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康,梁俊,謝昀燁,方麗,王漢榮,王連平
(1.永康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浙江 金華 321300;2.浙江省農業科學院 植物保護與微生物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芋田跳蟲(Onychiurusfimeitayius)又稱芋虱,常見于芋生長期和儲藏期,生長期主要引起芋表皮棕色或褐色斑點、斑塊,對芋地下部分危害嚴重,此癥狀農民常稱其為“爛芋皮”[1-2]。據報道,跳蟲不僅對大蒜等蔬菜有危害,還為害天麻和百合等中藥材的地下塊莖[3-8]。芋為永康市主要種植的蔬菜之一,“永康舜芋”種植歷史悠久,具有肉質細膩、口感粉糯適中的特點,品質優良,2017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準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近幾年永康芋種植的面積基本保持穩定在1 000 hm2以上,然而,芋田跳蟲的危害日趨嚴重,發生面積較廣,因一直沒有有效的防治藥劑“爛芋皮”已困擾芋農多年,嚴重影響芋的商品性、品質及產量,對永康市芋產業發展造成很大的危害。本文對芋田跳蟲的田間藥劑防效及施藥方法進行了探索和研究,以期為芋田跳蟲防治提供技術依據。
23.4%雙炔酰菌胺懸浮劑(先正達南通作物保護有限公司),1.8%阿維菌素乳油(河北瑞寶德生物化學有限公司),60 g·L-1乙基多殺菌素懸浮劑(美國陶氏益農),41.7%氟吡菌酰胺懸浮劑(路富達,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有限公司)。
1.2.1 田間藥效試驗
2018年在浙江省永康市江南街道下山門村郎世瑤戶進行田間藥效試驗。試驗田土壤為砂壤土,前作為水稻。試驗設A1~A5共5個處理:處理A1,23.4%雙炔酰菌胺懸浮劑2 000倍液,5、6、7月各澆1次,共3次;處理A2,60 g·L-1乙基多殺菌素懸浮劑2 000倍液,5、6、7月各澆1次,共3次;處理A3,41.7%氟吡菌酰胺懸浮劑5 000倍液,5、7月各澆1次,共2次;處理A4,1.8%阿維菌素乳油1 000倍液,5、6、7月各澆1次,共3次;處理A5,灌溉水(CK),5、6、7月各澆1次,共3次。每處理面積200 m2,隨機區組排列。各處理分別于2018年5月10日、6月20日、7月19日進行藥劑澆施,每株芋每次灌水量為150 mL。
1.2.2 施藥時間和施藥量試驗
為找出氟吡菌酰胺防治芋“爛芋皮”的適宜藥量和施藥時間,分別在2018和2019年進行了B、C 2個田間試驗。
試驗B于2018年浙江省永康市石柱鎮新店村李化銀戶進行。試驗田塊為連作芋,砂壤土。3月14日播種,試驗設B1~B5共5個處理:處理B1,用藥量0.03 mL·株-1,稀釋5 000倍,3月種植時澆1次;處理B2,用藥量0.03 mL·株-1,稀釋5 000倍,5月澆1次;處理B3,用藥量0.06 mL·株-1,稀釋2 500倍,5月澆1次;處理B4,用藥量0.03 mL·株-1×2次,稀釋5 000倍,5、7月各澆1次;處理B5,灌溉水(CK)×2次,5、7月各澆1次。小區面積200 m2,隨機排列。
試驗C于2019年在浙江省永康市江南街道下山門村郎世瑤戶進行。設4個處理:處理C1,用藥量0.03 mL·株-1,稀釋5 000倍;處理C2,用藥量0.02 mL·株-1,稀釋7 500倍;處理C3,用藥量0.01 mL·株-1,稀釋15 000倍;處理C4,灌溉水(CK)。各處理均在5月16日培土前澆1次,每次澆水量為150 mL·株-1。
在芋成熟收獲時對芋爛皮情況進行調查,每個小區隨機5點取樣,將芋球莖挖出,調查子芋、孫芋的爛皮情況,記錄爛皮等級,并計算爛皮率及爛皮指數。芋爛皮發生程度分級標準如下:0級:無爛皮;1級(輕):有少量淺層病斑,病斑占芋表皮面積10%以下,病斑易刮除;2級(中):病斑較多,占芋表皮面積10%~30%,病斑較淺;3級(重):病斑面積占芋表皮面積30%以上,病斑較深,病斑難以刮除,無商品價值。
計算爛皮率、爛皮指數和防效。
2018年9月26日對試驗A進行取樣調查。結果(表1)表明,A1處理23.4%雙炔酰菌胺懸浮劑用藥3次爛皮率25.7%,防效為64.7%;A2處理6%乙基多殺菌素用藥3次爛皮率47.3%,防效為29.1%;A3處理41.7%氟吡菌酰胺懸浮劑用藥2次無爛皮,防效為100.0%;A4處理1.8%阿維菌素用藥3次爛皮率4.9%,防效為95.2%;A5對照爛皮率60.1%。

表1 不同藥劑處理對芋“爛芋皮”的防治效果
2018年9月25日對試驗B進行爛皮情況調查,結果(表2)B1、B3、B4處理均無爛皮情況,B2也只有1個芋輕微爛皮,4個41.7%氟吡菌酰胺的處理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表2 41.7%氟吡菌酰胺不同時間處理對芋“爛芋皮”的防治效果
2019年11月5日對試驗C進行爛皮情況調查,結果(表3)C1、C2處理均無爛皮情況發生,C3爛皮率為11.3%,爛皮指數8.6,防效61.7%。

表3 41.7%氟吡菌酰胺不同施藥量處理對芋“爛芋皮”的防治效果
從本試驗中可以看出:在每株0.02~0.03 mL 41.7%氟吡菌酰胺懸浮劑沖水150 mL于種植時或培土前澆施1次就能達到極高的防治效果,可有效控制連作田、砂性土等易發田塊 “爛芋皮”發生;1.8%阿維菌素在澆施3次的情況下也能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可以在種植面積不大或收獲較早的田塊使用。
用41.7%氟吡菌酰胺懸浮劑防治芋“爛芋皮”,在2017—2019年小區試驗中防治效果已明顯,且在多塊易發“爛芋皮”大田試驗中同樣表現高效,但該藥劑現行價格昂貴,使用成本較高。1.8%阿維菌素在防治1、2次情況下,其防治效果還有待試驗。在施藥方法上,澆施(灌根)法雖防治效果較好,但用水量大、用工較多,特別是6月以后芋葉長高、長大,多次施藥操作不便,能否采用更經濟、省工的防治方法,值得繼續探討。