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林海,樓玲,粟貴俊,龐英華,沈建國
(1.杭州良渚麟海蔬果專業合作社,浙江 杭州 311118;2.杭州市余杭區農業生態與植物保護服務站,浙江 杭州 311100;3.杭州市余杭區農民素質教育服務總站,浙江 杭州 311100)
隨著蔬菜生產的快速發展,我國設施栽培面積也不斷擴大。由于設施蔬菜農戶大多采用多投入高產出的經營模式,采用周年覆蓋不間斷生產,并大量施用化肥,使土壤出現板結、酸化、鹽堿化、養分不平衡等一系列問題,造成了蔬菜生長不良、產量降低及品質下降等[1],這嚴重制約了設施蔬菜生產的健康發展。土壤耕作是蔬菜生產中的重要環節,通過農機具的機械力量作用于土壤,改善土壤耕層結構和理化性狀,為作物播種、出苗和生長發育提供適宜土壤環境的一項農藝技術措施[2]。我國學者對于設施蔬菜土壤酸化、鹽堿化等治理技術開展了不少研究[3-5],但大多研究側重于化學調理、生物調控、作物輪作等方面的技術措施,較少關注土壤耕作在設施蔬菜土壤改良中的作用。為此,我們于2020年在大棚中開展了不同耕作方式對蔬菜生長和土壤鹽分的影響試驗,為在設施蔬菜生產中合理開展土壤耕作提供技術依據。
試驗在杭州市良渚街道麟海蔬果基地進行。大棚設施為連棟大棚,長32 m,寬76 m,頂高4.8 m,肩高3 m。供試土壤為青粉泥田,肥力中等。試驗地塊從2016年起已連續多年種植葉菜(以青菜為主),土壤酸化和鹽堿化比較嚴重。供試作物為青菜,品種為上海青信福抗熱王,種子由江西宜春福信種業有限公司提供。
供試耕作機具為旋耕機(璟田JT-GMR150A)和深耕機(璟田JT-KING145),均由上海康博實業有限公司制造。供試化肥2種,45%復合肥(N、P2O5、K2O含量分別為16%、5%、24%),由宜昌富升化工有限公司生產;葉面肥為奧捷苗歡,由浙江奧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供試商品有機肥,養分含量為有機質61.74%,氮磷鉀8.71%,由杭州臨安錦來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
試驗設2種不同耕作方式處理:處理1,淺耕(CK),用旋耕機翻耕,深度為10~15 cm;處理2,深耕,用深耕機翻耕,深度為40~45 cm。大區對比,不設重復,大區面積420 m2。
除處理外,其他栽培管理措施均一致。青菜于2020年8月28日播種,采用機械直播,播種量為7 500 g·hm-2;基施商品有機肥4 500 kg·hm-2,在苗期和生長旺盛期各噴施葉面肥奧捷苗歡1次,每次用量均為3 750 mL·hm-2;于10月19日采收。
在試驗實施前后分別采集耕作層土樣,采用常規分析方法[6]測定土壤pH、有機質、全氮、有效磷、速效鉀、陽離子交換量、水溶性鹽總量、電導率等指標。在青菜出苗后,于9月6日調查出苗情況。在青菜采收前,于10月16日抽樣調查青菜單位面積植株數和單株重量;選擇代表性植株20株測定株高、葉片展開度、最大葉長、最大葉寬、總葉數、主根系長度等。于10月19日青菜收割時稱重計產。
由表1可知,深耕處理的青菜出苗和成株情況明顯好于對照淺耕處理,缺株面積比例較淺耕處理下降了19.4百分比;單位面積植株數較淺耕處理增加了21.7%。由此可見,對大棚蔬菜土壤實行深耕有利于直播青菜的出苗和成株。

表1 不同耕作方式對青菜出苗和成株的影響
以產量高低衡量農藝技術措施效果是最直接的指標。由表2可知,深耕處理的青菜產量明顯高于淺耕處理,單位面積產量增加37.3%,單株重提高17.6%。深耕的青菜之所以能夠增產,主要是通過增加青菜單位面積植株數和提高青菜單株重2個途徑來實現的。

表2 不同耕作方式對青菜產量的影響
由表3可知,青菜植株高,深耕處理較淺耕處理增加了2.4 cm,增13.4%。從葉片性狀來看,深耕處理的葉片展開度,最大葉長、寬均高于淺耕處理,分別增加0.5、1.0和0.7 cm;深耕處理的總葉數略多于淺耕處理。由此可見,對大棚蔬菜土壤實行深耕可以促進青菜生長,改善青菜農藝性狀。

表3 不同耕作方式對青菜農藝性狀的影響
由表4可知,深耕處理的青菜主根系生長較好,平均長度較淺耕處理增加了2.6 cm,增31.5%;深耕處理植株主根系長度全部長于5 cm,其中長于10 cm的植株數占比達65%,大幅高于淺耕處理的25%;而淺耕處理主根系長度小于5 cm的植株數占比達35%,從現場觀察來看,主根系長度<5 cm的植株主根系生長點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礙,出現了根尖“斷頭”的現象。

表4 不同耕作方式對青菜主根系生長的影響
從表5可知,從土壤養分指標來看,深耕處理的土壤pH較淺耕處理有所上升,增加了0.58個單位,酸度有所下降;深耕處理的土壤全氮、速效鉀含量較淺耕處理下降明顯,分別下降了0.56 g·kg-1和568 mg·kg-1;而有效磷和有機質含量差異不大。從土壤鹽分情況來看,與淺耕處理相比,深耕處理的土壤水溶性鹽總量下降了1.3 g·kg-1,其電導率也相應大幅下降近50%。由此可見,對大棚蔬菜土壤實行深耕,將深層土壤與表層土壤進行充分混合,可達到土壤養分和鹽分“稀釋”的效果,降低了耕層土壤的鹽分含量,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土壤酸化狀況,同時也會使耕層土壤的養分含量有所降低。

表5 不同耕作方式對土壤養分和鹽分含量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在相同栽培條件下,土壤深耕(40~45 cm)有利于大棚直播青菜出苗、成株,促進植株生長和根系生長,改善青菜農藝性狀,增加青菜產量。深耕較淺耕(10~15 cm),可增加青菜產量37.3%,主要是通過增加青菜單位面積植株數和提高青菜單株重2個途徑來實現的。試驗結果還表明,土壤深耕可以降低大棚蔬菜耕層土壤鹽分含量,一定程度上緩和土壤酸化狀況。
設施蔬菜復種指數高,一年至少種植2茬,化肥投入量大,加上長期大棚膜覆蓋,沒有雨水淋洗,使得肥料殘余不能溶解滲透進入地下水中,而殘留在土壤表層,易產生鹽分積累和次生鹽堿化,進一步造成土壤酸化[7-8],可溶性鹽分過量和鹽堿化已成為設施蔬菜生長的主要限制因子,嚴重影響了蔬菜的生長、產量與品質[9]。本試驗結果印證了這一論點,試驗大棚已連續5 a種植蔬菜(以青菜為主,一年至少種植5茬),其土壤可溶性鹽分含量較高(>3 g·kg-1),土壤酸化嚴重(pH 4左右),對青菜的出苗、植株生長、根系生長等均造成了較嚴重的影響。由于次生鹽堿化的土壤易板結,且鹽分離子主要集中分布在土壤表層(0~20 cm),對大棚蔬菜土壤僅實行淺耕,耕層土壤不能達到完全疏松,鹽分含量下降也有限,故青菜出苗差,植株長勢弱,根系生長不良,從而影響其產量;對大棚蔬菜土壤進行深耕可以彌補淺耕存在的不足。但也應該看到,深耕僅是對大棚蔬菜土壤表層鹽分進行了“稀釋”,對于土壤中鹽分總量減少貢獻有限。因此,在實際生產上,需采取化學、生物和農藝等多項措施,才能有效治理大棚蔬菜土壤鹽堿化,而土壤深耕可作為其中的一項農藝措施予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