的數學課堂”就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相關注、互相交互、互相接納、互相共情的課堂,于是生發出充滿人文關懷的有溫度的課堂。“有溫度的數學課堂”具有以下幾個維度:
第一、關注。有溫度的數學課堂是需要關注課堂學習環境的,需要給予學生和諧、平等、寬松的課堂學習氛圍。有溫度的數學課堂更應該關注數學學習的本質,促進學生數學思考,培養數學意識,感悟數學思想。
第二、交互。有溫度的數學課堂不僅僅重視師生、生生之間的交互活動,更應該打通數學知識與生活的鏈接與交互,為數學知識增添更多的人文性思考。
當下,現實主義創作并沒有完結,現實主義創作道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幾十年來,現實主義創作經歷了風雨洗禮和各種思想運動的考驗,已經成為代表中華民族國情的文藝創作主流形式,取得了豐碩的藝術成果——經驗和成就同步前進,堅守和開拓并存發展。
第三、接納。數學課堂不僅僅是教師為了傳遞知識而對教學目標、教學環節、教學手段等進行了預設性的設計,更重要的是教師需要有生成意識,要寬容地接納來自學生的課堂生成,善于利用和篩選有效的生成資源。接納來自不同層次學生的聲音,是有溫度的數學課堂的體現。
第四、共情。有溫度的數學課堂是能充分發揮育人功能,能夠師生共情,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美、感受學習的過程美,從而落實立德樹人。
我們如何打造有溫度的數學課堂,讓數學課堂熠熠生輝,讓課堂煥發生命的動力呢?可以有以下幾個策略: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生活是數學不竭的源泉。然而數學生活化不等同于數學知識,因此有溫度的數學課堂上,引入生活資源,打通數學知識與生活的鏈接與交互,促進學生數學思考,讓數學課堂升溫,為核心素養的提升奠定基礎。
如在教學三年級“認識面積”這一概念時,教師在一開始上課便運用多媒體顯示兩個小朋友在同樣速度的情況下分別擦一張大課桌桌面和一張小椅子面,要求把這桌面和椅子面全部擦干凈,問誰擦得快一些?這是學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他們馬上被這個情境所吸引,積極思考,作出判斷:因為桌面比椅子面大,所以在同樣速度下,擦椅子面快一些。接著學生通過觀察、對比、舉例從而掌握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物體的面積。這時,學生們會覺得自己已經學懂了什么是面積,情緒會有點回落,注意力會有所分散。教師此時再拋出:平時我們課間擦黑板,所擦的是黑板的面積嗎?這與剛剛擦桌面和椅子面有什么不同呢?這個問題一下子使課堂升溫,學生需要進行數學思考。學生利用剛剛掌握的數學概念回歸到生活問題中,并辨析出平時下課所擦黑板一般都只是哪里有粉筆字,就擦掉哪里,并不是全部把黑板內所有位置都包括在內,因此這個擦黑板所擦的并不是黑板的面積。由此可見,一個簡單的生活資源再一次鞏固了本節課的知識重點,也讓學生有種豁然開朗之感。
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傳統的教師“一言堂”課堂,只會讓學生覺得枯燥無味,從而制約發展。因此有溫度的數學課堂倡導合作探究,讓學生在合作中學會學習,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問題,在合作中迸出思維的火花,讓數學課堂達到高溫,落實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如在教學四年級“小數的性質”時,教師為學生提供了長度單位素材、面積圖形素材、人民幣素材、數位表素材,讓學生自由組合有共同想法的小組選擇自己喜歡的素材進行探究。利用長度單位素材的小組利用線段的長度從 3分米=30厘米,得出0.3米=0.30米;利用面積圖形的小組通過數方格對比面積大小,從,推理出0.3=0.30;利用人民幣素材的小組結合生活實際從3角=30分,驗證出0.3元=0.30元;利用數位表的小組從填寫數位表中發現,0.3這個小數末尾不論添上幾個“0”前面個位與十分位上的數值都不會有改變,因此證明了0.3=0.30。每個學生在合作探究中沿著“猜想、驗證、總結、應用”去探索、去發現、去創造、去交流,享受成功的愉悅,讓數學課堂達到高溫。這個過程中體驗數學思想、數學方法和解決問題的策略,啟迪學生的智慧,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有溫度的數學課堂上,提倡關注人的發展,關注課堂生成,接納不同層次學生的聲音,特別是接納學生的“錯誤”。當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要結合心理學知識,幫助學生疏導心理問題,改善不良習慣,讓學生感受溫暖,傳遞溫暖,讓數學課堂擁有醇溫。
如在教學五年級“長、正方體的表面積與體積”這個單元的時候,教師發現班上有好幾個孩子都特別焦慮。原因是這個單元是他們第一次接觸表面積與體積的計算,空間觀念相對薄弱,對于變式的解決問題會覺得無從下手。這時,老師需要用鼓勵性的語言,激勵學生不要害怕出錯,及時進行心理疏導,要告訴學生,人總是在錯誤中汲取成長的力量的。當有學生把長方體體積公式是底面積乘高,算成了底面周長乘高時,教師沒有只是簡單粗暴地歸在公式用錯,而是尊重學生的“錯誤”,在班上共同思考當用底面周長乘高是到底算出的是長方體的什么呢?把“錯誤”轉化為“精彩”,通過畫圖,想象,動手擺學具,讓學生明白原來用底面周長×高,算出的是長方體的側面積,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內在美,更鞏固了解決幾何圖體的問題,最有效的方法是畫圖。這樣做,學生不會因為自己的出錯而焦慮,更不會覺得數學是一門冰冷的學科。
數學課堂不僅是數學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有溫度的數學課堂,是要教師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在課堂教學中交互共情,使學生在知識增長過程的同時也成為人格健全與發展的過程。比如,教師在教學四年級下冊《四則運算——加法的意義》這一課時,教材中運用了這樣的一個例題:
圖中只有一列長長的火車,美麗的崇山峻嶺,還有一個小窗出示了地圖。例題的表述也比較平淡,一列火車從西寧經過格爾木開往拉薩。西寧到格爾木的鐵路長814KM,格爾木到拉薩的鐵路長1142KM。西寧到拉薩的鐵路長多少千米?
如果就為了上一節數學課,四年級的學生是比較容易從線段圖中理解加法的意義的,甚至會因為他們的已有知識基礎會覺得這節課沒什么吸引力。然而教師在課前讓孩子觀看PPT,里面是建設者如何在惡劣的天氣中建造這一條鐵路,并且配上歌曲《天路》。這樣的課堂,一下子就吸引孩子了。學生在了解了筑路大軍不畏艱險、用生命和汗水開拓祖國西藏“天路”的英雄事跡后,那愛國之情,那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非常記得,整整一節課,學生們都上得非常認真,他們就像小軍人一樣筆直地坐著聽課,對于課堂中的練習也格外的仔細,因為他們了解到,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更應該對自己負責,就應該好好學習。對學生課后的也產生了影響,所以說讓數學課堂持續增溫。

可見,挖掘教材背后的故事,在課堂中交互共情,由此產生的影響最終成為影響學生一生的精神收藏,這種有溫度的數學課堂會溫暖學生一生。
有溫度的數學課堂是關注學生實踐能力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反思,這也是數學核心素養當中最為核心和關鍵的部分。
例如,在教學了“長、正方形面積”這一單元后,教師布置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測量學校的小足球場,并自己想辦法去搜集資料,計算出打造這樣一個小足球場,鋪人工草需要花多少元?通過這樣的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真正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在活動中融合學習反思、對比、交流等等,真正地學會學習,拓展能力,落實學科核心素養,讓數學課堂之外變得有余溫。
總之,打造有溫度的數學課堂,讓學生在關注、交互、接納、共情的數學課堂中成長,不僅可以培養了學生數學素養和關鍵能力,更可以溫暖學生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